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各地出現的一些情況看,有的地方推出的一些措施跟實際情況并不貼合。有的發現了問題,但還是要硬著頭皮往下推;有的引起的反彈很大,甚至觸發了輿情,不得不停下來……
我就總想,為什么時不時就會出現這種情況?其一,可能真實情況沒有完全摸清楚,自以為出臺的措施是接地氣的,實際上離著地面還有幾萬英尺的距離;其二,可能一層一層把真實情況有意無意地掩藏或淡化了。
雖然現在社交媒體很發達,但完整披露問題其實并不容易。前一秒看還有,后一秒就不見了的情況并不少見。很多人把大量時間耗給了短視頻平臺,刷抖音,但它們的算法決定了不斷推送給你同質化內容,閉塞不同內容,大劑量遵從你的喜好。讓你看似獲得了大量信息,但全是單一包裹,包裹出一個密不透風的信息繭房。
一些急需關注和討論的民生話題式微,刀郎的一首新歌卻能夠持續發酵進而形成對幾個人的圍攻之勢,有時候想想也挺奇幻。
直白些說,我越發有一種感覺,就是在龐大的話語環境下,基本沒什么人說正事兒。
不是沒有正事兒。
比如說初中升高中,很多地方現在基本就是50%的錄取率。這意味著一半左右的孩子讀不了高中,他們在中考的路口分流了。這樣做到底合不合適,利弊究竟誰大,是不是把分流的岔口后移到高考更好?初中孩子都在青春期,有的“晚發”,腦子開化晚,過早挑戰一個命運關口公平不公平……很多問題,看不見像樣兒的討論和爭鳴。
公共輿論場里沒有,自下而上的匯報再捕捉不全群眾聲音,一些措施就難免牛唇不對馬嘴。
前一階段中央提出大興調查之風,我覺得這是找對了路子。只有俯下身來看到聽到感受到,激發出的點子才可能最接近真實。但可惜一些地方落實的并不好。
前天,人民日報有一篇報道說,某地村莊為了接待省調研團,提前一個多月開始忙活、“精心安排”線路和點位,只打掃調研線路必經的道路,只粉刷沿線的房屋和院墻,把一些具有代表性和參觀意義的標志物整體遷移到線路上來,對線路經過的群眾、家庭突擊培訓,以備突然詢問,把調研搞成了“實景演出”。
更離譜的一個真實案例則是,某省直調研團一共 20 多人,結果陪同人員卻有50多人,每天六七輛中巴車浩浩蕩蕩,一天要跑七八個地方,大家呼啦啦地圍著講解員,距離稍遠點的,連聽講器信號都沒有,也不知道前面說了啥內容……
需要這樣嗎?這能聽到什么真實的聲音?不過是認認真真走過場,踏踏實實搞形式。
我很早的文章里寫過,一輛自行車在村子里登上幾趟,領導抹去身份單槍匹馬和老百姓聊上幾回,不用聽啥匯報,啥問題都門兒清了。
正如人民日報報道所言,只要把自己的姿態放下來,就一定能聽到老百姓的真心話。
其實多數基層干部是了解基層的,但種種原因很多真實情況不能上傳,形成了一定程度的“中梗阻”——下面知道下面難,但下面的難很多全壓在了下面。媒體不言、下面不說、上面再下不到地面,真實的社情民意如何顯現?
我是晚參君,好日子的時候撒撒謊吹吹牛,日子也差不到哪去;經濟社會艱難的時候,不說實話將成為致命傷。所以,中央提出的大興調研之風,各地一定要真真正正落實好,聽見老百姓最真實的聲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