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我們,發現更多城市之美
石為山之骨,唯其堅硬,得以記錄脆弱生命的印記,保存生命曾經的所思所想。“鏤之金石,傳之久遠。”故字以鐫而存,文以碑而載。從古至今石刻成了記載歷史,傳承文化的重要載體。
濠江石刻
歲月的河在石頭上流過
濠江古稱海濱鄒魯,一街一巷都有悠遠的故事,一磚一瓦一石都有雋永的記憶。那些鐫刻著濠人足跡的石刻,最早出現于宋代,到清、民國尤盛。它們像一片片飄零的落葉,散落在山野巖壁、寨門古巷、祠宅門樓、寺廟橋頭……在雨激風射、日銷月爍中,歲月早把它們剝離得斑駁滄桑。
01
叢書首發儀式
9月26日,由濠江區委宣傳部、濠江區文化廣電旅游體育局主辦,濠江區博物館、濠江區文化館承辦的《濠江石刻輯錄》叢書首發暨“史跡留痕——濠江石刻拓本圖片展”開幕儀式在濠江區文化中心舉行。
濠江區依山傍海,有著深厚的歷史底蘊和豐富的文化資源,為深入挖掘濠江的歷史文化資源,進一步加強石刻文物保護工作,發揚石刻拓印技藝,自2017年起,濠江區文化館啟動《濠江石刻輯錄》編印工作項目,濠江區文化館館長吳著彬和石刻拓印技藝傳承人陳鎮清協同一幫鄉土文化人才,對全區范圍內的石刻史料進行全面普查、拓印、攝像、考究,整理編匯成《濠江石刻輯錄》叢書。
叢書分為“摩崖石刻”“碑碣石刻”“匾聯石刻”三冊,較為完整地整理、收錄了濠江區自宋代至民國時期的石刻拓片417幀以及存址背景照片462張,并撰寫注解釋文。叢書收錄的石刻涉及經濟社會、宗教、民俗、景題、建筑、器物等內容,是濠江人文歷史發展過程的重要實物佐證和歷史資料,對研究濠江區歷史上各個時期的人文事件和經濟社會發展脈絡、促進濠江文化遺產保護和歷史文化傳承,具有重要意義。
儀式現場向各街道、區教育局、各協會代表贈送《濠江石刻輯錄》叢書。為進一步推動濠江區歷史文化資料的保存、流傳、推廣、研究,《濠江石刻輯錄》叢書編委會從收錄在叢書的石刻拓片原件中挑選近200件捐贈給區博物館。
02
《濠江石刻輯錄》
熱愛鄉土文化,醉心石刻研究的“癡者”:吳著彬、陳鎮清、林則林、陳愛輝等人不忍于此,遂與同道者發愿把濠江遺存的石刻搜集整理,編印成冊,為過去,為現在,更為未來。他們頂烈日披風雨,登山攀巖,走村入寨,穿街過巷,訪祠問宅。尋尋覓覓,拍下一張張石刻存址背景照片,拓下一片片或文、或記、或詩、或句、或匾、或聯的拓片。可謂“芒鞋踏破石間苔,夕陽城外煙波暝,尤為尋碑未忍回”。歷經五載,終集到 311 條石刻,編成《濠江石刻輯錄》,分“摩崖”“碑碣”“匾聯”三輯,以此向這片生于斯、長于斯的熱土深深地鞠上一躬。
讀《濠江石刻輯錄》常有闖進時空隧道,穿越于歷史深處的感覺。那一片片石刻拓片都會給你講述一個個久遠的故事,展現一幅幅真實的畫面,或壯闊,或悲涼,或歡欣。你既看到時代節點上風云變幻的事變;還會窺見儒釋道,特別是儒道立身處世治國齊家的理念如何滋潤化育這方水土;更別說摩崖題刻中一代代文人墨客留下的詩文書法給你的震撼,那深厚的文化底蘊、獨特的審美情趣、超世脫俗的精神情懷無不讓人嘆服。細細地讀,慢慢地品,你會像考據者一樣為不時的新發現而怦然心動:海防戰事、禁海遷界、捐田寺廟、鄉儺神誕、餉鹽運輸、公局緝盜、集資興學、越僑捐贈、瘟疫餓劫……那可是先人砥礪躬行的一行行足印啊!
合上書,一道艱辛悲愴、奮發開拓的歷史軌跡清晰地浮現在眼前,不禁想起哲學上的三問:我是誰?從哪來?向哪去?驀然驚悟:不就是這石刻中的歷史造就了今日的濠江,也將造就未來的濠江嗎?但愿這刻在石頭上的文字能喚起人們的思索:該如何面對過去、現在和未來?這或許是本書最大的期盼吧!
以上內容節選自《濠江石刻輯錄》
新書《漫步古城》即將和讀者見面
敬請期待
發現城市之美
“發現城市之美”項目組織專業采編團隊,實地走讀中國各地,系統收集和發掘每個地方已經消失或即將消失的原生態文化,以原創圖文書籍、主題紀錄片、自媒體、文創產品等為載體,打造中國最大的原生態文化素材庫。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