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李白的詩歌中,出現(xiàn)最多的一個意象是什么?
有人說,是“酒”,還有人說,是“月”。
李白從小就喜歡明月,《古朗月行》說:“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又疑瑤臺鏡,飛在青云端。”
他常常借明月寄托自己的理想。
《把酒問月》一開頭就說:
“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卻與人相隨。”
在《宣州謝腓樓餞別校書叔云》這首詩里也說:
“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攬明月。”
他想攀明月,又想攬明月,都表現(xiàn)了他對于光明的向往。
正因為他厭惡社會的黑暗與污濁,追求光明與純潔,所以才對明月寄托了那么深厚的感情,以致連他的死也有傳說,說他是醉后入水中捉月而死的。
明月又常常使李白回憶起他的故鄉(xiāng)。
唐開元十二年(724)的秋天,24歲的李白仗劍辭親,去國遠游,乘舟經(jīng)過嘉州時,峨眉山的半輪秋月如影隨形,給他留下了難以忘懷的印象。
流連數(shù)日后順江而下,在繁華的清溪小住,次日凌晨從這里出發(fā)時舉目四望,卻看不見那半輪峨眉秋月,于是惆悵地寫下一首《峨眉山月歌》。
《峨眉山月歌》——唐·李白
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發(fā)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
這是青年李白首次出川時的名作,與《渡荊門送別》屬同時期作品,它完整地展示出李白出川時的路線圖。
此外,詩中以“月”為主題,并且指李白家鄉(xiāng)峨眉山上的月,這便融入了詩人思念家鄉(xiāng)的深切情感。
首句“峨眉山月半輪秋”,直接照應主題,與詩題“峨眉山月歌”只有三字之差,以“半輪秋”來形容峨眉山的月亮,既形象地展現(xiàn)出月亮的形狀,又暗示出時間為秋天之夜;
次句“影入平羌江水流”,視線由天空轉向江水之中,由此可知,詩人是在走水路,月亮倒映在平羌江水中,隨著流動的江水而浮動,隨著詩人乘坐的船行而移動;
開頭兩句,寫秋夜半輪殘月高掛于峨眉山巔,月影、山影倒映江水之中的景象。
前句寫天上,后句寫地下;
前句寫靜態(tài)之景,后句寫動態(tài)之聲。
由此,一幅秋夜山水殘月圖便活然而現(xiàn)。
第三句“夜發(fā)清溪向三峽”,夜中從清溪出發(fā),到往三峽,短短七字,高度凝練地展示出詩人出發(fā)的時間、地點以及所要到達的地點。
詩人在前兩句寫到了蜀地的美景,其中流露了詩人無限熱愛之情,而詩人現(xiàn)在即將離開蜀地這個熟悉的環(huán)境了,初次離鄉(xiāng),不免讓詩人對家鄉(xiāng)戀戀不舍。
結尾一句“思君不見下渝州”,再一次照應主題,此處的詩人所思念的“君”,不是指具體的某一個人,而是指家鄉(xiāng)峨眉山的月亮。
詩人隨著舟行,距離家鄉(xiāng)峨眉山越來越遠,到達重慶三峽一帶的渝州,這就意味著即將離開蜀地了,詩人感到這一離別就很難再見到家鄉(xiāng)的月亮了,所以用峨眉山之月來寄托詩人離別時的不舍之情。
這首詩的最別致之處在于,四句中出現(xiàn)了五個地名,分別是“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峽”、“渝州”,這么多的地名連續(xù)出現(xiàn)在一首絕句中,如果處理得不得當,就會顯得很枯燥。
但詩人以高超的筆法、視角的靈活轉換,以及寄托的思鄉(xiāng)之情,使得整首詩歌既流動又蘊含深情。
正如明人王世貞評價道:“此是太白佳境,然二十八字中,有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峽、渝州,使后人為之,不勝痕跡矣,益見此老爐錘之妙。”
峨眉山的“月亮”又一次寄托了詩人思鄉(xiāng)的情感,成為李白詩中月亮意象的一個組成部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