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伯都的作品給人一種時間的感覺,“在美術館”系列最早一幅作品創作于2007年,持續到現在已經長達有十多年之久。空間向來是她關注的主題,這一系列依舊延續著對空間的思考,但現在已經不局限于物理意義,而是進行更深度的研究。畫面中鮮有人物的出現,即便出現觀者或者看守的身影,也給人一種冷清的感覺。楊伯都的角色看似是藝術家,其實她好像不再主宰這些畫面,而是站在一旁觀察著它們的演變過程。
最近結束的展覽“圓室”是由崔燦燦策劃,在當代唐人藝術中心第一空間展出的楊伯都最新個展。展覽空間被分割成無限循環的空間,層層嵌套。人們置身于其中,會因為重復的入口、出口和環形結構逐漸迷失自己。這個空間讓人無法抵達盡頭,沒有開始和結束,時間也沒有終結點。除此之外,展覽還呈現了最新的“駱玉笙”系列作品,展現了楊伯都記憶的另一面。
▲ 左滑進入“圓室”展覽現場
開眼 Eyepetizer : 最近的展覽是從先建立模型,然后以空間為基礎,創作出了一系列作品,這種反向思考的模式是怎么產生的?
楊伯都 : 大多數人可能認為作品像從石頭縫里蹦出來似的,從一個點爆炸出來很多,然后再增加很多細節。我曾經也是這樣思考的,隨著工作經驗增加,我發現這并不適合我。每次進入工作狀態的時候,我反而會大腦一片空白,所以我改變了自己的創 作方式,最開始是一個巨大的、充滿非常多細節的爛攤子,然后我從中提煉、收縮到一個點。
在策劃這次展覽的時候,我也是這樣反向思考的。如果爆炸能正向發生,為什么不能反向發生呢?一場爆炸是從一個點向外炸出花,但是它也可能往回收斂,最后形成一個空無的東西。正如一顆石子被炸向很高的天空中,它會在某一瞬間開始往下回落。它可能往回收,甚至回到一顆種子的狀態,比如一棵樹慢慢生長后,開始衰老,最后回到一顆種子。
開眼 Eyepetizer :“圓室” 展覽的構思是在什么情況下出現的?
楊伯都 : 這個展覽的模型起初是在2014年出現的。當時我在天津陪生病的父親接受治療。父親住院需要我和母親倒班去陪同。我當時每天下午試圖坐在醫院的病床上讀書,可我在那個情境下無法讀下去,因為我要面對很多現實的問題對大腦的入侵,于是就把書當作墊板,開始畫一些東西。當時,我畫下的不是像葉子、人物這種具體的事物,而是下意識開始畫格子。也正是在此時,一個關于空間的概念誕生了。雖然“空間”一直貫穿著我的作品,內核沒有發生過變化,但是2014年出現一個明顯的轉折點。與父親的最后時光和這次變化有關,它沖刷了我的人生觀,甚至影響了我的創作。
2014年之前,我更多考慮畫面的趣味、內部布局,或者說是繪畫性等具體的工作。畫面中心之前有一個焦點,這也是我一直探索的主題。但14年之后,焦點開始模糊。我想要描述一個非常抽象的、感受性的東西,把空間內部的狀態呈現出來,最終卻用了方格子,這種不感性的辦法,描畫出一種非常虛無的氣氛。
● 在《?氛》的框架中,藝術品仿佛是一個誘餌,它們的存在使觀者放下戒?,牽引著觀者的步?,在框架內形成了?個隱秘的軌跡。這個軌跡會由觀者?時間以及移動來完成,它是各個房間之間視覺的通道,這需要置?其中才能夠發覺它的存在。
開眼 Eyepetizer: 在策劃展覽過程中,遇到了哪些問題?有什么感悟?
楊伯都 : 在這個展覽的想法誕生的時候,我以非常確定的態度去實現最初的模型。最開始草稿中的方格子,可以看作是一個空間的鳥瞰圖,也可以是一個充滿出口的迷宮。本次展覽實現的是最初模型的一小部分,也就是最中間的兩層,九個房間。在完整版中,整個方案將有七層,49個房間。我本來命名這個模型為“氣氛”,但后來發現這個感覺難以描述。
▲ 《氣氛》裝置 220 (H)×70 ×70 cm 2021
當我看著展覽搭建到撤展,我有一些恍惚,因為展覽僅持續一個月便結束了。這種感覺猶如佛教中的壇城,它是由細沙建構而成的極樂世界或者城堡,耗時很久,但最終會變回一堆細沙,展覽過程和壇城很相似。
▲ “圓室”展覽搭建現場
開眼 Eyepetizer: 為什么在本次展覽中有很多彼此呼應的元素?其中,門又扮演的是什么角色?
楊伯都:我隨手畫草稿的時候,試圖創造出一個四面對稱的空間,所以自然而然產生這些呼應元素。我希望大家在展覽空間中,因為很多對稱的門,而出現一種失去入口的感覺,無法分清楚東南西北。比如,在沒有太陽光的大商場里,或者步行街中,人們會突然迷失方向。我個人特別喜歡這種瞬間,好像信鴿突然迷失方向。我經常想象自己有一種超能力——隨時改變大門的方向,然后門會隨機出現在房間里任何地方,這對我來說是一個非常有意思的思考游戲。所以在展覽的模型中,我在嘗試消解入口。能把這種感覺呈現出來的辦法就是在四面墻上都設置入口。展覽現場中的空間里面,每面墻有一模一樣的門。雖然有入口,但又處于一種消失的狀態,這種感覺和完全沒有門的地方是一樣的,感覺是類似的。
▲ 左滑進入“圓室”展覽現場
開眼 Eyepetizer: 對空間的敏感度在整個展覽和畫面中都能體現出來,在你眼中,本次展覽空間意味著什么?
楊伯都: 這個模型空間一直在我腦海中,我閉著眼睛在這個空間里來來回回走過很多年了。 當這次展覽把整個實體呈現出來的時候,我在這中間穿梭的時候反而會大腦卡殼。 我認為這個空間可能是我用來消解進入者的意識的。 你的意識隨著你走進去,會有一種被剝離的狀態。 比如當人們從吵鬧大街走進電影院的時候,需要休息一下才能進入狀態。 我所搭建的是一種通道,讓你快速進入一個心流或者忘我的狀態。 如果沒有這個通道,那 觀者還會忙其他的事情,可能掃一眼墻上的作品就結束了。
展覽中的每一道門檻都有 30 厘米高,需要人們有一個 “ 跨 ” 進去的動作。這是我與策展團隊一直擔心的一個問題,因為擔心有人絆倒,或者太多人踩臟導致弱化了整體效果??墒俏覀儼l現門檻最后是最干凈 的,觀眾通過的時候反而非常小心翼翼。
我后來感受到這個東西會散發出陣陣的“紀念碑感”。雖然并不是我一開始有意為之,展覽空間里也沒有任何具體的紀念對象。在穿行的過程中會讓人體會到消解感,有點像是一個有形的“無我”的地方。
因為正中心很像是一個“無我”的地方。我在給大家介紹空間的時候,每當走到正中間,我個人就會產生不安感,因為身體被四個門包圍著,大腦的定位受到了一些干擾,所以感受到了壓力。這并不是我設計出的感受,這種壓力其實是自身在特定環境中所體會到的壓力。
開眼 Eyepetizer: “在美術館”這一系列延續了這么多年,你也在看著它是如何演變的。這種感覺似乎藝術家不再主宰畫面,給人一種讓位的感覺。你對此是如何理解的?
楊伯都: 我一般先有一些感受,這些感受與藝術無關,然后才發現這些可以通過繪畫表現出來,還是一個反向的工作方式。這個感受早就存在于我的體驗中,對我來說通過圖像表達出來,接近盲人摸象的感覺。繪畫是我表達這種感受里非常貼近的一個通道,就如摸到大象的鼻子。繪畫也只能表現出那些感受的一部分吧,但這已經很好了。
我發現搭建空間也很上癮。之前認為創造畫面已經很自由了,后來發現我們所處的空間內部也是一個個可以隨時移動的畫面。當人們走進本次展覽第一個門的瞬間,其實就走入了我的“在美術館”系列的一個畫面,走進一個二維世界——以一個三維的形式。作品在這之中扮演著一個提示的角色,因為每一個通道的盡頭、入口或出口都有畫面準備在那里。這些畫面在等著觀者,同時也成為實體墻上的一個空間延伸。
▲ “在美術館”系列作品 楊伯都
開眼 Eyepetizer: 傳統元素出現在全新系列《駱玉笙》中,駱玉笙代表著傳統和聲音藝術,將這些轉化成畫面時,你考慮最多是什么?
▲ 《駱玉笙》楊伯都
楊伯都: 《駱玉笙》這個系列是我生活化、記憶化的東西。它和模型的形成有一個有趣的對比,它更加直接取材自我的實際生活經驗中,我對它沒有進行抽象化的處理。
我之所以關注到京韻大鼓,是因為我小時候會和奶奶一起去天華景戲院,印象最深的是聽過一場名叫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演出。京韻大鼓藝人中很多是女性,她們娓娓道來的是一些傳奇故事。舞臺上無論有多么真實的一個人站在你的面前,有過如此震蕩人心的聲音存在過,都會在幾分鐘之后回歸一片寧靜,人走臺空。因為有美術館的存在,繪畫可以保留多年,給人一種永恒的錯覺。聲音卻在消失的同時給人刻下存在的印記,成為不可見的收藏。雖然現在人們可以反復收聽錄音,但是在我的記憶中那些演出是無法重新再聽一遍的。我在一場京韻大鼓現場演出的三、五分鐘里感受到了一個人從很遠的時間里走到了此刻的濃度。
在進入展出《駱玉笙》系列的小廳走廊里,我在一個儲藏室的門背后循環播放駱玉笙《劍閣聞鈴》的唱段,走過時可以隱約聽到,就像路過別人家時聽到的聲音。我希望通過這個系列的作品對聲音這種媒介致敬。
▲ 《駱玉笙》在展覽現場
開眼 Eyepetizer: 即便在描繪和童年經歷有關的畫面,依舊有很明顯的疏離感。這種感覺是從何而來的?
楊伯都: 我認為疏離感是因為立足點的變化產生的,我在描述的時候回歸到親歷者的狀態,非常貼近某一個時刻,一秒回到那個當下。當我抽離的時候,站在描畫整體狀態的時候,又離它很遠。這取決于當下的立足點。我在繪畫中的立足點比較穩定,是一個畫外的、門外的位置。我是在門外的人,描畫著門里的內容,這個距離對我來說很好。畫面具備著一個門的概念,門里面的內容由我選擇給觀眾看什么。我自己又會瞬間加入到觀眾的陣營中。 一開始,我站在一個講故事的位置,創作出來后,又退回到一個觀者的角度,和所有人一起觀看。
楊伯都的作品在畫面中,在空間里綻放著。在采訪過程,她也沒有停下思考,會冒出自己正在 “ 忘掉自我 ” 的想法。無論是越加清晰,還是更加混沌的研究過程,都讓她的作品更具有自身的特性。楊伯都保持著活躍的思維方式,不拘泥于常規的創作規則,賦予作品更多的可能性和更深層次的思考。
作者 - 余誕
圖片由藝術家提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