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 宋文法
腸道菌群,是人體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生活在我們腸道內的數萬億細菌對健康起著重要作用,它們影響著人的新陳代謝、消化能力、抵御感染、控制人體對藥物的反應,甚至還能預防某些癌癥。
非酒精性脂肪肝病,是中國發病率最高的慢性肝病類型,目前我國有超過1.5億患者,會進一步發展為非酒精性脂肪肝炎、肝硬化、肝癌。
嗜酸乳桿菌(Lactobacillus acidophilus)是一種常見的乳酸菌,它存在于人體的消化道中,是一種益生菌。目前,尚不清楚嗜酸乳桿菌是否有助于預防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相關肝癌。
2024年1月3日,香港中文大學的研究人員在《柳葉刀》子刊"eBioMedicine"期刊上發表了一篇題為" Lactobacillus acidophilus suppresses 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associated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through producing valeric acid "的研究論文。
該研究顯示,補充嗜酸乳桿菌,可以抑制小鼠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相關肝癌,代謝組學分析發現,抑癌作用歸因于嗜酸乳桿菌的代謝物戊酸,并且在人類和小鼠細胞中得到證實。此外,戊酸還改善了腸道屏障的完整性和功能。
從機制上講,戊酸與肝細胞表面G蛋白偶聯受體(GPR)結合,使致癌的信號通路失活,從而消除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相關肝癌。
在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首先分析了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相關肝癌小鼠的腸道菌群變化,分析發現,與對照小鼠相比,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相關肝癌小鼠嚴重缺乏嗜酸乳桿菌。
進一步,研究人員給6個月的肝癌小鼠模型喂食嗜酸乳桿菌或對照物治療28周,分析了小鼠的肝臟中腫瘤變化。研究發現,與對照組相比,補充嗜酸乳桿菌的小鼠,顯著減少了腫瘤數量、腫瘤大小和腫瘤負荷。
組織學評估發現,嗜酸乳桿菌治療的小鼠,非腫瘤肝組織中的脂肪變性和炎癥顯著減少,肝損傷標志物丙氨酸氨基轉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轉移酶(AST)和膽固醇水平顯著降低。此外,補充嗜酸乳桿菌降低了增殖細胞的比例。
這些發現表明,嗜酸乳桿菌對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相關肝癌具有抗腫瘤作用。
腫瘤數量、腫瘤大小、ALT、AST減少
接下來,研究人員分析了嗜酸乳桿菌對腸道微生物群的影響,分析發現,嗜酸乳桿菌可以提高共生益生菌的豐度,同時減少潛在的病原體。
研究人員還在無菌小鼠中證明了嗜酸乳桿菌的唯一有益作用,與對照組相比,嗜酸乳桿菌治療顯著減少了腫瘤數量、腫瘤大小和腫瘤負荷,非腫瘤肝組織中的脂肪變性和炎癥顯著減少,ALT、AST和膽固醇水平顯著降低。
這表明,單獨用嗜酸乳桿菌治療,就足以抑制肝癌。
最后,研究人員分析了嗜酸乳桿菌的抗腫瘤機制,結果發現,嗜酸乳桿菌的抑癌作用歸因于其代謝物---戊酸,而不是細菌本身。
抑癌作用歸因于戊酸
體外細胞實驗顯示,戊酸以濃度依賴性方式抑制人類和小鼠肝癌細胞的活力,但對人類和小鼠正常肝細胞沒有影響。
不僅如此,戊酸還改善了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相關肝癌小鼠腸道屏障的完整性和功能。
從機制上講,戊酸與肝細胞表面G蛋白偶聯受體(GPR)結合,使致癌的信號通路失活,從而消除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相關肝癌。
研究人員表示,這項研究首次發現嗜酸乳桿菌對小鼠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相關肝癌具有抗腫瘤作用,這表明益生菌在預防肝癌發展方面具有潛力。
綜上,研究表明,補充嗜酸乳桿菌可抑制小鼠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相關肝癌的發展,并減少腫瘤生長,減輕非腫瘤肝組織中的脂肪變性和炎癥,還改善了腸道屏障的完整性和功能。需要進一步的臨床研究來確認其緩解人類患者從非酒精性脂肪肝炎進展為肝癌的可行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