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萬城暑期研學游,讓遺址文化“活”起來。今年暑假,來自廣州、廣西、內蒙古等地的暑期游學團走進統萬城國家考古遺址公園,開展了一場場別開生面的研學活動,掀起一股暑期研學熱潮。
統萬城景區通過整合歷史文化旅游資源,形成了“考古研學、遺址穿越研學、藝術研學”三大主題研學課程,主要研學內容包含博物館參觀、遺址探秘、模擬考古、傳統游戲、農牧農事、無定河濕地探秘、沙地徒步、藝術繪畫、古詩詞誦讀、非遺體驗、傳統手工藝體驗等,使前來的游學學生在統萬城國家考古遺址參觀了解歷史文化同時,對統萬城文物古跡有深刻的理解和記憶。
7月中旬,華南師范大學、廣州中山大學、內蒙古大學等高校的研學團隊,到統萬城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參觀學習,感受考古研學魅力。統萬城景區針對大學生推出了歷史和地理專題研學,讓學生們在游歷中增長學識,在文化滋養中鍛造品格。“我之前對于東晉十六國時期的歷史了解比較碎片化,通過這次的游學,我知道了匈奴族和大夏國的歷史,而且這里的環境變遷、生態變遷讓我對陜北的地理和氣候有了更深層次的了解。”來自華南師范大學的學生說。
“這么高的一座樓全是夯土結構,居然還能經歷1600年風霜,仍然屹立不倒,真是太不可思議了!”來自內蒙古自治區、廣西壯族自治區的研學團隊跟隨講解員走過歷經1600年滄桑的城墻,目睹了古老的甕城馬面,聆聽著歷史的回響。這種親身體驗讓學生們更加真切地感受到了匈奴民族的歷史,也充分體會到了民族融合為這座古城帶來的特殊文化內涵。
“對于學生們來說,這次研學活動不僅是一次學習的機會,更是一次身臨其境的體驗。他們通過親身參與,深入了解了中國古代文明的傳承和發展,增長了見識和知識,激發了對歷史的興趣。”來自廣東省的“游牧與農耕文明的沖突與融合”主題游學團走進統萬城,體驗統萬城遺址穿越和邂逅大漠星空特色研學項目。
暮色蒼茫,在西門甕城遺址,游學團了解了甕城的發掘過程和甕城上一棵名為“孤獨的守望者”的榆樹的生長經歷,并在講解員李少鵬經常說的“有生命的地方,歷史從不荒涼”這句話里感受到濃濃的人文情懷。
近年來,在文旅融合發展的大背景下,游學及研學旅行已成為旅游發展的新業態和新的增長點,統萬城作為保護、展示和傳承匈奴歷史文化和民族融合歷史的平臺,今年暑期,榆林文旅公司和統萬城景區還將陸續推出“走進·你想知道的考古”,“探秘·古代文明瑰寶”,“解密·窖藏陶器碎片”,“回溯·匈奴民族800年史”四大主題系列研學課程,覆蓋從中學到大學不同年齡段的學生,讓全國各地的學子們都能領略這座千年古都的不同風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