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4日,中國人民銀行行長潘功勝在介紹2024年重點工作時透露,經中央批準,人民銀行將設立信貸市場司,重點做好“五篇大文章”相關工作:
下一步將繼續發揮貨幣政策工具總量和結構雙重功能,加強工具創新,繼續引導金融機構做好科技金融、綠色金融、普惠金融、養老金融、數字金融“五篇大文章”。
為什么在潘行長履新、央行機構調整不到半年后,中國人民銀行又要成立新的司局單位?它是干什么的?將起到什么樣的作用?
讓我們慢慢道來。
?央行的三定瘦身
2023年11月,央行更換了掌門人,潘功勝“意外地”當選。幾乎同時,《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調整中國人民銀行職責機構編制的通知》公之于眾,中國人民銀行“三定”方案出爐。
《通知》主要涉及主要職責、機構設置、行政編制和領導職數三個方面調整。
其中,最受矚目的機構調整方面,主要內容如下:
1,中國人民銀行不再保留金融消費權益保護局,將設在中國人民銀行的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辦公室秘書局,劃入中央金融委員會辦公室。
2,金融消費權益保護局承擔的協調推進相關普惠金融工作職責,劃入金融市場司。
3,宏觀審慎管理局不再承擔對金融控股公司等金融集團的日常監管職責。
4,將金融市場司承擔的統籌互聯網金融監管職責、擬訂并組織實施宏觀信貸指導政策中涉及房地產金融領域的相關職責,劃入宏觀審慎管理局。
該方案其實包括兩層內容。
一方面是把金融消費的權益劃撥中央金融委員會辦公室。顯然,在經歷房地產金融(例如恒大)、金融公司(如信托、投融資)、銀行(如村鎮銀行事件)的暴雷后,決策者意識到,維持金融穩定已經不只是一個專業問題,而是一個社會問題、ZZ問題。
另一方面是央行內部機構裁撤與合并。
央行的組織架構中,金融市場司主要負責擬訂金融市場發展規劃,涉及貨幣、黃金與外匯、債券、信貸、房地產、互聯網金融等業務管理。金融市場司是央行負責微觀監管(即具體業務監管)的大司,共設有8個處。
宏觀審慎管理局的基本職能是維護金融體系的穩定,防止金融系統對經濟體系的負外部溢出。宏觀審慎管理局是央行防范金融危機、保障我國金融體系穩定性的宏觀監管部門。
對比之后可以發現,2023年央行大調整中,將原有的統籌互聯網金融監管、房地產金融等職責轉出,但補充了普惠金融工作的職責,說明決策者權衡后的綜合研判是:
1,這幾年來,互聯網金融與房地產金融的權(feng)重(xian)更大,需要提升到更強力的部門集中處理應對;
2,相對而言,前些年一度熱熱鬧鬧的普惠金融重心有所下降,可轉入一般的微觀監管狀態。
機構調整后,中國人民銀行內設機構20個,機關行政編制714名,司局級領導職數87名。
?新形勢與新任務
很顯然,在上一輪央行機構調整中,監管層的主要思路還是:
以穩定為主,防范金融風險。
但2023年下半年以來,我國經濟發展出現了更明顯的問題。尤其是2024年1月以來,各項經濟指標公布顯示,當前我國經濟的有效需求不足。這意味著:
央行在穩風險之外,還需要出臺更多“穩增長”政策,為修復經濟注入新動能。
例如2023年12月CPI同比下降0.3%;PPI同比下降2.7%,降幅較上月收窄0.3個百分點。這一數據,與眾多財經媒體的預測基本吻合。
(在評敘全年物價指數時,財新概括的亮點是“降幅縮窄”,你品,你細品…)
這個結論其實很尷尬,它表明我國CPI、PPI“雙降”持續了近一年,唯一的“亮點”是在年末的降幅均開始收窄。
簡單來說,CPI是消費者物價指數,PPI代表生產者物價指數,兩項雙降,意味著生產與消費的同時低迷,初步具備了“經濟緊縮”的某些特征。
應該說,本輪CPI與PPI整體價格回落的持續時間與幅度,均創下了千禧年以來的最長記錄,甚至超過了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時的影響。
進一步看,當前價格持續回落的“罪魁禍首”,其實是總需求的不足。例如長江證券的首席經濟學家伍戈就認為:
本輪以工業品為代表的價格回落,并非前期政策過度刺激而引致的產能過剩。
當然,需求不足的逆勢掩蓋不住其中的亮點——中小企業出口的回暖。例如工業和信息化部數據顯示:
2023年,中國中小企業經濟運行整體回升向好。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中小企業增加值同比增長4.7%。從銷售狀況看,中小企業內貿指數持續回升,12月環比上升3.9個百分點,中小企業出口指數持續處于景氣區間,貿易情況明顯改善。
這個統計數據不啻于冬日暖陽——由于大企業出口疲軟,我國整體出口訂單呈下行勢態,但中小型企業的新出口訂單均有回升,特別是小型企業訂單反彈相當明顯,這預示我國出口環境的整體向好改變,值得有關部門予以政策鼓勵。
很顯然,有關部門也意識到了這一點。為了關注有效需求,確保金融持續支持實體經濟,央行把面向中小企業的科技金融、綠色金融、普惠金融作為2024年的工作重點。
在此背景下,普惠小微、科技型中小企業、制造業中長期貸款等業務監管從專屬司局拎出來,由新成立的信貸市場司專門管理,是很自然的事。它意味著這部分工作被提高到一個新的高度。
此次新設立的信貸市場司立志做好科技金融、綠色金融、普惠金融、養老金融、數字金融“五篇大文章”,恰好對應著央行機構調整中2-4的部門與職責。
對上了,一切都對上了。
? 信貸市場司能做什么?
長期以來,央行參與信貸管理,這并不是稀奇事。
例如金融市場司的8個處級單位中,就有信貸政策管理一處、信貸政策管理二處負責此事。但這兩個處主要做一些統計、調查和指導工作,屬于事后監管的范疇。
成立信貸市場司,不只是信貸業務的管理層級大大提高,關鍵是任務的指向性,即相關產業扶植方面得到極大增強。央行試圖通過專門的管理部門(信貸市場司)提高信貸政策實施的精準度,這屬于事前監管與引導的范疇。
經濟學家胡捷就表示:
央行設立信貸市場司,主要是想未來在信貸政策指引方面有一個抓手,讓信貸的流向更符合國家的產業發展方向,例如能夠對重點發展的產業給予更加優惠的信貸支持等。
更具體地說,成立信貸市場司,就是央行改變大水漫灌的貸款政策,把更多的貨幣集中導向一些需要扶植的產業——例如此次提到的“科技金融、綠色金融、普惠金融、養老金融和數字金融五篇大文章”。
一組數據表明了五大領域的信貸政策傾斜力度有多大:
截止到2023年末,普惠小微貸款余額同比增長23.5%;制造業中長期貸款余額同比增長31.9%;“專精特新”、科技中小企業貸款增速分別是18.6%和21.9%。
由此我們可以得出結論:
中國人民銀行把成立信貸市場司作為2024年工作重點之一,其實是對2023年央行機構調整的撥亂反正,目的是為擴張性的金融政策做專業配套與引導,使得對重點領域的信貸政策更具有針對性。
覺得有趣,關注公眾號:將軍箭,不過分吧?
25 Jan 2024
點擊“分享”和“贊”,感謝你的支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