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某個孩子有說謊的壞毛病,這一定是他的成長環境出了問題。
——尹建莉
作者:暖心
有一段時間,兒子每天都會從幼兒園里拿一個玩具回家。
每次一問他,他就說:是老師獎勵的。
起初,我信以為真。
直到有一天,他從幼兒園拿了一輛玩具摩托車,依然說是老師獎勵的。
晚上,老公回家時我還特地把這個事情告訴了他。
結果,爸爸拿著摩托車看了又看,很肯定地說:這個玩具不是新的,肯定是其他小朋友的。
這時候我看著兒子躲閃的眼神,故意說:我給老師打個電話問一問。
這時候兒子立馬抗拒:不要。
于是,我才發現兒子這段時間一直在撒謊。
問他為什么撒謊,他說:同學給我玩,但是你說不能拿同學的東西,我怕你罵我。
當時的我,心里五味雜陳。
后來,在我耐心的勸說下,讓他第二天將玩具還了回去。
孩子撒謊,真的是一個令父母頭疼的問題。
許多媽媽發現,孩子2、3歲的時候開始就突然愛說謊了。
這時候,很多父母會擔心:孩子是不是出現了道德品質方面的問題。
其實并不是如此。
心理學研究表明:
幾乎80%的孩子都會撒謊。
兩歲時,有30%的小朋友說謊;三歲時,有50%的小朋友說謊;等到四歲時,小孩子說謊的比例上升到了80%;四歲以上,幾乎所有的孩子都說過謊話。
撒謊是孩子成長的必經之路,沒有一個小孩能逃得過“謊言”的魔咒。
但是我們并不能因此就斷定說謊的孩子一定是“壞孩子”。
當我們深入了解之后會發現:說謊的孩子,會有兩方面的優勢。
01
語言表達能力非常強
美國謝菲爾德大學和北佛羅里達大學共同進行了一次研究,對137名6—7歲的孩子進行提問。
他們給孩子一張提問卡,并把答案寫在卡片的正面,也配有不同的顏色。
并警告孩子“不許翻開卡片〞,然后離開。
隨后,他們通過攝像頭來監視孩子的一舉一動,發現有一部分孩子會偷看。
到了回答問題時:
那些沒偷看的孩子都中規中矩地回答;
偷看答案的孩子都答了,但是有些孩子會故意撒謊答錯顏色,并用豐富的語言來描繪圖案的顏色。
于是他們得出結論:
說謊行為和較強的語言、邏輯、執行能力存在高度正相關,認知能力比較強的孩子也較容易說謊。
尤其是2-4歲,是孩子想象力爆發式發展的階段,這個時候他們經常編造一些事情,讓自己獲得想象力輸出的滿足,同時也會用豐富的語言來掩蓋謊言。
姜文經常吐槽弟弟姜武非常狡猾。
小時候兩個人一起出去瘋玩,回到家時,挨揍的總是自己。
媽媽每次問哥倆干什么去了,他都會老老實實地回答。
可弟弟姜武就非常有策略,舉著一根木棍,一本正經地告訴媽媽,他為了幫家里有柴火燒,才跑出去撿樹枝了。
雖然媽媽知道他撒謊了,但卻還是會被他的語言感動,也不會揍他。
有人說:孩子要撒出一個完美、不被識破的謊言,可比說真話難多了。
確實。
多倫多大學教授李康,曾經在演講《兒童為什么撒謊》中提出了這幾種觀點:
首先:孩子想要撒謊,詞匯得有一定儲備,還得具備組織好語言的能力;
其次:孩子要調動大量的記憶功能,他得先區分什么是自己知道的,什么是對方知道的,謊言才能進行下去;
最后:他還得猜測對方的心理狀態、情緒;最后他還得控制好自己的表情、姿態,若無其事的隱藏事實……
所以,當你發現孩子撒出的謊言帶著“天馬行空”的想象,千萬不要批評指責他們,因為會撒謊的孩子,他們也不容易。
如果父母不分情況地阻止,破壞的是孩子對語言的敏感力。
02
情商發展更高
紐約市立大學和德克薩斯州立大學的研究人員對 267 名成年人進行了一次關于“6-15歲兒童在各種場合說真話或撒謊”的跟蹤調查。
其中有這樣一個情結。
一個男孩的妹妹惹了麻煩,父母到處找他,他知道妹妹藏在哪里,但是卻撒謊說:不知道。
然后,他還找了這幾種借口:
她去圖書館做作業了;
我想她可能去睡覺了;
妹妹躲在衣柜里;
我想她可能在外面……
有一類孩子撒謊的原因只是在于孩子的內心是善良的,因為怕別人受到傷害,所以選擇善意的謊言。
有心理學家經過研究證實,孩子的謊言大致分為五種:
第一種謊言是白色的:是為了客氣而說謊。
孩子明明不喜歡一樣東西,但是為了不讓別人傷心,會說“很喜歡”。
第二種謊言是橙色的:是為了拍馬屁而說謊。
明明老師唱歌不好聽,他還是會說“唱得真好”。
第三種謊言是藍色的:是為了集體而說謊。
為了不損害大家的利益,說出來的話總想顧及每一個人的感受,即使違背事實,也要如此。
第四種謊言是黃色的:為了謙虛而撒謊。
成績已經很好了,在別人夸贊時依然會說“考得不好”。
最后一種是黑色的:是為了自己而說謊。
逃避責任、為了利益等說出的謊言。
孩子說謊,除了黑色謊言以外,每一種謊言都帶著“為他人著想”的善良。
這樣的孩子說出來的話,永遠都會考慮別人的感受,這就是情商。
就像上面那個男孩,為了不讓妹妹受到責罰,“編造”了幾個場景,雖然非常讓人生疑,但是他說出的話卻讓人感到較舒服。
當孩子的謊言是善意的時候,我們要學著去接納,因為他永遠都會為別人考慮,做到不傷人。
03
父母要讀懂孩子謊言背后的“真相”
當然,撒謊是每一個孩子的成長階段,但是這并不是意味著,我們要縱容孩子說謊。
當孩子撒謊是為了自己利益時,父母就要注意了。
教育專家尹建莉卻在《好媽媽勝過好老師》里說:
“如果某個孩子有說謊的壞毛病,這一定是他的成長環境出了問題。”
孩子的謊言,是父母教育上的一面“照妖鏡”。
孩子“善意謊言”的背后,往往是這兩方面的原因:
1)恐懼,害怕說真話
知乎上有一個問題:你是如何學會撒謊的?
其中獲得高贊的一個回答是:當你犯了錯,父母希望你誠實。然而,在你誠實之后,換來的不是對誠實的嘉獎,而可能是狠狠地責備和打罵。
孩子習慣撒謊 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撫平內心的恐懼與不安。
美國著名兒童心理學家吉諾特在分析兒童說謊的原因時說:
“說謊是兒童因為害怕說實話挨罵而尋求的避難所。”
在孩子看來,出于一種本能的自我保護,為了逃避來自大人的責罰,他會想出各種理由來掩蓋自己的錯誤或是推卸自己的責任,因此而撒謊。
但是大部分父母看不懂這一點,不僅逼迫孩子說出真相,還會不斷指責甚至打罵,給孩子貼上“壞孩子”的標簽、被懲罰和否定。
正是父母忽視孩子謊言背后的“恐懼心理”,不僅讓孩子撒謊成性,還會養出怯懦的孩子。
如果父母在孩子撒謊后用以下這兩個步驟處理,往往會有較好的效果:
首先,不著急批評,學會接受孩子的謊言。
其次,引導孩子自己尋找錯誤。
鐘南山院士曾透露,小時候自己把本應上交學校的伙食費私藏起來,買了零食。
母親問起時伙食費有沒有剩時,他撒謊說沒剩。當謊言被拆穿時,他以為父母會將他痛打一頓。
沒想到,母親沒有過多的責怪,只是對他說:
“你這么做是不誠實的。”
一向嚴厲的父親則說:“南山,你好好想想,你這樣騙我們,你到底對不對。”
鐘南山說,那晚,他一夜無眠,深刻地反省了自己的錯誤。
每個孩子都會犯錯,但是我們絕不要把恐懼加注在孩子身上,迫使他犯下更離譜的錯誤。
你越恐嚇,孩子越害怕。
孩子只有感受到被包容、被理解,才能放下內心的焦慮,做一個更加誠實的孩子。
2)缺愛,尋求關注
有位網友分享過自己女兒撒謊的經歷,以前她總在女兒面前夸鄰居的姐姐能唱會跳,這讓女兒非常嫉妒,于是女兒以為她喜歡鄰居姐姐,在幼兒園的時候,女兒就把老師剪得最漂亮的小紅花偷偷塞進口袋,拿給她看,還說:今天我剪的小紅花最漂亮,老師都表揚我了。
她聽完,也夸女兒很厲害。
有時候,孩子的謊言就是他內心真實的期待。
尤是缺少關愛的孩子,說謊是為了滿足自己的某項需求。
這種需求:有可能是心理上的,比如:想要媽媽夸獎的女兒。
也有可能是物質上的需求,比如:想要一套芭比娃娃等。
缺愛的孩子,撒謊不過是他們的“保護傘”。
《窗邊的小豆豆》里的一個故事:
小豆豆有一件裙子破了一個洞,她不想讓媽媽知道是自己弄的。
回到家以后,她就對媽媽說:“剛才,我在路上走的時候,別的孩子都往我背上扔刀子,才成了這個樣子。”
這時候,媽媽沒有責備她,而是說:“啊,是嗎?這可太嚇人了,幸好你沒有受傷。”
媽媽沒有拆穿她的謊言,還關心著她,這加重了她的愧疚感。
如果你想讓孩子改變撒謊的毛病,請多給他一些愛、接納和關心,他內心滋生的愧疚感與安全感更容易讓他下一次說真話。
我們要給孩子一種感覺:
爸爸媽媽是愛我的,而且能理解我的行為,能聽見我的話,不會因為我錯了就不喜歡我,也不會過度懲罰或打罵我。
布倫達尤林說過:當你需要咨詢時,你去找誰呢?不是找只會講道理的人,而是去找一個愿意聽你說話,不會想去控制你的人。
想要成為孩子信任的人,去傾聽比說道理要重要得多,懂得傾聽的父母更容易獲得孩子的信任。
04
心理學家比昂提出過一個“心理容器”概念:
如果我們能作為一個大的容器去包容孩子的情緒,接住他的眼淚、悲傷、無力,甚至是謊言,能夠共情地去理解孩子,你就能看到孩子情緒外表下隱藏的脆弱。
孩子成長的過程,其實就是不斷犯錯的過程,撒謊就是其中一種。
如果父母能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到他的脆弱、無助,你就能看見:
其實每個撒謊的孩子都有可能會發光的,有時候這種光只是被父母硬生生地遮住了。
因此,如果你愛孩子:
就接納他的謊言吧,請透過謊言去關注與看見你的孩子,給孩子安全感,讓孩子在愛與寬容里活得坦蕩、真實、勇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