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自《離騷》以來形成了一個重要的傳統:以男女情事寄托別樣的情懷。
也就是說,詩詞作品里通篇寫男女的未必真的在寫男女,寫花草的未必真是在寫花草,寫美女的未必真是在寫美女,這便是《離騷》“美人香草”的傳統,把剛的東西柔化,把硬的東西軟化,把直的東西曲化。
唐代著名詩人張籍有一首著名的《節婦吟》,就是一首有雙層意蘊的精品,一起來看看吧!
《節婦吟》
君知妾有夫,贈妾雙明珠。
感君纏綿意,系在紅羅襦。
妾家高樓連苑起,良人執戟明光里。
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擬同生死。
還君明珠雙淚垂,恨不相逢未嫁時。
詩中寫了一個多情的男子,熱烈地愛著一個已婚的女子,因而贈給她兩顆明珠。
這位女子對這個男子也產生了感情,但她不能背棄她的丈夫。
對于這樣兩難的問題,她做出的處理是:
把明珠收下,系在紅羅襖上,表示接受了他的愛情。
最后又把明珠還給他,表示自己既已結婚,就不應當背棄丈夫,改適他人。
末句“還君明珠雙淚垂,恨不相逢未嫁時”被傳為千古名句,但這首詩,通篇是男女之情,實際上卻和男女之情毫無關系。
在一些版本中,《節婦吟》的下方有一行小字,叫“寄東平李司空師道”。
李師道,是唐朝地方割據的大軍閥,平盧淄青節度使李納之子,在當時割據的藩鎮中勢力最為強大。
當時社會正處于中晚唐時期,朝政腐敗,藩鎮跋扈,邊患四起。很多文人因無法忍受動蕩的形勢,紛紛向藩鎮勢力倒戈,由于李師道的勢力強大,而他在外又有“愛才”的名聲,所以許多文人紛紛投靠他,當其幕府。
而在沒有投靠他的文人中,李師道最欣賞的一位就是張籍。
張籍,字文昌,是當時大文豪韓愈的大弟子,和劉禹錫、白居易等文人私交甚好,在文壇享有盛譽。
李師道非常仰慕張籍的學識,很想將其收歸自己府下,于是派人向張籍傳達自己求賢若渴的心情,并對張籍許以高官厚祿。
張籍收到李師道的傳令,十分為難,如果應召前去,既違背本心意愿,又會在親朋好友中聲名掃地。
況且,他主張統一、反對藩鎮分裂的立場和他的老師韓愈一樣,是不會向藩鎮勢力屈服的。
但是,如果嚴詞拒絕,李師道又怎么會輕易放過自己,在他左右為難,焦慮不安之際,他靈機一動,想起了兩首漢樂府詩《羽林郎》和《陌上桑》。
《羽林郎》講述的是賣酒女胡姬拒絕了一位權貴家奴調戲的故事。
《陌上桑》講述的是采桑女秦羅敷拒絕一位使君調戲的故事。
這兩首詩都宣揚了女性忠貞的美好道德。
張籍心想,自己可以借鑒《羽林郎》和《陌上桑》中兩位女主人公的做法,委婉拒絕李師道,也許能為自己擺脫眼前的困境。
于是他提起筆,仔細思量,寫下了這首《節婦吟·寄東平李司空師道》。
這首詩是為拒絕李師道的招募而寫的。
詩的全篇運用比興手法,委婉地表達了自己的態度。
單從表面看是一首抒發男女情事的詩,實際上卻是一首政治詩,題為《節婦吟·寄東平李司空師道》,即以氣節明志。
李師道以為,張籍一定會因為畏懼他的權威而向他妥協。
就在他滿心歡喜地期待張籍到來時,卻收到了張籍的一紙詩文李師道看著這首詩,心想這首詩的前兩句說他明知張籍是“有夫之婦”,卻還對其用情,分明是別有用心,看張籍的語氣竟還有點譴責他的意思。
然而,在接下來的詩句中,李師道讀出了張籍感念他為知己,并且明白他贈予明珠的含義,但是張籍不能違背與“夫君”立下的誓言。
李師道讀完后陷入了深思。
最終,李師道沒再追究張籍,事情到此為止。
不知是因為李師道怕殺了張籍有損他“愛才”的名聲,還是真心佩服張籍的才情。
《節婦吟》
君知妾有夫,贈妾雙明珠。
感君纏綿意,系在紅羅襦。
妾家高樓連苑起,良人執戟明光里。
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擬同生死。
還君明珠雙淚垂,恨不相逢未嫁時。
這首詩因具有雙關義,成了唐詩中的精品。
在文字層面,它描寫了一位忠于丈夫的妻子,經過思想斗爭后最終拒絕了一位多情男子的追求;在喻義的層面,它表達了作者忠于朝廷的決心。
《唐詩歸》也高度評價此詩道:“節義肝腸,以情款語出之。妙!妙!”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