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地金君
中植系暴雷了!
近日,一封自稱恒天財富理財經理梁亮的自白書廣為流傳,其透露:“中植系爆雷了,都是高凈值客戶,單個300萬以上的投資有15萬人,涉及金額2300億,單個客戶最大投資50多億。”
“這場建國以來史無前例的大型債權違約事件,被迫進入通過債務重組來償還投資人權益的流程中”,梁亮稱。
此前,有媒體曾報道,中植系旗下另一財富管理公司新湖財富也存在“爆雷”風險,并且遭到部分投資人集體維權。
據了解,參加維權的投資人都購買了達信基金股權項目,基金管理人是北京信中利投資有限公司,而新湖財富公司是該產品的唯一代銷方。
逾期的產品成立于2017年12月18日,募集規模4760萬元,已經于2022年12月到期,目前沒有對投資人有任何明確說法。
投資人表示,募集時由新湖財富提供場地,新湖財富與信中利公司一同虛假宣傳,反復表示產品是高收益產品,收益至少翻倍,還另行為投資人安排了兜底協議,至少有大約年化10%的補償。
然而,現在信中利似乎并不能兌現對投資者的承諾。企查查顯示,目前,信中利累計被執行金額超16.65億元,董事長汪潮涌也早已被限制高消費,這樣看來 所謂的兜底協議似乎是一場空談。
這不僅僅是恒天財富與新湖財富所面臨的問題,背后的中植系同樣陷入了危機。或許正如騰訊棱鏡援引知情人士說的那樣,“近兩年要處理化解中植系的風險,壓力之大外人難以想象。”
解直錕的創業史
中植系的危機,可能要從2021年底講起。2021年12月18日,中植系靈魂人物解直錕去世后,中植集團的何去何從便成了未知數。
“千年二股東”、“毛阿敏丈夫”、“中央匯金公司總經理胞弟”、胡潤榜富豪……在解直錕的身上有著諸多標簽。其中,最光輝的莫過于“中植系”的創始人,這也是解直錕控制的上市公司、金融平臺的總稱。
公開資料顯示,解直錕1961年出生于黑龍江省伊春市五營區。
據新京報此前報道,解直錕在1980年代時還只是一名印刷廠的工人,當時印刷廠出現虧損,解直錕因能力出眾被任命廠長,并且在解直錕的帶領下,印刷廠的經營情況大幅改善,解直錕的經營運作能力也初露鋒芒。
此后,解直錕又開始經營面食廠、服裝廠、水泥廠、養殖場等,還收購了部分國有不良資產。上世紀90年代初,解直錕還創立了伊春市五營區地方企業聯合開發公司。可以說,在“中植”誕生之前,解直錕已經積累了一筆不小的原始資產。
1995年,解直錕創立了黑龍江中植企業集團,中植集團的身影慢慢的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成立之初,解直錕主要聚焦于實業和房地產開發,尤其是地產項目,逐步遍及北京、上海、哈爾濱等多個城市;2003年還投資建設了焦溫高速公路,開創民營企業投資高速公路的先河。
2001年,解直錕開始進入金融業;2002年中植企業集團聯合哈爾濱市國資委、黑龍江省牡丹江新材料公司和哈爾濱宏達建設公司等五家企業,共同出資重組哈爾濱國際信托投資公司,成立中融信托。
2014年左右開始,中植系以“PE+上市公司”的模式頻繁進出上市公司,開始被市場高度關注,其憑借“定增進入上市公司→上市公司收購中植系關聯資產→拉高股價減持套現”的套路,在二級市場風生水起。據了解,中植系持股比例超過5%的境內外上市公司多達20多家。
目前,中植企業集團已形成“實業+金融”雙主業模式,逐步發展成為涵蓋實體產業、資產管理、金融服務、財富管理等領域的綜合性企業集團。
中植系的危機
公開資料顯示,“中植系”在金融板塊,集團戰略控股或參股6家持牌金融機構,包括中融信托、中融基金、橫琴人壽、恒邦財險、中融匯信期貨和天科佳豪典當行;控股或參股5家資產管理公司,包括中海晟融、中植國際、中新融創、中植資本、首拓融盛,業務涵蓋不動產管理、困境資產管理、國企混改、并購重組與私募股權投資等;控股或參股4家財富管理公司,分別為恒天財富、新湖財富、大唐財富和高晟財富。
2022年1月,“中植系”旗下恒天財富、新湖財富、大唐財富、高晟財富四家財富管理公司整合為中植基金,之后恒天明澤更名中植基金,恒天新湖大唐高晟四家共同持股,中植系四張基金銷售牌照合一。
財富公司的角色,主要就是面向高凈值客戶,代銷基金、保險等產品。而這些產品,大部分都是中植系依托自己的各品類金融牌照,自己發行的。本質上,財富公司就是中植系給自己開辟的另一個募資通道。
在房住不炒的大基調下,地產行業直接從銀行貸款受限,而中融信托等公司卻成為地產行業的新的資金通道。資料顯示,中融信托房地產業務占比持續增長,2017年至2020年,信托資產投向房地產的占比分別為6.61%、10.99%、17.65%、18%。據悉,恒大、華夏幸福、佳兆業、融創、陽光城、藍光地產、泰禾、世茂地產均與中融信托存在合作。
然而,隨著疫情爆發及三根紅線等強監管下,地產行業近年景氣度進入谷底,中融信托涉獵的地產業務也開始紛紛爆雷。
2021年,中融信托與華夏幸福相關聯的四個集合信托計劃 “融昱100號”、“驥達11號”、“享融223號”和“享融287號”相繼爆雷,中融信托表示,這4個集合信托計劃合計債權本金金額59.84億元,合計質押華夏幸福因建設園區產生的對各地政府應收賬款176.49億元,整體質押率低于35%。
2022年被曝出展期的與世茂集團相關聯的信托包括融沛231號、融筑421號,規模分別有16.55億元、12億元,與海倫堡相關聯的融沛275號也官宣展期,規模達12億元。
2022年12月29日,塔牌集團發布公告稱,又有1000萬元中融信托產品要延期,與知名地產商花樣年有關。
2019年末,中融信托的受托管理資產規模7654.52億元,截至2022年年中,中融信托的受托管理資產規模進一步縮水141.7億元,降至6245.6億元。
中植系除了中融信托問題重重外,其財富管理公司也是陷入“泥沼”。
值得注意的是,最近幾年,恒天財富代銷或主動管理的多只私募產品曾出現不同程度的違約問題。除了恒天財富,中植系其他財富管理公司也曾被媒體質疑有違規之嫌。
此前,據證券時報報道,“中植系”旗下大唐、恒天、新湖三家財富公司利用“偽金交所”作為融資通道發行了大量理財產品,資金的募集方其實都是中植集團旗下的幾家子公司。
前不久,有媒體報道稱,有熟悉中植集團的人士透露,恒天財富、新湖財富、大唐財富、高晟財富四家財富管理公司資產規模在7000-8000億之間,涉及100余萬投資者,目前缺口大約有4000億左右。
值得一提的是,恒天財富、新湖財富2022年的凈利均“腰斬”。2023年5月,經緯紡機發布2022年年度財務報告,報告顯示,2022年,恒天財富實現營業收入41.84億元,同比下降20%;錄得凈利潤3.02億元,同比下降56%,資產合計51.06億元,負債合計13.22億元。新湖財富營業收入為24.48億元,同比下降12%;凈利潤為2.75億元,同比下降44%;資產合計31.01億元,負債合計5.61億元。
上半年中植系更是連續甩賣3家上市公司控股權籌措資金,據中植集團向投資人發布的情況匯報,這部分回款將用于向投資人兌付本金與利息。此外,中植集團還出售了手中的煤炭公司和地產項目,等待回款。
有中植前員工在知乎表示:“目前,中融信托已經停止兌付四大銷售的資金池產品了。”
兌付危機是如何造成的?該員工指出:“自顏茂昆從中植辭職后,新湖的風控也離職了,并且新湖撤了好多職場。還有300萬以下新客停止募集,70歲以上的老年人也要逐步停止募集,各種原因加一塊,新湖的理財師慌了。而且恐慌是大面積傳染的,由此,新湖今年的募集量暴跌。而高晟的募集量本就不多,加上被傳言影響,這兩家今年基本廢了。”
同時,員工表示:“今年六月,新湖和高晟兌付的資金原本是要給大唐和恒天兌的,那是最初的延遲兌付。恒天大唐當然就不干了,恒天的董事長一怒之下,將所有定融下架。恒天大唐兩個鍋蓋,蓋不住四口鍋。從有續緩慢兌付,到目前兌付完全停止。根本原因就是大家不敢做了,而資金池最怕的就是擠兌和流動性枯竭。”
圖源:知乎截圖
未來,中植系能否給投資者一個合理的交代,地金君將持續關注。
地產金融世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