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夫作難而七廟隳
公元前207年,劉邦率領的義軍進入武關,剛剛做了四十幾天秦王的子嬰,脖子上系著絲帶,手里拿著玉璽向劉邦投降。一個多月之后,項羽率領諸侯聯軍進入了咸陽,聯軍在咸陽燒殺劫掠,搜刮財物,搶奪婦女,借此報復秦滅六國時種下的仇恨。在咸陽城被搶劫一空后,項羽和歷史上所有的搶劫者一樣,下令縱火焚燒了秦朝的宮殿,據說大火燒了三個月都沒有熄滅,可想而知咸陽宮是多么的富麗堂皇,咸陽城是多么的繁華,然而如今這一切都在大火中焚毀。秦國幾代先王做夢也沒想到,秦朝最終以這樣的方式走向了滅亡。
秦朝雖然滅亡了,但秦始皇開創的大一統局面與皇帝制度卻已經植入了人們的內心深處,誰都不希望天下重新走向分裂,誰都希望加封九五之尊。那么誰會開創新的王朝呢,誰又會成為新的天下共主,是被項羽叔侄扶上大位的楚懷王嗎?還是在反秦戰爭中最為驍勇的項羽?還是迂回包抄最先進入關中的劉邦?還是復辟的六國舊貴族之一?
貶低義帝,重新分封
毫無疑問,項羽是最有機會重建帝國的人選,他本人是否有這個意愿難以說清,但他至少不滿足于只當一個將軍,充當楚懷王的綠葉,幫助他一統天下。在推翻秦朝之后,項羽派人向楚懷王報告,請示下一步應該怎么辦。楚懷王的答復很簡單,按照先前的約定,該怎么辦就怎么辦。
如果按照先前的約定,誰先進入咸陽,誰就做關中王。項羽并不愿意這樣做,那將意味著劉邦將會成為關中王,他選擇了食言而肥。為了堵住天下諸侯和將軍的嘴,他一方面尊奉楚懷王為義帝,一方面又公開的對諸侯及將軍們說,秦朝之所以能被推翻,主要就是我項羽和各位諸侯和將軍們浴血拼殺的功勞,義帝本人并沒有出什么力,所以現在應該瓜分他的土地,分封大家為王。將軍們并不在乎義帝對反秦戰爭是否有功勞,只要可以封王,有自己的領地,何樂而不為,于是在項羽的主導下,再次進行了分封。
按照原先的約定,劉邦應該封為關中王,項羽害怕劉邦以關中為基地與自己爭天下,于是偷換概念,稱漢中與巴蜀也是三秦之地,也可以稱為關中地區,所以將劉邦分封在巴蜀及漢中,建都南鄭。為了阻止劉邦北上,項羽將秦朝的降將章邯、司馬欣、董翳三人封為雍王、塞王與翟王,位于秦嶺以北的關中地區,希望三人可以阻止劉邦北上。原先的魏王豹封為西魏王,申陽封為河南王,原先的韓王依舊為韓王,司馬卬封為殷王,趙王歇改為代王,張耳封為常山王,英布封為九江王,吳芮封為衡山王,共敖封為臨江王,原燕王韓廣改為遼東王,臧荼封為燕王。原齊王田市改為膠東王,田都封為齊王。至于項羽自己,自立為西楚霸王,建都彭城。經過一番分封之后,項羽自以為建立了一個以自己為中心的新秩序。
放棄關中,建都四戰之地
項羽沒有重新建立新的王朝,而是選擇重新分封,此舉被很多人視為歷史的倒車,讓國家再次走向了分裂,甚至會重蹈春秋戰國戰亂不止的覆轍,但項羽重新分封多少也是形勢所迫。在當時的情況下,不管項羽自身是否想要改朝換代,都必須要重新分封。因為項羽只是反秦聯軍的盟主,而并未是天下的共主。六國舊貴族和各地義軍之所以加入項羽的聯軍,目的是徹底擊敗秦朝,好保住自己的既得利益,并非是支持項羽改朝換代,重新統治自己。所以項羽重新分封并沒有錯,分封有可能獲得暫時的和平,不分封就意味著馬上要開始新的戰爭。然而項羽錯就錯在分封的過程中出現了各種問題,聽命于自己的將軍與諸侯大多數都得到了滿意的結果,而與自己不是一條心的將軍們往往都表示不滿。
再看看項羽對自己的分封,便知曉他目光短淺,自尋煩惱。據說有一位名叫韓生的謀士曾經勸說項羽留在關中建立都城,他表示關中地區地形險要,土壤肥沃,如果在這里建造都城,一定可以成就霸業。然而項羽心中思念故鄉,加上咸陽的宮殿已經被大火焚毀,于是堅持返回楚地,并對韓生說,富貴了如果不回家鄉,就像夜里穿著華麗的服飾一樣,是沒有人知道的。項羽是否思念故鄉不得而知,但衣錦還鄉,向家鄉父老顯示自己走上了人生巔峰,一定是他最想要的。韓生因此直接嘲諷項羽是戴著帽子的猴子,項羽一怒之下將他烹殺,由此可見項羽不僅眼光短淺,而且心胸也十分狹窄,更是殘暴不仁。
項羽將自己的封地選在了彭城,這是一個徹徹底底的無險可守的四戰之地,且不說江淮地區水災頻繁,東北面是不服自己的齊國,時刻牽制著自己的后方。劉邦能夠快速的統一關中,就是因為項羽忙于與齊國的戰爭,無暇顧及劉邦的擴張。南邊是與自己同床異夢的英布,西北邊是風吹兩邊倒的列國,幾乎都是無險可守。而劉邦坐擁巴蜀與關中,進可攻退可守,項羽實在是給自己選擇了一個糟糕的封地。
亡秦必楚與亡楚必秦
所以說重新分封并非是項羽的錯誤,錯就錯在分封過程中出現了很多錯誤,以至于在項羽剛剛完成分封,他所建立的秩序就不斷受到挑戰。而劉邦正是利用項羽分封的不公平,不斷的修改項羽的錯誤,才籠絡了眾多諸侯和將軍,使他們心甘情愿的支持自己。劉邦最終能夠戰勝項羽,從某種程度上正是分封的成功。而項羽之所以失敗,則是分封失誤的后果,造成了很多實力派心中不服,而他卻一意孤行,非要維持原有的分封體系,最終遭遇失敗。
“楚雖三戶,亡秦必楚”,正是陳勝、吳廣、劉邦、項羽等楚國人持之以恒的努力,最終推翻了秦朝的統治。然而項羽繼承的是楚國的基業,而劉邦則繼承了秦國的基業,所謂的楚漢之爭,實際上是又一次秦楚之爭。這一次,笑到最后的并非項羽的西楚,而是劉邦領導的漢軍。亡秦必楚,還是亡楚必秦,楚人推翻了秦朝,但秦人很快就完成了“復仇”,歷史就是這樣,然而之所以能夠成就這段歷史,項羽庸人自擾的分封早就決定了這樣的結局,楚人并非全都是戴著帽子的猴子,但項羽這只猴子卻成就了劉邦的偉業。
(談歷史地理,說人文教育,聊讀書心得,交天下朋友,歡迎大家點贊與關注帆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