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棄疾“慷慨悲壯”的一首詩:寫盡這一生的滄桑,曠絕古今!
辛棄疾,南宋著名詞人,出生于山東省。那時候,山東省被敵人占領了,是淪陷區。辛棄疾是很忠義的,他逃出淪陷區,來到南方朝廷。他希望收復北方,光復家鄉,但一直沒有成功。
當他到老年的時候,有一次來到長江岸邊的京口北固亭。
當年他從淪陷區逃出來就曾經過這個地方,現在他已經衰老了,他登上北固亭,借吟詠古代的歷史,來慨嘆他一生的英雄失意的悲涼,并寫下了《永遇樂》一詞。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
舞榭歌臺,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
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
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
可堪回首,佛貍祠下,一片神鴉社鼓。
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他說,大好江山永存著,卻再也找不到孫權那樣的英雄人物了。當年的繁華景象、英雄業跡也都被風雨沖刷殆盡。如今,夕陽照著那荒草凄涼的小巷,人們說,這就是寄奴曾住過的地方。回想當年,劉裕率兵北伐,把盤踞在中原的敵人一下子都趕回北方去。
劉裕的兒子也曾興兵北伐,想要建立像封狼居胥那樣的偉業,但是由于草率行事,結果落得兵敗,倉皇而逃。
43年過去了,現在再向北望,還記得當年的遍地烽火。往事真是不堪回首,后魏皇帝佛貍的廟前,香煙繚繞,神鴉的叫聲和社日的鼓聲不絕于耳!誰還來問:廉頗老了,飯量還好嗎?
很多人讀到這首詞的第一個感受是:頭疼,因為里面運用的典故太多了。但用典多恰恰是這種詞的特點之一。
詞中的有孫權、劉裕、劉義隆、廉頗等一連串歷史人物,通過對他們的褒貶,反映出作者堅持收復中原失地的雄心大志,反對輕率從事的謀國忠誠,以及老大壯志莫酬的抑塞心情。
假使不用這些典故,就很難將那許多復雜、曲折的意思如此完密地表達出來。
詞中有慷慨悲壯的意味,令人回腸蕩氣。本詞為千古名篇,楊慎《詞品》甚至不無偏激地說:
“辛詞當以京口北固亭懷古《永遇樂》為第一。”
這首詞懷古的重點,在南北朝的關系上,用典故映射當前的時局。六朝的第一朝吳國在京口定都。
南朝的第一朝宋武帝劉裕,小字寄奴,祖居京口,也是在這里起事。
因此,開頭在回顧了孫權英雄事業的流風余韻之后,隨即自然地轉入在平常巷陌中崛起的劉裕,稱贊他當年北伐中原、收復洛陽長安的氣概。
下片用劉裕之子宋文帝,因草率北伐而一敗涂地的狼狽加以對比。
元嘉是宋文帝的年號,二十七年(450),王玄謨北伐失敗,北魏太武帝(小字佛貍)率軍追到江北瓜步山,在山上建立行宮,即后來的佛貍祠。內外戒嚴,宋文帝登上烽火樓北望懺悔。
這故事中,又套用了西漢霍去病追擊匈奴到狼居胥,封山而還的故事,說元嘉時想學霍去病消滅匈奴,結果反而慌張逃跑。
而作者還記得四十三年前,在揚州以北的烽火中殺敵南渡的往事,見佛貍祠下的神鴉和社祭的鼓聲響成一片,這就將北魏的故事和南渡君臣倉皇南逃的現實,巧妙地聯系起來,體現了作者既堅決主張抗金又反對冒進的正確主張。
最后以廉頗自比,流露出老當益壯、仍堪一用的雄心和無人問津的悲涼。
辛棄疾的一生是偉大愛國者的一生。他不僅是偉大詞人,也是一個兼具文才武略的英雄豪杰。
他在抗金復國這一時代主潮中,始終站在浪峰上高舉愛國旗幟,堅持正確主張,至死不渝。
因此,他留下的六百余首詞也始終激蕩著強烈的時代音響,并以思想與藝術完美結合而登上詞史的高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