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文回顧
在上一篇文章《天文照片里星云色彩斑斕,現實中為何看不見彩色星云?視覺剖析篇》里,我分析了為何我們的肉眼無法看見彩色的星云,原因在于我們用于分辨顏色的視覺細胞——視錐細胞的感光能力相對較弱,在光源的光強不足的情況下,無法感光產生視覺信號,最終視覺經由更敏感的視桿細胞成像,而由于視桿細胞只有一種,無法感應顏色,因此在無法提供足夠光強的情況下,我們無法看到星云的顏色。
(視覺系統 ,圖源anatomy-medicine.com)
通過大口徑的天文望遠鏡可以看見彩色的星云嗎?
眾所周知,天文望遠鏡通過巨大的物鏡進行集光,并聚焦到目鏡上,我們通過目鏡觀測,理論上能比通過瞳孔集光的裸眼觀測,增加n倍的集光能力!那么是不是只要天文望遠鏡的物鏡足夠大,就能使我們的眼睛獲得足夠的光強,從而激活視錐細胞看見星云的色彩?很遺憾,一個比較反常識的事實是:并不能……
我一開始對此表示極度不理解,望遠鏡增加了那么大的集光面積,怎么可能還沒有足夠的光強激活視錐細胞?事實上原因就在于天文望遠鏡在增加了集光面積(物鏡口徑決定)的同時,也提高了有效放大倍率,而提高放大倍率也就增大了成像時天體的視面積,最終你會發現,集光面積的增加與視面積的增加是同步的,結果就是單位面積的光強并沒有增加……也就是說,增加天文望遠鏡的口徑并不能增加星云單位面積的光強,光強不增加,視錐細胞就依然看不見……
(折射望遠鏡光路,圖源:cosmicpursuits.com從伽利略博物館)
聰明的同學可能馬上會想到,不增加望遠鏡放大倍數不就OK了嗎?也就是增加天文望遠鏡的口徑,但保持放大倍數不變,這樣集光面積增加,但視面積不增加,單位面積的光強不就增加了嗎?這時就涉及到望遠鏡的結構問題了。大家看上圖,這時最簡單的折射望遠鏡結構,其它望遠鏡原理上大同小異,都是平行光通過物鏡后聚焦,然后又通過目鏡恢復成平行光,進入物鏡的平行光直徑就是望遠鏡的口徑,而離開目鏡的平行光直徑稱為出瞳直徑。這個出瞳直徑是有講究的,當出瞳直徑=我們的瞳孔直徑時,我們能完全獲得望遠鏡收集到的光。而當出瞳直徑大于我們瞳孔直徑時,望遠鏡將損失部分集光能力,因為它收集的部分光線無法穿過瞳孔進入我們的眼睛。
出瞳直徑的計算公式是:出瞳直徑=物鏡口徑÷放大倍數。根據公式,望遠鏡口徑和放大倍數必須同步變化才能保持固定的出瞳直徑,因此當我們增加望遠鏡口徑的同時增加望遠鏡的倍率,才能最大限度地利用望遠鏡的光學性能。這也就意味著,我們無法通過增加天文望遠鏡的口徑來增加星云的單位面積光強,也就無法讓我們的視錐細胞看到色彩。
大口徑天文望遠鏡有什么意義?
既然口徑再大的天文望遠鏡都無法讓我們看到星云的顏色,那要它有什么用?那用處就實在太多了,比如對于恒星這樣的點光源,增大口徑并不會增加其視面積,因此更大的口徑將大大增加恒星的光強,結果就是我們能看見許多本來肉眼看不到的恒星。
(星空,圖源:NASA)
同時可以高倍放大能放大觀測一些星團,還有太陽系內的行星,如木土天海四大氣態行星,土星環、木星云帶、大紅斑、月球撞擊坑……可以說擁有一臺口徑足夠大的天文望遠鏡是一個天文愛好者的福祉。
(土星,圖源:NASA)
大口徑望遠鏡好是好,但昂貴的價格讓很多天文愛好者望而卻步,不過幸運的是除了一些開放的大型天文臺,還有越來越多的大、中、小學校自建科普天文臺。
結語
作為一位天文愛好者,我希望國內的天文臺越多越好,讓孩子們從小就能接觸天文宇宙,仰望星空,腳踏實地。
我是星宇飄零,關^_^注我,和你分享更多有趣科學知識。
(以上圖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相關文章鏈接:天文照片里星云色彩斑斕,現實中為何看不見彩色星云?視覺剖析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