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中美成立經濟領域工作組的消息傳來,包括經濟工作組和金融工作組,由雙方副部級官員領銜。這個消息非常突然。新聞稱,這是耶倫訪華時敲定的。
那么,這個事件究竟意味著什么呢?我認為要從兩個層面來看這個問題。第一個層面是,中美上一輪較量終于有了結果,第二個層面是,中美貨幣戰爭的一個轉折點出現了。
最近幾個月,中美在金融領域進行了一場大較量。美國氣勢洶洶,表現出要跟中國決一死戰的架勢。金融手段加媒體唱空,一起做空中國經濟,推動脫鉤斷鏈,逼迫外資流出,這些手段給中國帶來了很大的麻煩,人民幣匯率不斷走低,使得以美元計價的GDP跟去年比竟然還下跌了。
導致的后果就是,中國經濟出現了增長緩慢,外貿下滑,消費萎縮,房地產不斷出現大雷等問題。與此同時,美國也不好過,連續暴力加息也壓不下去的通脹,還有不斷破產的銀行,以及此起彼伏的大罷工。
這些都說明,中美的金融斗爭之慘烈。當然,中國也不是被動挨打,中國的反擊包括不斷減持美債,并在全球范圍內推動去美元化。科技方面的一個亮點就是華為手機芯片的突圍,使得美國耗費大量資源建立的封堵體系成為笑談。
此外,中國對一帶一路的出口額首次超過歐美日的總和,這使得我們的外貿比歐美更早實現去風險化。也因此,貿易戰雖然是雙輸的結果,但中國顯然是更加從容的那一個。
隨著中國逐步突破美國的封鎖,美國也認識到,必須調整這種極限對抗的戰略,于是我們看到,從布林肯訪華開始,再到克里,耶倫,雷蒙多,這一連串的訪華,都表明了美國急于調整跟對華關系的愿望。
也因此,中美之間的貿易戰,也必須要有一個緩和。這也是中美成立經濟領域工作組的原因。這兩個小組會起到什么作用呢?我們知道,美國的金融政策和產業政策是完全按照自己的利益來行事的,完全不顧及其他國家的感受。
這兩個工作小組的成立,一個重要的作用就是,以后,美國制定各種金融和產業政策,必須征求中國意見,也必須要考慮中國的利益了。 放在以前,這是完全不可想象的,但在這個特殊時期,美國竟然答應了。
還有一個事情反映了這個事實。中國已經出臺了在北京和上海試點對真實合規的外資匯款不再限制的決定。這個操作有很多的解讀,我個人認為,是這兩個工作小組的第一個成果。而且這個結果,是得到美國保證了。
也許有網友會說,明明是中國放開了外匯管制,怎么能說是美國讓步了呢?要知道,放開外資管制,并不是一個貶義詞。關鍵還是看雙方的態勢和時機。過去美國無所不用其極,中國自然要謹守門戶,防止外資浪潮的沖擊。但是現在,客觀層面,美元加息已經到頂,美聯儲最多還有一次加息的操作。
此后,美元將再次進入寬松周期。這個時候,就是撒網撈魚的時候。主觀層面,中國有了約束美國金融政策的機制,對風險有了足夠的把握,因此才敢出臺這個政策。換做以前,美國絕不可能讓中國占這個大便宜,但現在,美國也不得不妥協。這個結果,就是對前一段時間中美較量勝負的確認。這就是我們向美國的要價,也被美國暫時接受。
當然,我們也不能覺得中國從此海闊憑魚躍,一旦美國緩過氣來,雙方繼續爭斗下去的可能性是很大的,但雙方的底線機制已經確認了,對方的實力我們也有了全方位的認識。未來,形式將像有利于中國的方向發展,這是大概率事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