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青島樓市調研員在社交媒體上講了一個他碰到的事情:小兩口都是從外地來青島的大學畢業生,靠著父母掏空家底湊了47萬首付,于2021年在城陽區的鑫江玫瑰園買下一套96平小套三,總價155萬,貸款108萬。因為兩人都在市南上班,苦于通勤時間太長,就謀劃賣了婚房換一個離工作單位近一點的房子。
結果一查今年房價,鑫江玫瑰園同戶型房子的最新成交價是100萬。換算過來,小兩口不僅把47萬首付和兩年房貸都虧進去,還欠了銀行幾萬塊。
咋辦呢?只能不再考慮換房的事情,眼不見心不煩。
底下有人回復說,不如把房子賣了租房住,等房子再跌兩年后買回來,可以降低損失。
好家伙,這不就是做T嗎?
做T是炒股術語,核心是“炒短線打差價”,如果用在大盤下行期,也可以理解為“少虧一段算一段”:股票從10塊錢跌到5塊錢,死抱著就實打實的虧5塊錢。倘若以9塊錢賣掉,到5塊、6塊的時候再買回來,就能少虧3、4塊錢。
熬到到上行期,回本也更快。
這里請炒股專家們繞行,買房不是炒股,不用跟我死摳做T的標準姿勢。
那么,這種做T方式可行嗎?
先來看兩個時下流行的段子吧:
十年前有人想創業于是把房子賣了500萬,5年賺到一千萬,想把原來的房子買回來,發現已經漲到了2000萬。
三年前又有人想創業,把房子賣了500萬,尋摸了幾年不知道干嘛好,回頭發現原來的房子已經到了300萬,干脆又買回來。
這兩個段子可能有點夸張,但是哺育它們的環境與氣氛是存在的。
這樣看起來,樓市也會股市化,當然也就能做T。
事實真是這樣嗎?這是要弄明白的核心問題,也是爭議所在。
股市潮起潮落,上行期與下行期插花相伴,只要肯熬,總是能等到周期轉換的時刻。樓市呢?會是潮起潮落,還是潮起潮落落落落落落呢?
現在比較普遍的看法,更傾向于后一種,也就是落落落落個沒完。
理由是前期漲的太久了,一直在潮起起起起起起中,已經遠遠脫離了實際價格,再加上城市化接近尾聲、人口紅利達到拐點,更使房價缺乏支撐。
我和身邊的絕大多數朋友,差不多也是這種看法。
但是回頭一想,當所有人都看跌時就意味著熊市觸底,不也是財富金律嗎?
財富為什么永遠集中在少數人手里?因為從眾是賺不到錢的。
所以,我還是沒想明白。
編輯:周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