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發表于2023年第4期)
> 云海相望
作者簡介董涵梅,助理工程師,研究方向為航海學。
海洋是孕育生命的搖籃,是地球最大的“天然礦床”,蘊藏著豐富的自然資源。隨著人類認識、保護、開發海洋的不斷深入,推動著經濟社會發展不斷加快。近年來,我國著眼于全球海洋開發利用保護提出“構建海洋命運共同體”重要理念,為全球海洋治理指明了路徑和方向,得到國際社會的廣泛贊譽和普遍認同。在茫茫無際的碧海上,有那么一群可愛的人,他們伴著東升的旭日劈波斬浪,為了更好地開發和利用海洋,不斷向深海蔚藍處挺進。
> 波浪之中有砥柱 視覺中國 / 供
國家需求 應運而生
鷹擊天風壯,鵬飛海浪春。1963年,為推動我國海洋事業發展,一群滿腔熱血的科學家齊聚南京,成立了地質部海洋地質科學研究所(即今天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前身)。1970年,為破解南方能源緊缺問題,這支海洋地質調查“國家隊”整體搬遷至廣東湛江,并于1976年遷至廣州。建局60年來,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實現了踏遍中國海、橫跨太平洋、登上南極洲、挺進印度洋的偉大壯舉,為保障國家能源資源安全和維護國家海洋權益做出突出貢獻,榮獲“全國地質勘查功勛單位”。
因國家需求而生,因海洋油氣而起,因水合物而興,1979年,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在珠江口盆地“珠五井”鉆獲高產工業油流,拉開了我國南海北部石油開發的序幕。20世紀90年代,在國內率先啟動天然氣水合物(又稱“可燃冰”)調查研究工作,并在2017年成功實施我國海域天然氣水合物首輪試采,創造了試采時長和產氣量兩項世界紀錄,中共中央、國務院發來賀電。
為加快推進天然氣水合物和海洋油氣勘探開發進程,填補三維地震調查船的空白,2018年,由我國自主研發建造的高精度三維地震調查船——“海洋地質八號”船(以下簡稱“海八”)應運而生。而海八及其團隊不負眾望,迅速形成生產力,一次次圓滿完成我國海洋調查任務,為我國海域天然氣水合物第二輪試采的成功實施作出了巨大貢獻。
能力卓越 戰功赫赫
央視《新聞聯播》如是報道:“海洋地質八號”船是世界上第一艘六纜高精度短道距地震電纜三維物探船。海八可滿足全海域水合物調查、區域地質調查和重點海域油氣資源調查等任務需要,它的入列,標志著由我國自主設計建造的高水平地質調查船舶“蛟龍入海”,有力推進了我國海洋地質綜合調查能力躋身世界前列。
海八團隊首創了“耙纜”勘探技術并取得海試成功,完成了高精度小三維地震采集系統的海試驗收,完成了南海北部油氣資源普查,基本掌握了南海油氣資源家底。在已完成的歷次任務中,海八曾創造了日均工作量199千米的紀錄;曾在17天內完成了35平方千米的耙纜三維地震滿覆蓋作業,作業效率屢創新高;地震資料自評一級品率達到99%,數據資料質量高。自入列以來,海八團隊已先后完成23項海洋科考調查任務,3次執行國家海域重點調查任務,獲取了一大批寶貴數據資料,深化了對有關海域基礎地質和能源資源特征的認識,實現了在調查海域資源環境調查的的突破,為維護海洋權益等積累了重要資料,有力推動了海洋強國建設。海八團隊艱苦奮斗,屢創佳績,立下赫赫戰功,先后獲得自然資源系統青年文明號、中國地質調查局先進集體等榮譽稱號,并成功鍛造了“召之即來,來之能戰,戰之必勝”的海洋地質精神。
> 甲板部學習
立足崗位 鑄造海魂
海洋資源是我們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寶貴財富,而調查隊員則是無畏的勇士,他們身體力行,為深入探索海洋的奧秘而付出了巨大努力;他們以精誠團結、劈波斬浪的精神,勇敢地面對各種困難和挑戰,每位調查隊員都發揮出自己的專業能力,履行自己的崗位職責,共同鑄就“海八魂”。他們的努力和奉獻,為國家的海洋地質工作作出了重要貢獻。
6年來,海八團隊在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黨委堅強領導下,在現場總指揮帶領下,展現出卓越的職業素養,遇千險、排萬難,他們堅決履行職責、執行使命,確保人員、船舶、設備安全,順利完成了每一項調查任務。每一位調查隊員都將海八精神牢記于心,以此為激勵,劈波斬浪,奮楫爭先。
海八團隊由一群青年骨干組成,他們以船為家,一年365日時刻保證船舶最低配員,深夜里的一通電話立刻到船工作。團隊分為調查部、輪機部和甲板部,各部門各司其職,密切配合,高效安全完成每一次航次任務。
航次備航期間,調查部往往需要不斷完善實施方案十余版,不斷優化測線部署和施工順序,確保實現航次任務戰略意圖。他們頂著超過35℃的高溫每天工作到深夜,高效完成100段共15 000米地震電纜的重新配置。而甲板部和輪機部積極做好開航前物資安排,為應對不可控因素,會準備充足的燃油、淡水、主食、藥品等,保證船舶始終處于安全高效的運轉模式,為調查隊員提供生活保障。
作業伊始,調查隊員們會迅速進入狀態。調查部同志充分發揮三維地震船裝備技術優勢,大膽進行施工方法改進創新,使得線上更換故障槍陣時更加快速便捷,提高了作業效率,為調查作業提質、提速創造了有利條件。同時,針對調查區內有其他地震船同時作業的情況,對其動態保持實時監控,成功掌握其航行規律。通過調整船速、控制轉線以及改變作業順序,將作業主動權掌握在自己手中。
航次期間,輪機部同志始終嚴格按照相關文件要求,全身心投入到設備維護保養工作中。在值班期間仔細巡查每一臺運行設備,時刻保持高度警惕,及時發現故障先兆,確保全船所有機電設備處于良好的工作狀況。當設備出現突發故障時,檢修人員及時對故障設備進行檢修,迅速恢復設備至正常運行狀態。一個航次下來,他們能完成設備日常檢修保養205臺次,確保了調查務高效順利完成。
航行值班時,甲板部同志時刻打起十二分精神,確保船舶航行和作業期間的安全。在臨近赤道的海面、鐵皮殼上維護保養甲板面時,水手長帶領水手在似火的驕陽下作業,每個人都汗流浹背,空氣中夾雜著海水的咸和汗水的甜。
中途補給時,從挑選補給菜品到出庫,再到搬入海八倉庫只用了2個小時,上至現場總指揮下至每一位調查隊員都參與了數千斤菜品“搬家”入庫行動。上下一條心,匯成一股勁,海八團隊就是這樣一點一滴把“海八魂”注入到每一個細節中 。
無懼風浪 凌風爭流
初晨,微風拂面露華濃,旭日照耀滄海,泛起粼粼波光。微風無浪的海面有幾艘船在穩步向前,像白銀盤里的青螺,像碧云藍天上的幾行白鷺。轉瞬間,黑云壓城、霈澤縱橫。海上天氣變幻莫測,而海八團隊早已身經百戰,應付如流。
烈浪狂濤,風雨同舟。值班人員緊握船舵、眼神堅定瞭望前方。狂風巨涌中,我們看到了大海的萬鈞之力。海浪拍打船殼發出的深沉聲音,似鐵拳砸缸、鐵掌擊石。船舶搖擺不定,調查隊員們要應對暈船、惡心和失眠等身體上的不適,此時現場指揮長不僅克服暈船,還帶領調查隊員們以積極飽滿的心態去搏擊風浪。有時陣風達到12級,指揮長堅守在駕駛臺(船上最搖晃的地方)密切觀察風速、流速和涌浪的大小,制定了風浪天氣保證作業正常進行的方案。
在如此極端情況下,后方保障顯得尤為重要。物資必須充足,以滿足調查隊員基本需求;燃料、食物和淡水的供應必須精心計劃,以應對長時間航行;醫療設備和醫護人員不可或缺,以處理意外傷病;信息傳遞暢通,保證與地面支持團隊保持緊密聯系,以及時獲取海洋數據和緊急消息。后勤支撐保障得當,幫助克服外在環境影響,不僅有助于任務安全進行,最重要的是心理支持,保障了調查隊員的工作效率和士氣。
隊員沖鋒在前奮勇爭先,指揮者四方協調運籌帷幄。面對海上極端天氣,指揮長來回巡視,時而注視儀器設備姿態,時而細聽對講機里訊息,時而觀察涌浪風流變化。在儀器房內,指揮長聽取調查隊員匯報調查采集進度和設備狀態,查看實時采集處理的地震剖面和成果。駕駛臺上,他會關心每天的天氣狀況、風流涌浪對作業的影響情況。對于專業通訊設備,他會虛心請教如何高效使用,了解船舶對外的通訊手段。在輪機長室,他會觀察機艙監視與報警系統時刻關注船舶安全、會詢問生活工作上的困難、會細聽困擾大家的問題、會不厭其煩了解每個人情況,解決每個人困頓。激勵我們精誠團結、共擔風雨;指引我們奮勇向前、不負使命。
臨時黨委副書記和技術指導在科考任務中協調組織前后方,平衡船上不同部門需求和資源分配;牢牢把握現場指揮方向,使各部門了解現場指揮部決策部署;監督落實現場指揮部命令,通過與各部門有效溝通,協調各部門責任與義務;均衡推進,面對現場作業環境的變化,處理各種各樣的問題和挑戰,在考慮整體安全和效益的同時,按照作業計劃穩步推進。
一雨縱橫,巨浪天地入川流。雷達上顯示出大片云團,水滴帶著擊鼓的節奏拍打著窗戶,雨刮器持續保持高強度工作。電閃瞬間,一聲驚雷,大家屏氣凝神、提耳側目。駕駛員在船長帶領下,指揮舵手改變航向,提前探明下一條作業線的區域內是否有影響因素。窗外電閃雷鳴,耳邊風呼海嘯,此時的海八是臨危不懼的勇士,是不避斧鉞的戰士。
> 業務部設備調試
有效應對 戰勝艱險
船行千里,羅盤指向。科考任務中除了克服季風、熱帶氣旋、雨霧、海流、海浪、潮汐、障礙物(平臺)等客觀因素帶來的影響之外,還要密切關注其他船舶對我方作業的影響,在確保安全的同時保證作業質量。任務中,在工區內干擾船只較多、極端惡劣天氣等各種復雜的環境下,現場指揮部每日例會、集體決策、制定戰略、應對挑戰,帶領調查隊員們為共同的目標,合力完成任務。
黑夜中的大海總比白天更可怕,茫茫海面,看不到一絲光亮。駕駛臺必須關閉燈光,才能看清前方。而在靜默漆黑的海面,短時間內在不同方位出現了數艘沒有自動識別系統且關閉所有燈光的船舶,助航儀器在此番情景下鞭長莫及,捉襟見肘。值班駕駛員憑借望遠鏡觀察、追蹤及監視船舶動態,實時瞭望;做好聯系,隨時機動。在抵近警戒核心區時,船舶設備間干擾變大,為保證采集資料品質,船長作出戰略部署,及時應對。面對超乎常規的作業強度,值班人員時刻保持清醒理智,充分發揮各自崗位職責,相互配合,高效協同。面對其他三維地震船的近距離干擾,技術負責利用 “前一后二”的通過原則,確保我方人員、船舶、設備、作業安全。同時采用組合現場處理技術,實現有效去除外源強干擾,保證了采集資料品質,保障了作業高質量進行。
> 棄船演習
敬業奉獻 勠力同心
“擇一事,終一生。”是海八船長張朝貴對海的告白,更是對他勤懇工作36載的詮釋。“上了船,就要把這份工作做好。”36年來,張朝貴盡心盡責,始終奮戰在海上生產一線,在艱苦環境中多次帶領團隊完成國家重要調查任務。提前部署,精細安排每個人任務,組織演練,確保協同配合,科考任務的順利完成,離不開張朝貴船長完善的應急預案、出眾的管理能力和全面的安全意識。
航行在外,船長肩負著重大責任及壓力。一個決定,隨時會影響船上設備安全,船上人員生命,更甚者會影響國家形象。張朝貴認為,作為一個船長,不僅自己要重視安全,而且要教育全體調查隊員在工作中每一環節都要注重安全,才能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創造最大效益。而這其中,船長自身的專業技術水平、船舶安全管理能力、航海實踐經驗、豐富人生閱歷閱歷和危機處置能力是至關重要因素。為此,張朝貴除了參加主管機關組織的各種專業知識更新培訓、利用業余時間鉆研業務知識之外,還特地到不同船舶、不同公司去了解和學習先進管理經驗,不斷提高自身專業技術水平和船舶安全管理能力。
在一個航次任務中,要在有限時間內獲取盡可能多的地球物理資料。科考任務的技術負責堅守海洋地質調查一線十余載,針對海洋地質調查任務,帶領調查部團隊充分利用三維地震船裝備技術優勢,大膽進行施工方法改進創新,設計了針對地震同步采集的水下設備拖帶模式,大大降低了安全風險,提高了設備收放效率;優化了電纜水鳥配置,有效改善了在線作業時的電纜羽角,縮短了調頭上線距離;通過升級地震數據記錄系統及其功能,在地震數據計入磁帶的同時傳輸到現場后處理系統,實現了邊采集邊處理。
深邃滄海,浩瀚無垠,大海的寬廣與瑰麗吸引著每一位調查隊員。然而,長時間的海上科研任務,尤其在惡劣海況下,更是對調查隊員身心的巨大考驗。因此,海上需要閑適的生活和適當的娛樂,緩解長期出海造成的壓抑情緒。技術負責時常以詼諧幽默的語言向大家講述他堅守一線的工作經歷,還組織踢毽子、包餃子等活動,輕松愉快調動調查隊員積極性,潛移默化強化調查隊員責任心,這些日常活動有助于緩解緊張情緒,展現調查隊員溫情一面,互相關心和支持,忘卻海上孤獨和壓力,提升團隊凝聚力。
> 波翻浪涌 視覺中國 / 供
九萬里風鵬正舉,舉目皆壯志;六十年長河浩蕩,蕩胸生豪情。海八團隊時刻固牢理想信念根基,時刻銘記海洋地質精神,時刻以成長為對黨和人民忠誠可靠、堪當時代重任的棟梁之才為己任。在蔚藍的深海,在紅色的中國,迎風斬浪、勇毅擔當。遇到困難無言放棄,遇到風浪迎刃而上,遇到考驗勇往向前。
海洋科學的發展任重道遠,海洋自身的奧秘深邃無窮,我們還需要更加深入地進行研究和探索。鯨飲未吞海,劍氣已橫秋。讓我們銘記“海八魂”,賡續這份勇氣與擔當。讓我們攜手劈波斬浪,深耕藍海,為祖國的繁榮與進步貢獻力量!
作者: 董涵梅
編輯: 張佳楠
排版: 何陳臨秋
審核: 刁淑娟
官網: https://kpwhbjb.cgl.org.cn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