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我們,發現更多城市之美
人就像樹,只有把根扎進土里才能活下來。中國人講究“根系”,黃土地上的人把對歸屬感的渴望刻在骨肉之中,一脈相承。車水馬龍的深南大道北側,一座四柱三門重檐牌樓將南頭古城與外界劃分開來,仿若一道時光之門,引人踏足進去看看這座有著千年歷史的古城,去尋找深港文化的根系。
南頭古城,又稱新安故城,曾是歷代嶺南沿海地區行政管理中心、海防要塞、海上交通和對外貿易的集散地,它見證了這片土地1700多年的人文積淀。
1700多年里,轄區、縣名和治所幾番變更,但深港人民對這片土地的感情卻從未動搖半分。1840 年鴉片戰爭爆發后,香港從新安縣割離,深港兩地雖隔著深圳河遙遙相望,卻并未放下共根同源的手足親情。香港回歸后,不少同胞回到古城腳下重走一遭,有了根的維系,人便不再像一片浮萍。
南頭古城全景
東莞會館
清同治七年(1868 年),東莞會館始建于南頭古城牌樓正街之上,俗稱“寶安公所”,距今已有150多年歷史。會館佇立在南頭古城中山南街上,與古城南城門不過200米的距離,雖經重修而嶺南風情不改,望去一派典雅。
當時,城內東莞籍商人匯集此館,共敘桑梓之樂。平日里,他們常聚在館中交流商業信息、議談生意,甚至存放貨物;每逢節日,這些同鄉人熱衷于設宴過節,請來戲班唱戲,對酒當歌,處處一片熱鬧景象。若有科舉書生經過,也可到此借宿,共論實事。
新安縣衙
如今南頭古城內仍保存著不少古建筑,它們古色古香,在鋼筋水泥下卻毫不突兀。與牌樓正街(現中山南街)盡頭相交匯的是署前大街(現中山東街),新安縣衙位于兩者的交匯處。
新安縣衙始建于明萬歷元年(1573 年),由東莞知縣董裕卜基、新安知縣吳大訓營建,距今有四百多年歷史,歷代幾經圮修。后經現代多次重修,新安縣衙簡化復原為如今二進一天井雙廊格局,繼續屹立在古城最高點,守護著公正與法度。
報德祠
古時,逢親民之官,百姓多會為其在立功之地或原任職之地建立專祠,將其汗馬功勞記于碑文之中。南頭古城中山東街上,便有那么一座祠宇。門額上,石匾隸書陰刻“報德”二字,來人方知原是“報德祠”,為紀念賢哲而建。
根據嘉慶《新安縣志》載:“報德祠,在縣治前聚秀街中,祀天后,凡知縣有功于民者,其祿位牌悉祀于此。”也就是說,報德祠還是一座生祠堂,凡是“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之人,都可將牌位置于祠堂兩側,受香火供奉。時至今日,仍有無數子孫后輩曾踏入報德祠,憑吊留名青史的赤子義士,懷想數百年前的耿耿丹心。報德祠為生祠,凡“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之人都可入祠,以供百姓紀念,不忘其功德
信國公文氏祠
700多年前,文天祥在廣東海豐五坡嶺抗元被俘,被押解上船前往崖山,途經珠江入海口時聽聞南宋滅亡,頓生悲慟,吟誦出了《過零丁洋》這一千古名篇。文天祥以忠烈謳歌生命,在歷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這一千古絕句不僅在教科書中傳遞著愛國情懷,還在南頭古城里無聲教化著來往游人。在南頭古城內中山東街矗立著一座信國公文氏祠,這座古跡是南頭古城內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官祠。
牌匾故事館
牌匾故事館就像是一面穿梭時光之門,吸引著路人踏門而入,去翻閱那段沉淀的歲月。展館內陳列著古城周邊收集到的明清歷史牌匾,主要分為商業的牌匾、政治的科舉功名匾,以及懸掛于宗祠和家廟上的匾額。
一塊牌匾,既像一位才高八斗的學者,將書法藝術、傳統建筑以及工藝技法完美地融于一身,又像是一位上了年紀的老者,雖然漫長的時光讓它失去了往日的風光,有些已經開始掉漆和開裂,但光陰總是很奇妙,帶走了它亮麗的外表,卻留下了深厚的內蘊,哪怕是一塊木片也足夠我們在往后的年月里細細品味。
以上內容節選自《悅讀南山》
新書《漫步古城》即將和讀者見面,
敬請期待。
發現城市之美
“發現城市之美”項目組織專業采編團隊,實地走讀中國各地,系統收集和發掘每個地方已經消失或即將消失的原生態文化,以原創圖文書籍、主題紀錄片、自媒體、文創產品等為載體,打造中國最大的原生態文化素材庫。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