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企業還是熱衷購買商辦物業。
近日,李寧發布公告稱,公司間接全資附屬公司High Match Limited(買方)向恒基兆業(下稱:恒地)旗下 Gallex Resources Limited(賣方) 簽訂了買賣協議。
李寧擬以22.08億港幣代價購買 Vansittart Investment Limited(目標公司) 持有香港北角電氣道218號的商業大樓“港匯東”。
這棟物業樓宇處在生活區,包括22層商業辦公空間及兩層零售區域,占地面積約9,600平方呎及其總建筑面積約14.4萬平方呎。
這時候,買入香港商業樓宇是一個很好時機嗎?
目標公司財務狀況不難發現,過去2年虧損在擴大、資產凈值在加速下跌。
2021年-2022年,目標公司錄得收入3513萬港幣、4955萬港幣,除稅前虧損為1676.6萬港幣、8035.8萬港幣,資產凈值由28.13億港幣降至27.33億港幣。
兩年時間虧損接近一億港幣。所以,恒地虧本超過5億港幣甩賣給了李寧。那么,是否代表著李寧撿了大漏?
答案顯然是否定的。
戴德梁行第三季度香港資本市場報告給出的結論是:寫字樓市場租賃需求仍然疲弱,租戶普遍持審慎態度,使整體凈吸納量錄得負數,其中港島東、九龍西等非核心區負吸納的情況較為明顯。
年初至三季度,香港整體寫字樓租金累計回落5.5%。后市不明朗趨勢下,租金預計仍會回落。
低于估值的買樓價,恒地給了李寧安全空間,但不多。這筆交易中,作為賣方的恒地退出收益率只有2.4%,這也直接反映出當下香港投資物業收益率的緊張程度。
對于買樓,李寧認為,公司香港業務具有龐大發展潛力,擴展在香港業務營運將有助于擴展國際業務,這擁有重要策略意義。
不過,投資人、持股人卻用實際行動表明了對這場交易的態度,也存在諸多質疑,比如:
1、國際化業務為什么從購置總部大樓開始,卻不是著重提升業績和股價
2、公司主營是服飾和鞋類,為什么不把資金投入到新品類開發和推廣
3、地產處在下行周期,大手筆斥資購置寫字樓是不是錯誤決定
這些質疑不無道理。在2023年中期財報中,李寧中國市場外收入僅2.9億元,占比為2.1%。一個收入貢獻占比只有2.1%的市場,投入22億港幣買入辦公大樓會帶來多少效益?明年財務數據改變會告訴我們答案。
當下,李寧更需要改變的是不斷下降的盈利表現和貨物周轉速度。
過往三年中期財報中,李寧收入在增長,毛利率、凈利率都在下降,毛利率由55.89%跌到48.78%,凈利率由19.24%跌到15.13%,平均存貨周轉期從53天增加到57天。
公告次日,李寧港股股價狂跌,最大跌幅達16.26%,收盤報每股18.3港元,跌幅為14.29%。對此,李寧祭出回購公司股份計劃,將動用不超過30億港幣資金購回最多約占已發行股份總數的10%。
李寧股價得以反彈回升4.37%。
一買辦公樓,股價就狂跌的不只是李寧一家。
名創優品、九毛九、湯臣倍健等一系列上市公司在置辦物業時,都經歷了股價狂跌的過程,并且股價進入長下坡路。
2022年7月26日,名創優品突然遭到Blue Orca Capital做空機構的做空,隨后股價接連下挫,兩個交易日美股股價下跌22.6%、港股下跌13.6%。
遭到做空正是名創優品斥資6.95億元購買了創始人葉國富持有辦公樓股權。
兩個月后,九毛九斥資11億元向碧桂園購買了廣州天河國際金融城項目26%股權,獲得廣州國金天地項目。這項交易計劃直接讓九毛九次日股價狂跌超過20%。
結果,三天后九毛九突然終止了買樓計劃。
2023年4月26日,湯臣倍健擬以18.3億元的自有資金購買廣州黃埔廣報云匯商業辦公樓,次日公司股價反漲10.18%,震蕩一段時間后股價大幅度跳水、走下坡路。
在股票社交平臺中,大部分股民對于湯臣倍健買樓計劃是持有疑惑態度。
為什么快消、餐飲、保健這些上市公司會陷入買樓魔咒?
買樓計劃公布時,這些上市公司持有現金及現金等價物金額為李寧64.11億元、名創優品67.72億元、九毛九13.42億元、湯臣倍健36.2億元。
持有資金基本足以實現公司的買樓計劃,可對于快消、餐飲、保健這類企業,花大手筆購買辦公樓和總部大樓,無疑是將流動性資金變成了固定資產,資金失去活力則無法產生更大的收益。
喪失更大潛在收益之外,商業樓宇還有著周期不確定性、交易稅費高、金融屬性差等特點。
另一個原因是:寫作樓買入之后變成固定資產投資,而這一項則是財務造假的黑洞,既可通過延長時間做高公司凈利潤,亦可不分配利潤、高管以買樓為名借機轉移資金等。
資本市場往往更加喜歡具備靈動性的現金。巴菲特的公司也一直未有自己的寫字樓。
相比這些潛在可能,將大量現金用來買樓,反而隱藏著一個更加致命的是,如果不是轉型做房地產運營業務,通過收入獲得大量現金,它們沒有找到更好的用途。
直接反映了公司對于未來經營策略和業務發展,缺乏一個深入思考和布局。
買樓,可能現階段很難判定對與錯,但卻是一個上市公司眾多高管經討論之后的決策成果。
就像公開3天就撤回買樓計劃、砸22億港幣買樓開拓國際化業務......或許股價暴跌“魔咒”背后是上市公司“病急亂投醫”。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