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深入貫徹“五個振興”,了解農村產業鏈發展情況,積極推進鄉村振興戰略。西安建筑科技大學華清學院“凝聚青春力量,共筑美好家園”鄉村振興調研團于7月15日前往陜西省商洛市商南縣金絲峽鎮二郎廟村開展“鄉村振興”暑期社會實踐調研活動。
扮靚山水好顏值,發展旅游高價值
7月15日上午,調研團來到二郎廟村開展鄉村振興調研工作,該村地處商南縣金絲峽鎮東北角、武關河下游。空氣清新,交通便利,自2016年二郎廟大橋竣工起,一橋架南北,兩岸途變通,再憑借著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使得秦嶺深處的二郎廟村納入金絲峽風景區,促進了當地旅游業的發展。
調研團與露營基地合影
駐村第一書記馬澤平帶領調研團參觀當地“山也·椅子”露營地,當地干部把握時代契機,了解游客需求,精心打造望山、見水、賞日落、吹晚風的露營基地,將“露營經濟”引入美麗鄉村建設,吸引各地的游客前來觀光打卡,村內還先后打造出“民心樹”文化廣場、陜南茶館等“農文旅”融合發展項目,促進旅游和文化融為一體,產生共振,為鄉村振興提供新動能。村干部表示:“下一步,二郎廟村將繼續完善旅游配套服務設施,積極探索生態發展保護和鄉村休閑觀光旅游融合發展,推進文旅融合。”將二郎廟村以實施秦嶺山水鄉村建設為抓手,結合“綠色+農文旅”理念,通過保護綠水青山發展生產力,深入挖掘村莊特色,建立特色旅游業,提高村民經濟收入,優化鄉村環境,更好地將“綠水青山”變為“金山銀山”,造福當地的村民,助力鄉村振興。
皂角樹下建郎廟,史館檐下傳郎魂
文化創意是鄉村產業振興的重要動能。二郎廟村秉持新發展理念并堅持人文精神,在各級大力支持下,投資建設了二郎廟村史館,該展館面積達50平方米,收集史料、器物、圖片共計200多件,重點介紹村內4種特色文化。調研團踏入館中,看見陳舊的古石磨、古織布機、桐油燈盞……這些勤勞智慧的勞動人民遺留下來的老物件,訴說著二郎廟村滄桑的過去,多角度展示了二郎廟村人文歷史美、自然風光美、家風家教美、特色產業美,生動記錄了干部們在脫貧攻堅道路上動人故事,二郎廟村產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駐村書記為調研團演示使用織布機
調研團團隊結合本地民情調研發現,村民們在村干部們在各級的支持下帶領村民勤奮務實、埋頭苦干、投工投勞,充分發揮不怕苦、不怕累的愚公移山精神,村集體自籌資金、自投人力,開工修建道路,目前水、電、路基礎建設已經全面修建改造完成,自來水入戶率全覆蓋,農電改造到每戶,村上共有村小學2座,文化廣場2處,村上基礎設施完善,讓團隊調研成員們見證到如今煥發新顏的二郎廟村。
撐起香菇致富傘,釀出甜蜜富強夢
駐村書記帶領調研團隊參觀了當地的香菇產業基地,村書記向團隊成員介紹:“通過考察二郎廟村的地理環境,利用自然優勢,建立香菇產業基地。”調研團了解到目前全村香菇種植規模達63萬袋,扶持帶動脫貧戶43戶,主要為集中種植和分散種植兩種方式,通過基地務工、與合作社共同出資合作種植、技術支持、香菇回收等措施為脫貧戶提供幫助,從而提高脫貧戶收入。二郎廟村不僅依靠環境優勢創辦香菇產業鏈,還開辦了完整的高山綠茶產業鏈,形成種植、加工、銷售為一體的產業發展模式,在各級政府支持下,實施茶園提質項目,共帶動群眾70多戶,解決村民就業問題。
駐村書記帶領調研團參觀香菇大棚
調研團考察發現二郎廟村為了促進集體經濟,村干部了解到蜜蜂養殖不僅不需要占用大量耕地,而且是一項環境友好型產業,有著畜禽養殖無法比擬的優勢,于是結合村情,帶領村民發展養殖中華蜂的拓寬產業,村民自發養殖,自己銷售,帶動了產業鏈,釀出了村民的致富盟。
村干部與調研團合影
鑄造鄉土文化魂,奏響振興交響曲
如今的二郎廟村,在黨群服務中心的全力推動和村民的積極配合下,銳意進取、改革創新、逐步發展成為涵蓋文化傳承的現代化新農村。經過走訪調查,調研團成員清晰地認識到要推動鄉村振興、發展村內集體經濟,不僅需要保護和繼承傳統文化,更要結合當地實情發展出一種綠色、可持續的鄉村振興策略,以便改善人居環境,提高人的生活質量。
通訊員:宋治錡 童昱豪 梁棟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