賽格特約作者 熊志
這兩天,幾則科技領域的謠言攪動輿論場,引發了不小的關注。
先是有消息稱,清華大學團隊取得重大突破,實現了光刻機國產化,項目落地雄安新區。對此,中國電子院發布文章澄清,網傳項目并非國產光刻機工廠,而是北京高能同步輻射光源項目(HEPS),2019年就已經開工。
與此同時,一則有關華為的消息也在網上傳得沸沸揚揚——俄羅斯、沙特、委內瑞拉等政府與華為簽署手機采購協議。
華為不僅突破芯片封鎖,攜5G王者歸來,還拿下海外大單,狠狠打了美國的臉。但就在很多網友歡呼雀躍時,華為官方緊急辟謠稱,“造謠者毫無根據,無事生非”。
這些謠言擾亂視聽,營造了一種“厲害了”的幻覺,那些原本專注研發創新的科研團隊、科技公司,不得不專門抽出精力辟謠,浪費社會精力、企業資源。
從光刻機廠到華為手機,毫不客氣地說,謠言已成為中國科技創新的重大敵人。
其實被謠言困擾的,遠遠不只是清華或華為。就在這幾天,有傳言稱,“大疆宣布徹底退出美國市場”,“大疆總部將遷往西安”。為此大疆出面辟謠。
這些科技領域的謠言為什么很有市場,以至于讓一些人深信不疑,陷入一種盲目樂觀的自嗨情緒中?
科技領域有一定的認知門檻,尤其是像芯片、光刻機等半導體行業,雖然關注度高,但過于晦澀難懂,普通人很難分辨真假,因此容易被一些不實信息帶偏,成為謠言的傳聲筒。
當然更重要的是,不管是炮制虛假信息,捧殺清華或者華為,還是造謠大疆硬剛美國,反擊制裁,謠言的制造者和傳播者,精準地擊中了大家對技術自立、打破封鎖的急切心情。
近年來,科技競爭成為全球博弈的重要領域,中國作為后發國家,在一些尖端技術領域受制于人,面對“卡脖子”的封鎖,企業面臨斷供風險,像芯片制裁一度讓華為元氣大傷。
對這種落后挨打的狀態,國人倍感焦慮,捧殺類的謠言天然自帶流量。就像銀幕中那些復仇爽劇一樣,主角蟄伏一路通關,反擊壓迫者,成功逆襲,它營造了一種我們終于從卡脖子的封鎖中突圍了的復仇快感。
但謠言終究是謠言。它讓那些科技公司動輒陷入輿論爭議之中,疲于應付。試想一下,那些打破封鎖的不實信息,將華為、大疆等企業綁上硬剛歐美的輿論戰車,是不是對這些企業的一種道德綁架呢?
再者,這些擾亂視聽的謠言,蠱惑人心,煽動輿論,也容易讓全社會對科技創新、研發進程產生錯誤判斷,干擾企業甚至政策層面的正確決策。
面對歐美的打壓封鎖,科技領域的自立自強,恰恰要有耐心、沉得住氣。尖端技術的國產替代,中國企業的海外突圍,靠的不是什么自嗨式的腦補想象,而是持續的研發投入,和開放合作的包容態度。
以熱傳的光刻機為例,一些人腦補了一種中國彎道超車的劇情,但事實上,光刻機這種前沿產品的制造遠比大家想象的困難,從來就沒有什么捷徑可走。
目前市場上高端的EUV光刻機,前期研發二十年,后期量產又花了十多年,一臺機器十萬個左右的零部件背后是五千多家供應商,這些供應商分布在全球。可以說,光刻機是全球頂尖技術和尖端產業鏈整合的結果。
這意味著,我們要實現國產替代,解決“缺芯”的陣痛,除了要持續投入人力物力外,還得進一步開放合作。越是被封鎖打壓,越應該擴大朋友圈,加強和外界的交流學習,爭取外部力量的支持。
現在的一些謠言,捧殺中國科技力量,鼓動那些科技企業硬剛歐美,這確實滿足了一些國人不服輸的對抗心理。但將華為、大疆等企業推到沖突前臺,讓企業更加被動;盲目虛構有關科技領域重大突破的信息,只會加劇閉關鎖國的封閉思維,對創新沒有半點好處。
自歐美國家開啟技術制裁以來,那些登上實體清單的中國企業,化壓力為動力,一路埋頭苦練內功,在技術研發上取得了很大的突破,華為的王者歸來,就是一個典型的案例。
它說明什么?
說明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利益受損的科技企業,面對受制于人的斷供風險,它有足夠強大的內生動力去不斷向價值鏈頂部攀登,去通過加大研發投入將核心技術掌握在自己手里。
9月12日,全國工商聯發布《2023中國民營企業500強調研分析報告》
如魚飲水,冷暖自知。沒有誰比被制裁的企業、企業家,對局勢更有緊迫感和危機感了。也恰恰是因為身在其中,有直接的利益關聯,企業家們對全球博弈、技術創新反而有著更清醒的認知。
比如,就在清華光刻機工廠謠言熱傳時,華為輪值董事長徐直軍毫不猶豫地坦誠差距,他表示,“對手是一個博士水平,我們盡管是國產化的東西,但還在小學水平”。
無獨有偶,就在這兩天,任正非的言論也被廣泛傳播。
當被問到是否是“果粉”時,任正非表示,“我們不要排外,我們也經常探究蘋果的產品為什么做得好,也能看到我們與蘋果之間的差距”,“從這些角度來說我是果粉呢,也不為過”。
這已經不是任正非第一次公開表示向蘋果學習了。比起那些捧殺效果的謠言,坦誠差距,不封閉不排外,向對手虛心學習,這些企業家的清醒和冷靜,無疑是更珍貴的東西。
他們對打壓封鎖,有著比普通人更深刻的切膚之痛,但管理一家大型企業,帶領團隊進行技術突圍,也更清楚地知道科技創新的不容易,所以才能夠戒驕戒躁,而不是被那些捧殺類的謠言沖昏頭腦。
可能有人認為,那些科技謠言,讓國人自嗨一下無傷大雅,大不了企業出面辟謠。但其實謠言不只是干擾決策,傷害企業,將企業推向對抗前沿,更是在破壞創新環境。
我們可以想象一下,誰最希望看到中國的科技創新被謠言包裹,陷入盲目樂觀、夜郎自大之中。不是別人,可能正是那些封鎖打壓的競爭對手。
在國際輿論場,捧殺中國的輿論策略,一直是一種重要的競爭手段。
前不久,澳大利亞知名反華智庫,澳大利亞戰略政策研究所(ASPI)發布一份報告稱,23項關鍵領域的先進技術,中國19項全球第一。看到這樣“唱多”的報告,是不是容易激起一股民族自豪?但如果深信不疑,那就徹底上套了。
類似脫離實際的捧殺聲音,表面上是夸中國領先,實際上沖擊中國潛心追趕的節奏,激活中國的激進主義思潮,旁敲側擊地鼓勵中國對抗、脫鉤,為制裁打壓提供口實。
所以我們需要正視差距,持續投入;同時以合作共贏的姿態,爭取更多外界力量支持,為科技企業營造一個良好的創新氛圍,讓它們就可以潛心攻關。
中國的科技創新,要“遙遙領先”,而不是“謠言領先”。一味制造謠言捧殺,沉浸在自嗨式的想象中,鼓勵對抗,只會加劇國際社會對中國科技力量的警惕和敵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