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癌已成為全球第一大惡性腫瘤。其中,惡性程度最高的三陰性乳腺癌占乳腺癌患者總數近20%。由于缺乏精準治療靶點,三陰性乳腺癌可用藥物較其他亞型更加匱乏,患者預后差,甚至一度被稱為“最毒的乳腺癌”。此類患者存在巨大的未滿足的臨床需求。
日前,國際著名的乳腺癌領域學術會議——第46屆圣安東尼奧乳腺癌研討會(SABCS)上披露了多項乳腺癌臨床最新進展。其中,一項針對轉移性三陰性乳腺癌的Ⅱ期臨床研究G1T28-04的事后分析顯示,曲拉西利+化療方案,對比單純化療,顯著延長了患者生存期。其中,在后續繼續進行全身性抗腫瘤治療的患者中,前期接受曲拉西利+化療的患者中位總生存期(OS)較前期僅化療的患者延長了近20個月。
該治療方案在三陰性乳腺癌臨床應用的前景如何?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乳腺科李俏教授認為,骨髓保護劑與化療等療法的聯用,有望為晚期三陰性乳腺癌治療帶來新的曙光,但該療法還需要在中國患者人群中得到進一步驗證。
三陰性乳腺癌(TNBC)是指免疫組化結果為ER、PR和HER2均為陰性的乳腺癌。與其它乳腺癌亞型相比,TNBC具有惡性程度高、腫瘤侵襲性強、早期復發率高等特點。TNBC一旦復發轉移,患者生存率將會大幅降低。晚期TNBC的5年生存率僅為14%。TNBC的基石治療方案為化療,近期也有抗體偶聯藥物(ADC)以及PARP抑制劑、免疫治療等新療法在TNBC領域與化療聯用,帶來針對部分人群的獲益,但患者總生存期(OS)仍不理想,且治療相關毒副作用是患者難以繞過的困擾。
“晚期腫瘤往往不可根治,我們臨床上要尋找那種能夠持續控制腫瘤,讓患者帶瘤生存的治療方式。可能就是生命不息,治療不止。”李俏教授說,對晚期TNBC患者而言,是否能耐受多輪化療,是影響患者生存的重要因素,所以醫生密切關注患者的體質以及治療的不良反應。
曲拉西利是短效、高選擇性、可逆的細胞周期蛋白依賴性激酶(CDK)4/6抑制劑,在中國獲批的首個適應癥為小細胞肺癌領域化療前給藥,降低化療引起的骨髓抑制的發生率。骨髓抑制是腫瘤治療中最重要的不良反應之一,也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化療療效。因此,曲拉西利對以化療為主的TNBC治療方案也有潛在臨床價值。
李俏教授介紹,曲拉西利與哌柏西利等長效CDK4/6抑制劑同靶點,用法與適應領域卻截然不同。長效CDK4/6抑制劑主要用于HR(+)乳腺癌的直接抗癌,但也因永久性抑制了CDK4/6激酶,會伴隨骨髓抑制的不良反應。曲拉西利則是在化療前短暫性抑制CDK4/6激酶,提前保護正常細胞,讓骨髓干細胞免受化療損傷。這種抑制作用在化療后即解除,為患者的抗癌“持久戰”保存了耐力。
G1T28-04研究的更新數據顯示,中位隨訪12.7個月后,在后續繼續接受全身抗腫瘤治療的患者中,接受曲拉西利+吉西他濱+順鉑(GCb)化療方案的患者,對比僅使用GCb化療的患者,惡中位OS顯著延長(32.7個月 vs 12.8個月)。并且,無論患者后續接受何種抗腫瘤治療或不接受后續抗腫瘤治療,曲拉西利+GCb患者的中位OS和中位PFS均高于僅接受GCb化療的患者。
后續接受全身抗腫瘤治療患者的總生存期
化療前應用骨髓保護劑除了降低化療不良反應發生率,為何還在研究中顯示出對TNBC患者生存期的提升?李俏教授說:“前期我們已關注到曲拉西利在mTNBC中顯著延長OS的數據。
今年SABCS發布的G1T28-04事后分析和動物試驗數據,進一步佐證了骨髓保護對抗腫瘤治療的重要意義——前期接受曲拉西利給藥的患者,進行后續治療的比例明顯高于未使用曲拉西利組,治療持續的時間也更久。這說明骨髓保護提高了患者對后續治療的耐受度。患者整體免疫功能受到了保護,有助于他耐受更強的治療方案,以及通過聯合免疫治療帶來協同增效。
動物實驗流程
然而,李俏教授也指出,本次SABCS公布的數據來自曲拉西利海外Ⅱ期臨床研究,尚未包括中國患者。“一項針對TNBC的Ⅲ期臨床試驗正在進行中,作為全球多中心研究,納入了足夠數量的中國患者,會更具說明性。我們期待盡快看到數據結果。”
目前,李俏教授作為牽頭人,正在開展一項中國多中心的研究者發起研究(IIT),針對局部晚期三陰性乳腺癌患者進行術前聯合化療和免疫治療。該研究旨在觀察曲拉西利對化療骨髓毒性的影響以及對免疫功能的保護。研究正在入組階段。
“三陰性乳腺癌當前很多療法,實際還是以化療為根基,也都繞不開骨髓的副作用,脫發的問題,黏膜的問題等。骨髓保護劑讓化療減毒增效,適合與以化療為主的多種TNBC治療方案搭配,發揮協同作用,而不存在競爭關系。因此我相信曲拉西利在該領域有很多方向值得進一步探索,例如聯合更多化療方案、聯合ADC、用于新輔助治療等。我認為,保證患者的免疫功能完整、體質良好,就能承受更多的治療,患者的生存期就會更長。”李俏表示。
專家簡介
李俏 教授
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乳腺內科副主任醫師,
碩士生導師
北京協和醫學院臨床醫學八年制博士畢業
主治乳腺癌的內科治療,尤其擅長乳腺癌的化療、
靶向治療、內分泌治療
北京市優秀人才青年骨干
美國MD Anderson癌癥中心訪問學者
負責多項國內外抗癌新藥臨床研究工作
中國研究型醫院學會乳腺專業委員會青年委員會
副主任委員
北京健康促進會乳腺癌防治專委會主任委員
北京乳腺病防治學會青年學術專委會副主任委員
兼任JCO中文版、Cancer中文版、《中華乳腺病雜志(電子版)》、《中國醫學前沿雜志》等編委
曾在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 (IF:50.717)等雜志發表多篇學術論文
*此文僅用于向醫學人士提供科學信息,不代表本平臺觀點
編輯 | 朱慧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