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日我受邀參加了電影《封神》倫敦首映禮,除了葉錦添(曾憑《臥虎藏龍》獲得奧斯卡最佳藝術指導),主演費翔意外亮相,導演烏爾善也做了現場聯線。
烏爾善和費翔都在問答環節表達了:希望通過電影向世界講述中國故事,傳達中國文化。這是關于中國神話的當代表達。
電影9月22日英國公映,如果它如導演所言是一部關于中國文化的隱喻,那我們可以如何破解這個隱喻?這是個頗有意思的話題,很值一聊。
-君民關系
如片中臺詞,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不是一個人的天下。所以,君主的執政合法性,來自于為萬民服務而非血統(父親是誰)。中國封建王朝的朝代更迭,其歷史正當性正來源于此。所謂水可載舟亦可覆舟。
紂王不愛民濫殺無辜,代表天意/民意的姜子牙,便不能將封神榜交由他。
-君臣關系
和君民關系的邏輯基本相通。忠君是不得違反的倫理,但忠君的前提是:君值得忠。否則,亂臣便不是賊子。比如紂王殘暴,姬昌、姬發推翻紂王便有了正當性。
-父子關系
幾千年的儒家觀念,強調父為子綱,但同時:父親在特定情況下也是可以被推翻的,無論是精神上的父親(如紂王之于姬發),還是生理學上的父親(如紂王之于殷郊)。
如片中臺詞:你的父親是誰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是誰。
父為子綱的秩序,除了血緣、人倫、養育提供的正當性,也由是非善惡的標準來決定。如中國文化里的另一個詞:大義滅親。
-反抗精神
從上述幾種關系秩序里,我們可以看到中國傳統文化,既強調君為臣綱父為子綱的秩序,同時也強調了維持這套秩序不能與大是大非的原則相沖突。
中國文化中,一直都給反抗留有生存空間,承認其必要性和正當性。維持秩序和反抗反叛,是不可或缺、互相平衡的兩支脈絡。
盡管不同時代的是非善惡有不同標準,但整體而言,體恤民生、不濫殺無辜,不為一己權色私欲而傷害黎民百姓之利益,這些到今天依然是共通的。
-國家機器
封神榜,是國家機器的符號,它本身沒有善惡屬性,全看為誰所用。
-最后
《封神》是一部值得走進影院看的大制作,兩個半小時看下來也不覺冗長。制作團隊的誠意和努力無疑很值得肯定,但我也認為:如果它能分出一些精力更好地打磨故事和人物,讓血肉細節更豐滿,也許會更有情感沖擊力。畢竟,我始終覺得,即使是一部主流商業片,在技術之外,故事與人物永遠是根本。
不知你怎么看封神?歡迎留言討論哦。電影9月22日在英國首映,在英華人有機會去影院一睹為快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