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是如何過冬呢?要知道,古代既沒有保暖的羽絨服,也沒有空調,更沒有宅家神器——手機。而且,古代似乎也比現在冷,“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軒轅臺”,讀來就讓人打哆嗦。
不過也別擔心,老祖宗可比咱們會玩多了,今天帶來6首詩詞,說出了古人在冬日里的6件雅事,愿你將這個冬天過成詩!
飲酒
《問劉十九》
唐·白居易
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
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
多少年前的一天,一個孤單的、抑或也是惆悵的身影,支起一爐小火,獨飲消愁,卻不想偶遇故友。于是,便邀其共飲,這冬夜,便也多了一份溫暖。
再看那蒼茫無垠的雪,讓天地多了一份閑適與希望,雪會覆蓋一切,清空一切,等到用淚與汗水一點點融化時,便是春天。
雪還在下。闔眼,我見一人與故友輕酌熱酒,相視而笑。那盞紅泥小爐,該是最美的風景。
聽竹
《夜雪》
唐·白居易
已訝衾枕冷,復見窗戶明。
夜深知雪重,時聞折竹聲。
這是一首新穎別致的詠雪詩,全詩樸素自然,卻又清新淡雅。
前兩句說,待到雪大,才感受到空氣中的嚴寒;因為雪大,才給暗夜帶來了強烈反光。
這樣的側面描寫省卻了下雪過程,直抒感受,處處點出題意,卻又句句寫人。
后兩句仍用側面描寫,卻變換角度從聽覺入手。
落雪無聲,詩人有意選取“折竹”這一細節,突出了“重”字,又反襯了冬夜的寂靜,更暗示了詩人的深夜無眠。
望梅
《梅花》
宋·王安石
墻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
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
暗香,便是梅那永存于人心間的一道痕跡。
白梅似雪,似雪一般潔白,一般輕柔,也如雪般冰清玉潔。
高潔的品性,自是受人贊賞敬仰的,但若只是一味地像雪,又怎能達到“青出于藍而勝于藍”的地步?
它勝過雪之處,便是那“暗香”了。
暗香盈袖,許多花兒都能做到,但梅勝在它選擇了清幽。
清幽的香,清幽的冬天的雪地,這樣,它那如隱士般的高潔,便完全地展現出來了。
負暄
《負冬日》
唐·白居易
杲杲冬日出,照我屋南隅。
負暄閉目坐,和氣生肌膚。
初似飲醇醪,又如蟄者蘇。
外融百骸暢,中適一念無。
曠然忘所在,心與虛空俱。
詩中講了一件小事,那就是曬太陽。
白居易能把曬太陽寫成一件美事,我看到的不僅是這位萬世景仰的大詩人文筆的細膩可觀,更流露出一種厭嫉俗塵的心態,以及對生活的享受與樂觀。不得不說,我被這種“細水長流”的生活觀吸引了。
暖屋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唐·劉長卿
日暮蒼山遠,天寒白屋貧。
柴門聞犬吠,風雪夜歸人。
這是一首關于溫暖的詩。這種溫暖在生活中可以是很多東西。可以是旅途中一次舒心的款待,也可以是一番交談,一次閱讀……
但在劉長卿那個時候——被寒冷、疲憊、寂寞折磨得一塌糊涂的時候,那陣犬吠和那一點風光,是足夠讓他淚流滿面的了。
這是全部的、關于“家”的情感。
所以,我真的很愛這一首詩。
那種溫暖與感動讓我動容——沒來由的為了那幾聲犬吠和那一點燈光。
圍爐
《寒夜》
宋·杜耒
寒夜客來茶當酒,竹爐湯沸火初紅。
尋常一樣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
原來,壺上的梅花并不是隨意,而是有來由的。圍著火爐,看著窗前的明月,只這梅香飄來,確是不同。
這“靜夜煨茶”四字,一個煨字,便盡得唐人風流。
煨著小火,慢煮。正是唐人飲茶的寫照。唐時飲茶,不是泡,而是烹茶。
而一個煨字,活色生香浮在眼前的,便是小爐。細火,砂壺,燭淚,書香……
夜已深,人未眠,煨著一壺茶水,就著一點燭光,是一種生活的方式還是一種生活的態度?
想象著靜夜煨茶的人,一定有著一份落寞和寂廖,不然靜夜的時候,已是香夢沉酣了,同樣,靜夜煨茶的人,也一定有著一份從容和淡定,不然盡可以呼盧擲地,會須一飲三百杯了。
我們即便只是一輪尋常窗前月,只要有了靜夜煨茶的態度,便也是一有梅花便不同了。
最后辛苦您點下“關注”,方便討論和分享,為了回饋您的支持,我將每日更新優質內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