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姚潔凝
香港文化及旅游局于區議會選舉前的一星期,突然向立法會提交極具爭議的博物館文件,把原來在上一份《施政報告》中,為未來十年提出的文化建設藍圖,要興建國家發展成就館、抗戰博物館和數個新的博物館,變成一個全港博物館大洗牌的格局,引起很多市民異議。博物館是市民一家大小于周末消閑的地方,在剛過去第六屆政府的第二份《施政報告》之中,市民對要興建國家發展成就館和把海防博物館改建成“抗戰和海防博物館”并未有太大的爭議,市民都贊同這個方向,只是有意見指“海防”二字仍帶有殖民主義色彩,故建議去掉“海防”二字,以原址突出香港抗戰的重大歷史意義,本來是一件好事。
但好事突變成壞事,市民最反感的,是把最受歡迎的香港科學館,和入場人次排第五位的文化博物館“拆館重建”,很多市民對此表示震驚和大惑不解。由于筆者收到大量市民的意見,不得不翻查立法會文件和文化及旅游局局長的發言內容。局長指出:“若將文化博物館現有內容分拆至其他館,會否適合將科學館搬往該位置,讓科學館有更多地方。若落實,我們預計會重建更大的科學館,對大家有益。至于騰空的位置,正如我在文件中交代,我們認為有關國家發展的專館設于市區較合適,所以才有此想法。第一,這是初步想法,我們在聽意見;第二,我們從來沒有指將來不會建文化館,只是指將文化博物館現有內容分拆至不同地方。”
筆者被市民問得最多的問題是:“財政司司長不是說財赤過億嗎? 為何還要大興土木,拆科學館和文化館,去建國家發展成就館呢?”有1.5萬名粉絲的Instagram賬戶“anita.mui_”于2023年12月7日發文評論文化館被拆一事,指梅艷芳離世10周年時,她的拍檔劉培基捐出許多梅艷芳的舞臺服飾予文化館展覽,今年文化館亦設專屬流行文化的常設展覽,再度展出梅艷芳遺物,慨嘆“誰料,常設展(覽)不是常設的”,“不過,其實早應料到,這個年頭,‘國家’先行,香港的文化、價值、身份當然要讓路。”筆者真的不明白,為何文旅局局長要在區選前一星期,把“國家發展”放在“科學”和“文化”的對立面呢? 局長在這敏感時期,提出極具爭議的博物館新布局,令市民有錯覺,坊間亦有輿論指此舉為“國家先行,驅趕科學,廢棄文化”。
文旅局局長還刻意地說:“今次的文件不是要求大家批準,現時有關介紹國家發展的專館的內容和實際情況仍處于初步規劃階段。今次的文件只是收集意見,不是要求立法會議員在短時間內就專館的內容和位置作決定。”“不是要求大家批準”,言下之意是否暗示“我是來知會大家,政府會一意孤行”呢? “明年中,我們會向立法會就博物館整體規劃和布局提交文件,再正式咨詢。”既然是初步階段,為何要在區選前一星期去收集立法會議員意見呢?
為何原本好好興建國家發展成就館和把海防博物館改建成“抗戰博物館”,變成是所有博物館重新大執位呢? 難不可延遲一星期在區選后才收集意見? 同時,財政司司長不斷預警,明年的《財政預算案》將有過千億赤字,那為何文旅局的方案,不是把原來的博物館更換展品,而是要把啟用只有23年,耗資6億元建筑費,陳列面積達7500平方米的文化博物館拆卸,來建新的科學館呢?現有的科學館于1991年落成,樓齡32年,建筑主體是要翻新而不是拆卸重建。難度政府在三司十五局和特首政策組的強大管治之下,仍是會推出令市民摸不著頭腦而又互不協調的政策?真是百思不得其解。
版權聲明:本文系作者原創文章,圖片資料來源于網絡,本文文字內容未經授權嚴禁非法轉載,如需轉載或引用必須征得作者同意并注明來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