父母千萬不要讓自己的“好心好意”,變成了充滿攻擊的“惡言相向”;也千萬不要讓自己的“高高在上”,遮蓋了孩子心靈的“自我成長”。請適當蹲下來,去看見不一樣的孩子。
——薩姐
作者:吳漾
“這個日子真不是人過的。”
前天晚上11點多,檢查完兒子當天的暑假作業(yè),正準備上床睡覺,閨蜜就炸裂的發(fā)來大串語音。
聽了第一句,我就猜到了,肯定是又跟姑娘杠上了。
暑假第一天,閨蜜就跟我吐槽過:
“人家閨女是小棉襖,我這閨女可能是黑心棉做的。也不知道是不是生她的時候,忘記把耳朵生出來了。”
聽著閨蜜已經(jīng)略微沙啞的嗓音,腦海里浮現(xiàn)出她們母女的溝通日常,想到了《別做無效溝通》一書中的一段話:
“傳遞信息“是無效的。因為溝通是雙向的交流,傳達信息則是單方面的表達。傳達者假設他們的聽眾會傾聽自己的信念,并接受自己的結論。
為人父母,我們用十幾年時間教孩子如何說話,卻很少有父母在成為父母之初,真正花心思想過,如何與孩子說話。
反而,在成為父母的那一刻起,就占據(jù)了身高、身份的高度優(yōu)勢,以俯視的角度,奠定與孩子溝通的基礎。
而孩子呢,隨著他們的年齡增長,慢慢就變成了:
關上自己的耳朵,讓你說到喉嚨沙啞。
每每此時,父母便無可奈何地抱怨和求助:怎么樣才能養(yǎng)出一個聽話的孩子。
殊不知,親子之間,要孩子“聽話”,本身就是失敗教育的起點。
唯有懂得溝通精髓的父母,才能真正地做到有效溝通。
01
每個“不聽話”的孩子背后,都是有原因的
知名博主 @國際宮and鄉(xiāng)土莉 有一個系列視頻《成年人的崩潰往往只在一瞬間》,以詼諧搞笑的方式,真實展現(xiàn)父母陪孩子寫作業(yè)的崩潰瞬間。
在最新一期中,孩子需要看圖寫畫,一群動物到醫(yī)院看望生病的獅子。
可是,孩子偏偏說生病的是老虎,爸爸引導了好幾次,孩子哭著也要堅持己見。
還是爸爸反應過來,問孩子是不是不會寫‘獅’字,孩子才邊哭邊笑的點頭。
接下來,在寫猴子在干什么、給獅子帶了什么禮物等時,孩子又故技重施、顧左右而言他。
爸爸、媽媽一邊聽孩子“瞎白話”,一邊找到了真相:
孩子不會寫“猴”字,同時他知道禮物是什么,但是覺得字太多,不想寫。
博主的每個視頻中,幾乎都有這樣的情形,孩子的答案天馬行空,父母耐心探索小腦瓜背后的真實想法。
有留言說道:
很喜歡博主的這個系列,但是,應該讓孩子有個好習慣,不應該在寫作作業(yè)時嬉皮笑臉。
另一個網(wǎng)友則表示,給二年級的兒子看了這個系列的視頻后,希望爸爸媽媽也能像視頻里的父母那樣,太嚴肅了,她害怕。
心理學研究指出:
孩子的每個所謂的“問題行為”,都是他們的感受和需求未被看見而發(fā)出的信號。
每個不聽話的孩子背后,都是有其原因的。
無論原因是否合理,都是他們情緒的展現(xiàn)。
通常父母看到孩子不聽話時,總是習慣性地站在對錯、是非的角度,去評判孩子的行為,而忽略了背后的情緒。
在暢銷經(jīng)典教育書籍《如何說孩子才會聽,怎么聽孩子才肯說》中,作者就曾一針見血的指出過這個問題:
父母在溝通中常犯的兩個致命錯誤是:忽略感受和陷入評判。
縱觀身邊的親子溝通日常,無外乎三種形式:
命令式溝通、批評式溝通,以及單方面暴擊式輸出式溝通。
久而久之,親子溝通就像打在棉花上的拳頭,父母以為自己頭頭是道,言之有理,孩子卻是“我不聽,我不聽,王八念經(jīng)。”
02
比溝而不通更可怕的,是“假性溝通”
卡耐基曾說過:
現(xiàn)實生活中,有些人之所以會出現(xiàn)交際的障礙,就是因他們忘記了一個重要原則:讓人感到自己重要。
父母與孩子之間溝通,也是如此。
父母讓孩子好好學習,耳提面命地告訴孩子學習的重要性時,孩子很難體會到“時不我待的緊迫感”,而是會覺得“在爸媽眼里,學習比我更重要。”
父母讓孩子參與家務,不厭其煩、手把手教孩子該如何做時,孩子很難理解臟亂差對人生的影響,反而會認為“這一點兒小事都干不好,我就是不行。”
父母告訴孩子,人生充滿了挫折,要學會勇敢邁過去,看似很有力量的鼓勵,當孩子在向我們表達沮喪時,這些“力量”都會成為壓垮他們的“稻草”。
父母以為自己說的話,已經(jīng)足夠客觀正確了,而不斷成長的孩子,也有了基本的是非觀,有一顆向善、向美、向好的心,甚至在理論上,不會認可父母所說的道理。
可是,為什么在具體的溝通中,會經(jīng)常出現(xiàn)父母“越正確”,孩子越無視,關系越?jīng)_突的情況呢?
《父母的覺醒》中指出:父母的指示和道理沒有錯,但是,孩子不接受,這就是矛盾所在。
孩子不接受的,不是父母傳遞出來的道理、經(jīng)驗和觀念。
其中的矛盾點在于:父母在迫切的處理事情,而孩子則渴望情緒被接納。
溝通時的情緒不暢,則要溝通的道理就無法通。
相信很多父母,在與孩子溝通時,都問過孩子類似的問題:
“這么簡單的道理,怎么就不明白呢?”
孩子不知道怎么回答,父母找不到答案。
大道理都懂,小情緒難自控。
想要溝通有效,既不會溝而不通,也不會看似都懂卻無法改變,父母就要記住:
道理再正確、事情再緊急,也比不上孩子本身重要。
溝通的重點,從來都不是說了什么,而是聽到了什么。
03
蹲得下來父母,才有可能養(yǎng)出聽話的孩子
有個兩三歲的小孩,每次到超市就哭鬧著要抱抱。
媽媽為了了解原因,便在孩子身上掛了一個攝機,體驗了站在孩子的視角逛超市是什么感覺。
在大人眼里,超市里是琳瑯滿目的商品,而孩子所見的,卻是大人們匆匆的腳步,還有推車、家具等的腿。
那一刻,媽媽才能理解孩子總是要抱的原因。
感觸頗深。
在教育的過程中,大多數(shù)時候,是父母在說,孩子在聽,即便孩子偶爾有表達的機會,最終,也會成為父母的高高在上、正確有理,孩子的事事不懂、必須服從。
久而久之,教育的過程,便成了孩子“失聲”的過程。
想讓孩子“聽話”,父母首先要做的,不是打開孩子的耳朵,而是走進孩子的心靈。
通往孩子的心靈之路,不是空降,而是蹲下來,推孩子的心靈之門。
當孩子犯錯時,不要急著批評、指責孩子,而是蹲下來,先聽聽孩子怎么說,了解行為背后的原因,再去定奪如何正確引導孩子。
在面臨分歧時,不要抱著“為你好”、“你不懂”的觀念,而是坐下來了解孩子是怎么想的,為什么他要做這樣的選擇,而后再去討論,而不是“通知”、“命令”。
在發(fā)生沖突時,不要盲目給孩子貼上“你不聽話”、“你太淘氣”的標簽,而是停下來,克制自己,像朋友一樣,對孩子說“媽媽/爸爸現(xiàn)在很傷心,需要平靜一下”,盡可能的不讓孩子覺得“父母是一頭巨大的怪獸”,而是讓孩子感受到“原來,爸媽也有無助的時候”。
很多人說,孩子越大越難教,越大越難溝通,殊不知,哪個孩子的小時候,不是追著爸媽嘰嘰喳喳、說東扯西?
即便我們哄他“吃了糖,就會被警察抓走”,孩子們也是奉為箴言,刻進腦子里。
為什么當孩子越來越大時,越不愿聽父母的話呢?
因為在成長的過程中,孩子小小的身體里,已經(jīng)悄悄長出大大的自我。
唯有把尊重與平等、用心與坦誠,化為親子溝通的“前奏”,孩子才能聽得懂、聽得進、愿意聽。
哲學家克爾凱郭爾說過:
“人生有三種絕望:不知道自我、不愿意擁有自我、和不能夠擁有自我。”
父母們:
千萬不要讓自己的“好心好意”,變成了充滿攻擊的“惡言相向”。
千萬不要讓自己的“高高在上”,遮蓋了孩子心靈的“自我成長”。
“站著”的父母,適當?shù)亩紫聛恚銜吹讲灰粯拥暮⒆印?/p>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