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紀初的2003年,也就是剛好二十年前,電池工廠比亞迪收購秦川汽車,獲得車輛生產牌照,從而拿到了進軍汽車行業的入場券。
彼時,大部分人并不看好比亞迪造車的前景。傳統汽車廠商自然不會把新兵蛋子放在眼里,曾經的同行呢?都認為比亞迪不務正業,好高騖遠,在完全不了解也沒有任何把握的領域豪賭冒險。通俗點講,就是自不量力。
補刀的還有投資人,進入汽車行業的第一天,比亞迪的股價就跌去20%,資本市場給造車夢狠狠潑了一盆冷水。
面對質疑和嘲笑,王傳福沒有改變主意,比亞迪的造車路線沒有退縮也沒有閃躲,無所畏懼,一往無前,終于在中國乃至全世界的汽車行業譜寫出華麗的樂章。
切換賽道,是厚積厚發的第一步
8月9日,比亞迪第500萬輛新能源汽車在深圳下線,比亞迪也由此成為全球首個新能源汽車達產500萬輛的汽車企業。這是比亞迪的高光時刻,也是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的里程碑。
從某種程度上說,今天的比亞迪,像極了上個世紀正處于高速發展階段的英特爾,而技術出身的王傳福,秉持的發展信念與管理風格,也與英特爾傳奇CEO、偏執狂格魯夫有些神似。
賽道的切換,是新晉企業顛覆傳統巨頭的絕佳機會,但只有極少數“幸運兒”能抓住這種機會,偶然之中有必然,成功者總有一些共同的特質。
1985年,全球半導體產業轉入蕭條,半導體產品價格大幅下跌。64K內存由前一年的3美元下降到年中的0.75美元,256K內存則由31美元下降到3美元。
內存是英特爾的主營業務,公司利潤劇跌到不足200萬美元,而上一年還有1.98億美元。猶豫了幾周之后,格魯夫問了首席執行官摩爾一個問題:“倘若我們被踢出董事會,由他們找個新的首席執行官,你認為這個人會采取什么行動?”
摩爾猶豫了一下,回答:“他會放棄內存生意。”格魯夫俯身向前,一雙眼睛死死盯著摩爾,“那我們為什么不自己動手呢?”
這就是關系英特爾生死存亡的戰略轉折時刻,也是英特爾從一家普通創業型公司走向卓越企業的奇點。1985年英特爾放棄內存業務轉向微處理器,將內存市場拱手讓給占盡成本優勢的幾家日本公司,自己卻引領了半導體產業長達幾十年的輝煌。
這就是放棄老賽道,贏下新賽道的經典故事,蕩氣回腸,宛如樂章。作為觀眾看到的都是令人羨慕的成就和有如神助的決策,殊不知身在其中的當事人需要克服一個又一個常人難以想象的困難。
面對至暗時刻,王傳福堅持做證明題
在比亞迪第500萬輛新能源汽車下線發布會上,一貫“強勢”的王傳福回憶過往,禁不住數度哽咽。觀眾不可能知道,他在比亞迪造車的這二十年里,面對一次又一次質疑,“真的差一點就走不下去了”、“我們也怕等不到春天”……
燃油車的賽道,中國品牌起步晚,不被認可,更不被看好,數不清的思維定式與諸多成見,橫梗在前,難以逾越。作為追趕者,中國汽車在發展初期的幾十年里一直都如履薄冰,難成大器。
比亞迪的困難,顯然也遠不止2003年的質疑與非議,王傳福描述了這二十年來的好多次至暗時刻:“我印象很深刻,2014年的時候,中國品牌的市場份額在連續下滑,遭遇了史上最嚴苛的十二連降。我們的產品不被認可,技術不被認可,服務也不被認可,許多中國品牌命懸一線。艱難的時刻我們都共同經歷過,困難的時候我們從來沒有想過放棄,堅信屬于中國品牌的時代必將到來,今天我們終于迎來了春天。”
新能源汽車是全新的賽道,給了中國汽車一個換道超車的可能,中國品牌開始成為主角。在今天看來新能源汽車是大勢所趨,毫無爭議,可二十年前并非如此。在2004年的北京國際車展上,比亞迪就首次展出了三款新能源汽車,全場其他展臺全是燃油車,那時候根本沒有人相信新能源汽車有未來,甚至連新能源汽車這個詞都還沒有出現,大家看不懂,也看不上,更看不起。
技術出身的王傳福,表現出了“執著”的一面,所有人都在質疑比亞迪做電動汽車到底行不行?王傳福卻堅定地要走這條沒有人走過的路,“中國人在許多行業都驚艷了世界,在汽車行業我們為什么不行?”
執著不是頑固,更不是魯莽,王傳福相信中國制造是有方法論的。王傳福用實際行動證明了一家做電池起家的廠商不但敢做汽車,還能把新能源車銷量做到世界第一,這是比亞迪的實力,也是王傳福的底氣。
事后諸葛亮也許會說,比亞迪的成功多半是運氣,因為踩上了新能源的風口。這實在是貽笑大方,別說2003年,就算是2013年,又有多少人真的認為新能源是風口?選擇本身就是一種能力,與努力并不相悖,沒有努力的選擇叫賭博,王傳福說過:“我膽子小,根本不會去豪賭”。
因為懂得,所以選擇
2023年上半年,中國新能源汽車零售銷量是308萬輛,同比增長37%,其中115萬輛是比亞迪賣出的,增速高達82%。中國品牌比亞迪不僅取代大眾成為中國乘用車市場的銷售冠軍,更是早在2022年二季度就擊敗了新能源車陣營最大的競爭對手特斯拉。
如果沒有在比亞迪造車之前就認識比亞迪這家企業,很可能漏掉的重要信息是:在開始造車之前,比亞迪就已經在全球市場打垮了諸多日本企業,搶占了全球鎳鎘電池市場的40%,成為了全球電池巨頭。
2001年9月,中國科技部在"十五"期間的國家863計劃中特別設立了電動汽車重大專項,并組織召開了可行性研究論證會,當時就確認了“三縱三橫”的研發布局。詳細點說,“三縱”是指燃料電池汽車、混合動力汽車和純電動汽車;“三橫”是指多能源動力總成系統、驅動電機和動力電池。
這其實就預示著國家已經下定決心,必須要搞新能源汽車產業。國家戰略一經頒布,王傳福就立刻All in新能源車,開始投入大量資金和人力。
與比亞迪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傳統燃油車巨頭的舉棋不定,當石油價格上漲時他們紛紛表示一定要搞新能源車,然而當石油價格下跌時他們又對新能源車閃爍其詞,繼續搞自己擅長的內燃機技術。“船大難掉頭”不是一句簡單的套話,而是貨真價實的世間真相。
可想而知,以當時國內的產業環境,比亞迪大規模投入新能源車,在外人眼里,完全就是因為看了一紙政府文件,就敢賭命。
相信國家戰略就一定能成功嗎?對此,2016 年王傳福在接受新華社采訪時曾說過一句意味深長的話:"一些不懂技術的企業家以為我們在豪賭,一些不懂市場又不懂技術的投資家也認為我們在豪賭,其實我膽子很小,我根本不會去豪賭。"
也就是說,王傳福不僅懂國家政策,更懂技術——其實這話應該反過來講,正因為王傳福特別懂技術,所以他才能真的看懂國家政策。
早在2002年,比亞迪就認準了磷酸鐵鋰這條技術路線,開始了鐵電池的研發和應用。整整十八年,比亞迪一直在尋找新的突破口,堅持研發,這才有了2020年刀片電池的推出,刀片電池不僅突破了續航里程的瓶頸,還解決了困擾新能源研發發展中的電池安全問題,也正是因為刀片電池,磷酸鐵鋰才重新成為市場的主流選擇。也正是刀片電池的出現,奠定了比亞迪在新能源汽車行業的領軍地位。
回顧比亞迪新能源汽車的里程碑,從0-100萬輛花了13年的時間,第二個100萬時間大幅縮短,但仍舊歷時3年,緊接著比亞迪就如同“開掛”一般不斷刷新記錄,僅僅半年第三個100 萬就達成了,第300萬輛下線至今,還不到9個月,又增加了200萬輛。
當下,每賣出4輛中國新能源汽車,就有1輛是比亞迪。
技術沉淀源于長期投入,絕不是說說而已
技術出身的王傳福帶領比亞迪走到今天,著實不易。早在2021年中,比亞迪內部就曾透露,未來燃油車的規劃已經停止。與英特爾堅定放棄內存,All in微處理器一樣,比亞迪堅定放棄燃油車,全面投入新能源汽車研發、生產的壯舉扭轉了整個中國汽車的命運,這種深思熟慮后的執著,也許是比亞迪今天能厚積厚發的關鍵因素。
比亞迪奉行“長期主義”,用技術和創新來推動新能源產業的發展。為此比亞迪投入巨額研發費用,累計投入了上千億的資金。截至目前比亞迪擁有11個不同領域的研究院,超過9萬名研發人員,專利技術也是遙遙領先。根據官方數據,比亞迪平均每個工作日都能遞交19項專利申請,并且獲得15項專利授權。
更直接的結果是,比亞迪擁有自己的“技術魚池”,里面有各種各樣的技術,當市場需要時,他們就會從中撈一條出來,確保先進技術的研發,等待時機成熟、行業需要,就能“快、穩、準”地投入市場,給行業帶來巨變,比亞迪第500萬輛新能源汽車騰勢N7就是最好的例子。
如今大家熟知的幾條“大魚”,如刀片電池、e平臺3.0、DM混動技術、CTB電池車身一體化技術、易四方、云輦等一系列顛覆性技術,都是王傳福團隊在解決新能源行業、市場和用戶痛點上的卓越表現,推動了行業的變革,比亞迪的成功絕不是偶然。
在最近的十二年,比亞迪有十一年的研發投入超過了當年的凈利潤,甚至很多時候還是凈利潤的3- 4倍。王傳福說:“我很清楚地記得,在2017年到2019年,比亞迪連續三年利潤大幅下滑,尤其是2019年凈利潤只有16個億。但是在研發上,那一年我們還是咬緊牙關投了84個億。”
“許多人在笑,說我們這是在燒錢,但我們深知要把車做好,要想發展新能源,沒有核心技術是不行的,技術的研發是科研自立、自強的新長征,在這條長征路上,我們沒有猶豫,一直把技術研發作為我們堅定的選擇,也是唯一的選擇。”
“作為新能源汽車行業最早的參與者,我們有幸在這個時代浪潮中,迎來了這幾年的高速發展,為了這幾年,我們準備了20年。”
"We'll never,never rest。" (我們永遠,永遠不會休息)這是王傳福第一次拜訪巴菲特,被詢問如何保持領先地位時的回答。
如今看來,比亞迪的確做到了。王傳福對于國家政策和技術本質的深刻理解,帶來了堅定的戰略預判與信心。王傳福對技術文化的重視,給比亞迪注入了工程師靈魂。王傳福的執著與縝密思考,引領比亞迪向前的同時還改寫了整個中國汽車產業的命運。“厚積厚發”絕非一日之功,更不是人生巔峰,對于勢頭正猛的比亞迪而言,第500萬輛新能源汽車下線不是終點,而是一個全新的起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