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謙挽救大明社稷,是大明股肱之臣,為何明英宗還是容不下他?
老規矩,先說結論:
1.明英宗殺害千古名臣于謙,真就只能用一個“蠢”字來形容。
當年明月先生在《明朝那些事兒》中用了很長的篇幅,傾注了很重的情感來描繪朱祁鎮。
尤其是對朱祁鎮個人魅力,當年明月先生更是非常贊賞,多次稱贊朱祁鎮有一種獨特的個人魅力,能夠讓周圍的人信服,并為之傾倒。
因此許多讀者讀完后,都認為朱祁鎮這個人其實很有魅力,只不過運氣不太好。
特別是朱祁鎮還得了“英”這個詞。
筆者對于當年明月先生十分敬佩,對于他的大作也翻看、熟讀十余遍,但對于明英宗,筆者卻不敢茍同。
雖然明英宗確實可能很有人格魅力,也算得上有能力,但他的一些做法卻是讓人難以認同,更不能佩服得起來。
甚至可以負責任的說,明英宗朱祁鎮絕對配不上“英”這個詞。
別的不說,咱們就先來看看“錯殺于謙”這件事。
于謙當時打贏了京城保衛戰,且兩袖清風,一身正氣,個人威望也絕對沒得說。
可就因為于謙不愿意和同流合污,性格清高,為人清廉,就成了他莫須有的罪名。
泱泱大明,竟然連一個愿意為百姓做點實事的好官都容不下,當真讓人心寒。
2.于謙提議立新皇帝,雖屬無奈,卻也是一心為國
明英宗朱祁鎮被瓦剌俘虜后,朝野震動,沒有人能夠提出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案。
而就在這危難時刻,于謙站了出來,在他的建議下,朱祁鈺臨危受命成為了監國,而朱祁鎮長子朱見深成為了太子。
其實按照于謙的想法,他也沒有想過讓朱祁鎮倒臺,充其量不過是先讓朱祁鈺出來頂一下,穩定一下軍心罷了。
因此朱祁鈺才并沒有登基,而只是監國。
可問題是朱祁鎮后來的表現也實在有些不堪入目。
為了討好瓦剌,免遭拷打,朱祁鎮竟然像一個乞丐一樣“周游”邊疆各城鎮,向守城士兵索要“補給費”。
為了杜絕瓦剌這一敲竹杠的行為,朱祁鈺這才選擇登基稱帝。
由于于謙一味積極主戰,所以得罪了許多投降派官僚,這也為他日后的覆滅埋下了伏筆。
最著名的投降派莫過于徐有貞,此人在朝堂上宣稱帝星南移,只有南遷才可以規避禍端。
由于徐有貞表現能力極強,而且聯合了一大批官員,因此鬧得朝堂上人心惶惶。
直到于謙力排眾議,確定了保衛京城的策略,才最終安撫了人心。
隨著于謙京城保衛戰的勝利,徐有貞的政治前途也宣告結束,不僅如此,因為之前積極南遷,徐有貞還成為了朝堂之上眾人的笑柄。
徐有貞將這一切全部都怪在了于謙的頭上,并處心積慮想要扳倒于謙。
由于于謙護國有功且深受景泰帝朱祁鈺的信任,所以徐有貞一直沒有什么機會下手。
隨著朱祁鎮回國、朱祁鈺重病且獨子早夭,見風使舵的徐有貞這才找到了機會。
3.厚顏無恥的徐有貞
徐有貞此人沒什么真才實學,更沒有什么過人的本領,他唯一能拿得出手的才能就是臉皮比較厚。
而且徐有貞非常能折騰。
雖然后來成為了朝堂之上的笑柄,但徐有貞一點也不在乎,反而他通過討好大學士陳循還得到了升級。
為了討好于謙,徐有貞花費重金討好于謙的門人(當然是在于謙不知情的情況下)。
由于門人經常在于謙面前說徐有貞的好話,所以于謙也誤以為徐有貞是個可造之材,奏請景泰帝升職徐有貞為國子監祭酒。
要說這于謙,確實是太天真了,因為門人的兩句話,竟然就動搖了對徐有貞的看法,覺得徐有貞并不是什么壞人。
甚至還認為徐有貞當年之所以選擇南遷也是人之常情,畢竟當時情況危急,連自己也沒有信心可以守住京城。
3.朱祁鈺目光毒辣,識破徐有貞
要說在識人方面,朱祁鈺很明顯比哥哥朱祁鎮和于謙加起來都強。
就算于謙再怎么說徐有貞的好話,景泰帝都不答應升職徐有貞。
因為在他的眼里,徐有貞一直就不是什么好人。
為此,景泰帝甚至在朝堂上公開責問于謙:“徐有貞那么主動提議南遷,能是什么好人?”
也因為朱祁鈺的堅持,終其一朝,徐有貞都沒得到什么好果子吃。
而且要說朱祁鎮運氣差,朱祁鈺估計能第一個跳起來。
朱祁鈺的運氣是真的差,本身就是庶出,而且還是次子,從小就沒得到多少明宣宗的寵愛。
后來好不容易當了皇帝,也是因為一攤子事要等著他處理。
好不容易把皇位坐穩,江山穩固后,哥哥朱祁鎮又回來搶天下。
甚至后來自身重病,獨子早夭,簡直就像上天不給他好臉色看一樣。
到了最后,朱祁鈺也沒有狠下心來,誅殺哥哥,但他的哥哥朱祁鎮卻選擇了謀反。
景泰八年,由于疾病加重,而且獨子早夭,景泰帝不得不面對傳后的問題。
也正因為朱祁鈺無子,徐有貞等歹人才可以如此肆無忌憚地擁立朱祁鎮。
朱祁鎮復辟的那一夜,于謙幾乎算是第一批得到這個消息的大臣,他能可以選擇站隊,甚至可以邀功,但為了大明社稷的穩定,他選擇了什么都不做。
當兒子語無倫次地告訴于謙英總復辟已經成功時,于謙還是沒有做出任何實際行動,反而嚴厲警告兒子“小子何知社稷之事,自有天命,汝去之”。
也正因為于謙不作為的做法引起了明英宗的不滿,一心只想奪回皇位的明英宗不會明白心懷天下的于謙到底有多偉大。
朱祁鈺病重期間,于謙為了天下蒼生,曾不止一次地上書朱祁鈺重新冊立朱祁鎮的兒子朱見深為太子。
為此兩人甚至多次不歡而散。
而從這里我們也能看出于謙從始至終就沒有站過隊,他的心里只有大明百姓,只有天下蒼生。
就算他明知朱祁鎮復辟成功,自己絕對會身陷囹圄,于謙還是選擇避而不見。
畢竟在于謙心中:天下是老朱家的,是誰的都可以,只要天下可以穩定就好了。
4.人與人之間的歡喜總不想通
明英宗復辟第五天,于謙的生命便來到了終結。
由于大明江山是于謙之前力保下來的,所以明英宗對于是否殺死于謙搖擺不定。
可早就對于謙心懷不滿的徐有貞堅決要求殺死于謙。
明英宗自知無法阻止,仍然假意惺惺地說“于謙社稷之有功者也”。
徐有貞則回復道“不殺于謙,此舉無名”。
簡直就是強盜邏輯,于謙之所以擁立景泰帝,完全是出于為國家社稷著想,怎么算是謀反呢?
如果于謙真的想要謀反,朱祁鎮又怎么會活到現在。
現在竟然說于謙不死,朱祁鎮就不算是真正的皇帝,真是可笑至極的強盜邏輯。
但當時的明英宗不只是一時沒轉過來,還是腦子有問題竟然就這么聽從了徐有貞的問題。
幾年后,大明重臣李賢為于謙平凡,才終于讓朱祁鎮明白了,“陛下被徐有貞蒙蔽了”。
為了讓朱祁鎮更加明白其中的道理,李賢不得不冒險將事情一五一十地理順給了朱祁鎮(當時徐有貞正在掌權)。
景泰帝已經病重不治,且膝下無子,太子之位空懸已久,唯一有資格成為太子的,就只有您的孩子朱見深。
朱見深當年才十歲,繼位后一定會聽從您的意見,這和您繼位又有什么區別。
就算不發生奪門之變,天下最終也還是您的,而恰恰相反,奪門之變才是最兇險的一步棋。
朱祁鎮這才如夢方醒,并逐漸遠離徐有貞等人。
還有李賢不知道的是,于謙當時執掌兵部,任職總督軍務,可以說是將京城的軍隊牢牢掌握在手中。
一旦有什么風吹草動,欲錢又怎么會不知道呢?
況且當時朱祁鈺是正兒八經的正統皇帝,朱祁鎮和徐有貞有什么資格去謀反呢?
尾聲
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
粉骨碎身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于謙這樣的社稷之臣,沒有死在保家衛國的戰場上,反而死在了小人的陰謀詭計中,真是令人不快!
歡迎大家在屏幕下方留下寶貴的意見,廢青工作室與您下期不見不散,部分圖片來自網絡搜集,侵刪。 文:小昭 審核:夢愚編輯
文獻參考:《二十四史》《史記》《漢書》《后漢書》《戰國策》《左傳》《春秋》《呂氏春秋》等。
本文為一點兒歷史事作者手打,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