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 魏水華
頭圖 |云南文旅
每年8-10月松茸季,是云南香格里拉菌農們的狂歡。
和云南其他地市的野生菌市場不同,當地菌市的全名是“香格里拉野生菌(松茸)交易市場”。
不僅在云南,這更是全國唯一一個以單品真菌命名的市場。
來自全國各地的松茸如潮水一般匯聚到這座橫斷山區深處的城市,不為別的,就是為了打上“香格里拉松茸”的標簽,并以奇貨可居的姿態銷往全球。其產業規模之大,哪怕和大名鼎鼎的“洗澡蟹”相比,也未逞多讓。
而各路“美食家”也聞風而動,與商販們斗智斗勇。通過一系列近乎行為藝術的“品鑒”,以及一堆帶有強烈主觀色彩的形容詞“金屬味”“杏仁味”,鑒定松茸是否是地道的香格里拉產出。
是什么時候開始,“香格里拉“成為松茸界最值得標榜的標簽?產自云南迪慶香格里拉的松茸,真的更好吃?
NO.1
最少半個世紀之前,地球上大多數人是不怎么吃松茸的。
西方人覺得松茸的味道怪異,將之描述為“臭襪味“——即便歐洲人愛吃氣味更怪異的松露。
而在中國,云南人將它視作雜菌的一種,并稱為“臭雞樅”,意思是長得像雞樅,卻沒有雞樅的香氣,只有臭味。只有在菌子大量上市的季節,人們才會勉強將它和其他可食用菌一起煮湯。并不像干巴菌、雞樅一樣,有專屬的烹飪方式認真對待。
真正熱愛松茸熱愛的,是日本人。
早在奈良時代,詩歌《萬葉集》里就出現了“高松嶺狹茸傘立,林間滿盛秋之香”的句子。平安時代以后,貴族與僧侶會在夏秋之交,去山中尋覓采摘松茸,并將之稱為“松茸狩”,是文雅有格調的事情。
爾后,江戶時代,日本庶民文化蓬勃興起。除了風物詩、浮世繪這類平民藝術綻放光彩之外,平民階級越來越多地參與高雅的“松茸狩”。松茸由此成為全日本百姓共同追捧的食物,甚至是一種生活態度的象征。
類似中國傳統文化里的湖蟹。
有需求就有利益,有利益就有創造力。
早在江戶末期,因為巨大的社會需求,日本已經實現了有限度的人工培植松茸。
松茸是一種生物特性奇特的真菌,它只能依附松樹生長。長達3-5年的土面以下生長周期里,一直需要從松樹根系中吸取某種多糖存活。
但樹齡70年以上的老松樹,就不再分泌能夠滋養松茸的多糖。
很多商家號稱“無法人工培植松茸”,指的是松茸培植過程中,無法完全脫離自然,人工模擬松樹根系的環境;也無法人工制備出松茸成長需要的多糖。
并不是真的無法人工培植松茸。
如果有足夠的耐心與時間,分級、分批地砍伐70年以上的老松樹、騰出土地種植新的松林,再往松林里丟進幾個開傘的松茸,任其散播孢子,五六年后,實現松茸的收獲并不是難事。但這種“有限度的人工培植松茸”的過程,除了付出相應的時間成本和人力成本之外,還需要極大的耐心。
日本人,無疑是地球上最有耐心的民族之一。
1926-2014年日本松茸產量和進口量的變化。via:pref.ibaraki.jp
根據日本茨城大學的統計數據,1941年,日本松茸年產量就已達到12222噸。是2018年中國松茸年產量的一倍還多。這是明治維新以來,日本大規模植樹造林,并廣泛采伐林場資源用于工業時代生產的副產品。
但耐人尋味的是,到1956年前后,日本松茸產量斷崖式下跌至不到2000噸,至今沒有回升。這與戰后日本社會經濟蕭條、消費降級有關;更與石油、天然氣等成為主要燃料、鋼筋磚塊混凝土成為主要建筑材料有關。木材與木柴消費直線降低,大量森林采伐荒廢,原本像韭菜一樣一茬茬收割、一茬茬栽種的人工林場,變成幽暗潮濕,落葉堆積、土壤肥沃的原始林區。
雖然從環保角度,這是一場有利的變革。但對于不喜歡老樹深林的松茸而言,卻是滅頂之災。
反觀國內商販們宣稱“香格里拉無污染的原始森林,才能孕育最好的松茸”,才是地道的訛傳——原始森林的批量采伐、才能孕育更多松茸。
某種角度上來說,松茸產量的增長,是自然環境水平下降的象征。
NO.2
隨著戰后日本經濟的復蘇,社會對松茸消費的訴求又重新崛起,但森林原始化已經成為不可逆的趨勢。面對日本國內逐年減產的松茸市場,從其他國家進口,已經成為唯一的選擇。
從哪里進口,這是個大問題。
2017年日本松茸的前五大進口國數據。via:earthresources.sakura.ne.jp
松茸分布在幾乎整個北半球,但嚴格說來,它們并不能算是同一物種。從基因測序結果來看,松茸可以分為三大類:以西亞、北非為主產區的土耳其松茸;以美國、加拿大、墨西哥為主產區的北美松茸;以中日朝韓為主產區的東亞松茸。
左起:日本松茸、北美松茸、土耳其松茸松茸。via: mi-journey.jp
三種松茸從外形看就不太一樣。土耳其松茸個頭最小,氣味也最淡;北美松茸形狀短粗,比較適合生吃,是美國日料店里的座上賓,但烹飪后香氣就變薄。唯有外觀相同的中國和朝鮮半島的松茸,才是最接近日本松茸的替代品。
70年代開始,日本大規模進口松茸之初,大多來自韓國和中國東北的長白山區。那里與日本本土氣候、風物相近,松茸品種統一,這就確保了最大限度的口味趨同。
但貫穿于日本民族的精益求精,卻在“吃”這件主觀色彩極其強烈的事情上產生了反作用:日本人總覺得,韓國和中國東北的松茸,不如本土松茸好吃。
巧的是,5、60年代開始,由于戰后全球格局的改變,美國文化大規模涌入日本。1967年,美國電影《消失的地平線》日語版編譯上映,掀起了日本國內對神秘香格里拉的好奇;十年后,詹姆斯·希爾頓的同名小說《消失的地平線》日文版由日本一橋出版集團發行。
再后來,各種名為“香格里拉”的動漫、詩歌、攝影和文學作品陸續出現,日本人越來越像歐美一樣,視香格里拉為世外桃源的精神圖騰。
與此同時,日漸崛起的中國,正投入越來越多的國力進行中西部地區的交通基建和產業開發。越來越多西南山區的物產得以走出大山,流轉到全球各地的餐桌與舌尖。
大約80年代末開始,在日本的華人開始向公眾售賣一種“香格里拉松茸”,雖然因為物流成本較高,價格比韓國和中國東北的松茸貴一些,但遠遠低于已經坐上火箭的本土松茸。
更重要的是,雖然這種“香格里拉松茸”的外觀看起來與日本本土松茸和朝鮮半島、長白山松茸類似,但它們的味道更獨特,這是日本人千年來從未嘗過的滋味。
一切水到渠成,“香格里拉松茸”在日本一炮打響,成為墻里開花墻外香的典范。并在其后的數十年里,深刻地影響了中國人對松茸的評判。
吊詭的是,日本市場上最初出現“香格里拉松茸”的時間,遠遠早于2001年云南中甸縣被改名香格里拉縣的節點。根據石毛直道著作《日本的餐桌》描述,日本人所說的“香格里拉松茸”,產地與《消失的地平線》里的“香格里拉“概念完全一致,覆蓋喜馬拉雅山脈東麓、康巴藏區南線,地跨西藏、云南、四川三個省。
商家與某些自媒體宣傳的“香格里拉市產區之外的松茸都不好吃”,完全是子虛烏有的謠傳。
NO.3
為什么產于中國西南地區的松茸,能大量走上守舊、尊崇本土物產的日本餐桌。
日本國內的學界對此做了很多研究。首先是生物學比對:基因測序發現,確實存在一些細微差異。日本學者因此將亞洲松茸分為AB兩種:日本松茸、朝鮮半島松茸(北朝鮮和韓國)、中國東北松茸(黑龍江和吉林)是A種;中國西南松茸(云南、四川、西藏)、不丹松茸、緬甸和北印度松茸在內的是B種。
亞洲松茸DNA比較和A種B種分布。via: ffpri.affrc.go.jp
其次是化學成分比對。松茸主要的風味物質是松茸醇與肉桂酸甲酯。松茸醇廣泛存在于包括白蘑菇、香菇在內的很多真菌中,平常所謂的“蘑菇味“,就是松茸醇的味道。
很多松茸商家的宣傳詞中,松茸富含的松茸醇,有各種各樣神奇的保健作用,但事實上,最廉價的白蘑菇里,松茸醇也不少。
肉桂酸甲酯帶來的風味則極其特殊。這是一種類似于山椒、紫蘇、羅勒的植物味,在已知的可食用真菌里,松茸是唯一帶有這種化學成分的種類,也是它奇怪“臭”味的主要來源。
很多無良日料店,常常以外形近似松茸的杏鮑菇制作假冒的松茸燜飯。在加入一定量的紫蘇、羅勒,以及由松茸醇與肉桂酸甲酯調配而成的“松茸香精”后,就能獲得極其相似的口感。
松茸香精。via:rakuten.co.jp
亞洲松茸A種和B種化學層面的區別在于,A種的松茸醇含量較高,可達到78%;肉桂酸甲酯含量很低,最低只有4.6%。B種正好相反,松茸醇含量只有74%左右,肉桂酸甲酯卻可以超過8%。
表現在風味上,中國西南地區的松茸,比東北、朝鮮半島和日本本土松茸,具備更濃烈的味道。
這種差異,來自兩地差別巨大的自然環境。東北、朝鮮半島和日本的松茸共生植被以赤松、黑松、紅松為主;但中國西南松茸的共生樹種則豐富得多,包括云南松、高松、馬尾松、油松等等,此外,西南地區的高山櫟樹林,也是松茸理想的共生環境。
此外,還有海拔。東北、朝鮮半島和日本大多以海拔2000米以下的丘陵為主,但中國西南喜馬拉雅山脈東麓地區,卻是著名的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組成部分。不乏海拔3500米甚至4000米以上的地區。
雖然松茸對海拔的適應性非常強,1000米到3500米的地區都有分布,但顯然,海拔越高的地區,由于氣溫低、空氣稀薄、植被稀少,松茸的成長速度越慢。包括松茸醇和肉桂酸甲酯在內的各種風味物質,就積累得越多。
長得越慢,質量越好:一個樸素又通用的美食理論。
更重要的一點是,日本本土、朝鮮半島和中國東北的松茸,每年產季只有一個多月。而中國西南地區的松茸,持續供貨量時間長可以達到三個多月。
這就意味著它能讓人們在更長的時間跨度里吃到新鮮松茸。
再多么崇拜本土物產、多么守舊的日本人,在碾壓式的供應鏈優勢面前,都會選擇妥協。
美食,說到底是地理物產題,也是經濟題。
反觀狹小的香格里拉地區,是典型的高山-深谷地貌,最高點巴拉格宗海拔5545米,最低點洛吉吉函海拔1503米,顯然,并不是所有的地方都能孕育優質松茸。
而在香格里拉周圍的德欽縣、鄉城縣、稻城縣、木里縣、雅江縣等地,卻擁有大量海拔在2000米以上,3500米以下的松科植物林區。在采摘標準嚴格,分揀技術過硬,包裝物流專業的前提下,這些地方的出產的松茸,同樣擁有世界級品質。
以香格里拉作為標榜松茸的道具,不只是矯枉過正,更是因噎廢食。
參考文獻
[1]張光亞. 云南食用菌.云南人民出版社.1984.
[2]羅安清 著/張曉佳 譯. 末日松茸. 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20.
[3]石毛直道; 王斯.作為文化史的飲食文化.杭州·亞洲食學論壇論文集.2011
[4]李建文;楊永平;畢迎鳳;楊淑嬌;楊錦超.松茸主要產地的遺傳多樣性研究.中國菌物學會學術年會論文集.2016
[5]Trudell;Xu;Saar;Justo;Cifuentes;Peter Schieberle.North American matsutake: names clarified and a new species described.Mycologia.2016
[6]王永輝; 吳瑾; 白家磊; 高志賢; 周煥英.不同產地松茸中營養成分分析.營養學報.2019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