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與生活一摩擦便立刻起教育的作用。摩擦者與被摩擦者都起了變化,便都受了教育。春節就是我們教育孩子的最好契機。
——薩姐
作者:暖心
知乎有一個問題:過年有哪些現象讓你反感?
有網友總結了這樣幾條:
過年堵車,有小孩不停地亂扔垃圾,還有幾張餐巾紙飄在我們車里,那一刻感覺他們真的沒有素質。
過年聚餐,親戚家的小孩將炒年糕全部倒入自己碗中,還將桌子轉動得停不下來。
親戚家小孩指著別人忘記拉的褲子拉鏈哈哈大笑,別人被羞得無地自容……
過年本來是團圓的日子,卻因為孩子的一點“意外行為”破壞氛圍,弄得大家都不愉快。
因此,我們對孩子的教育一刻也不能停止。
尤其是過年期間,孩子的很多問題都會通過一些小小的“摩擦”去放大,這就是教育的契機。
因此,在春節的教育“黃金期”,父母千萬別躺平,送孩子這五句箴言,讓他受益一生。
01
遵守規則,是最大的責任心
年前,開車帶孩子回娘家,卻遇到一件糟心事。
在一條很擁堵的道路上,一個父親為了節約時間,就想占有非機動車道超車。
結果因為邊上的一輛電動車擋道,而剮蹭了我的車。
隨后,那位父親不僅很誠懇地道歉,連車里一個半大的孩子也出來說“對不起”。
雖然父親的態度非常好,但是他卻向孩子傳遞了一種信號:規則可以不用遵守。
據一項關于學生交通安全的調查報告顯示:
小學生單獨過有紅綠燈的馬路時,超過80%的學生能夠遵守交通規則;而當小學生身邊上有父母等親人陪伴時,近一半的學生不遵守交通規則。
都說孩子是復印件。
漠視規則的父母,很容易讓孩子處在危險之中。
網上有一段視頻,看得人揪心。
一個3歲女孩在車流不息的馬路上來回穿梭,讓很多車主都非常驚慌。
在她躲避的過程中,相繼逼停了2輛小轎車、數輛電動車。
最終還是被一輛小轎車撞翻,再也爬不起來。
據了解,這個女孩的媽媽曾經無數次帶著她橫穿過馬路。
如果父母經常不遵守規則,就無法教育孩子約束感,最終害人害己。
《孩子:挑戰》一書說:
孩子生活在這個世界里,必須體會秩序和規則是自由的一部分,如果不守秩序,所有人的自由都會受到影響。
遵守規則,不僅是約束,也是對自己和他人負責。
這個春節如果你要帶孩子出門,請告訴他:
過馬路,要走斑馬線,不在路上跑和玩;
堵車時,不要占用緊急車道,按交規行駛;
禁止進入的區域,就一定不要進……
看似冷漠無情的規則,實則孩子最有力的保護傘。
02
禮貌用餐
是最需要的教養
前兩天家庭聚會時,親戚家的孩子因為太餓,她一邊敲著碗,一邊問“什么時候吃飯”。
她的媽媽幾次阻止都無用。
菜上來之后,她又將不喜歡吃的菜都扒到桌子上,弄得一片狼藉。
惹得飯桌上的很多人都很反感她。
有人說:孩子的教養,就藏在一蔬一飯,一言一行之間。
是啊,孩子在飯桌上的表現,不僅藏著他的規矩和教養,更折射著一個人對他人的尊重。
學者馬未都曾經講過一個朋友的故事。
有客人來家里吃飯,他的父親也陪著一起吃飯。
飯后,父親鄭重地對兒子說:你這個朋友不可深交。
他解釋說:你看他夾菜時,先將筷子插在菜里翻一翻,扒拉幾下,挑出自己喜歡的菜,根本不顧及別人的感受,看他這個動作,就知道他很自私。
不要忽視飯桌上的言行,餐桌就像一面鏡子,可以照出一個人的修養與人格。
過年,每家每戶都少不了聚餐,我們可以通過“食育”給孩子制定餐桌禮儀,讓孩子做一個有教養的人。
郭德綱在兒子很小的時候就給他制定了很多餐桌規矩:
吃飯不能吧唧嘴;
全家一起用餐時,大人不動孩子不能動;
如果來客人了,家里好吃的都要先緊著客人吃;
給客人添飯不能問:“還要飯嗎?”而要問:“給您再添點?”
應采兒也曾經在節目中談到過,她經常告誡兒子:
不要浪費食物;
不可以把菜都轉到孩子面前,讓孩子先吃;
不能讓孩子在飯桌上擁有特權感:家里不是餐廳,有什么就吃什么。
餐桌,是最好的教育課堂,父母千萬別忽略。
03
心懷感恩
是一個人最高的品德
前兩天,遇見鄰居家的一對老人的時候,正好看見他們在和兒子視頻。
只聽見兒子在視頻里說:我們不回家過年了,你們照顧好自己。
這時候,孫子插了一句話進來:爺爺奶奶,你們將紅包發過來吧,省得我再跑一趟了。
孩子張口就是錢,一句關心的話都沒有,一瞬間讓兩個老人不如何說話。
一個孩子,如果把利益看得比親情還重,這都是父母的責任。
大儒朱熹曾說:“溺愛者不明,貪得者無厭。”
許多父母一味地為孩子付出,而不去孩子“回饋”,孩子習慣了單方面接受和索取,因此不懂得感恩。
所以,我們應該多讓孩子真摯“表達孝心”。
網上一位網友說,婆婆不跟他們住在一起,但是每個周末,只要能抽出時間,她就會買上好吃的菜,好吃的當季水果,帶著女兒去看婆婆。
每次回去,她都會讓女兒陪一陪爺爺和奶奶玩,讓孩子和他們兩個增進感情。
所以,每到過年過節,女兒都會為爺爺奶奶準備禮物。
女兒現在很懂事,對長輩很尊重,關心。
愛要傳達,更要回流。
我們要讓孩子有付出感,可以通過過年的契機,引導孩子來一次“感恩行動”。
建議父母這樣做:
拜訪老人:給爺爺奶奶、外公外婆拜年,送禮,表達著孝心;
孩子為長輩準備禮物,可以更好地聯絡感情;
盤點一年的感恩事情,問一問孩子,曾經得到誰的幫助,曾經收獲誰的善意,曾經被誰深深地感動。
在這樣的回憶中,教會孩子懂得感恩。
習慣了享受的孩子,很難懂得去愛身邊的人;只有讓他付出,才能讓他學會愛身邊的人。
愛出者愛返,福往者福來;雙向奔赴,才能讓愛賦予意義。
04
學會分享
你才會懂得拒絕
經濟學家恩斯特·費爾做過一個實驗:
他邀請229名3-8歲兒童參加,實驗共有三輪,在每一輪中給每個孩子糖果,觀察他們是分享給指定的小伙伴一半糖果,還是全部留給自己。
結果發現,7歲以上的兒童中有80%會與他人分享,而3、4歲兒童只有9%會與他人分享。
這就說明,孩子是天生“自私”的。
尤其是6歲以前的孩子,他不會懂得“真正無私的分享”這種概念,都是需要父母引導的。
教會孩子分享,不是讓他把東西“給出去”,而是教會他:
學會取舍,分清楚自己的意愿,培養主見;
讓孩子懂得心疼他人,能夠為他人思考;
讓孩子走出自我中心的世界,學會為他人考慮。
我們不能去強迫孩子分享,而要在不剝奪他的選擇情況下,讓他學會舍得與拒絕。
1)2-6歲,讓他“擁有”選擇,培養主見
3—4歲是孩子最自私的年齡,這時候的孩子普遍顯現出“物權意識”,存在著利己主義。
平常時候,我們要給孩子一些屬于他的東西,可以讓他自己做主的東西由他決定去留,當孩子“物權”被充分尊重,才教會學習分享。
2)建立正確分享觀念,讓孩子學會與人合作
我們要給孩子傳遞的思想是:分享是自愿,而不是委屈。
我們可以給孩子一定的好奇心和占有欲,然后通過輪流玩耍、或者交換等方式,讓孩子通過與人合作來喚起更大的興趣。
3)用榜樣去激勵孩子,摒棄孩子的自我中心
孩子的分享行為也需要榜樣。
因此,我們要主動在孩子面前去分享,讓孩子把分享這樣的概念潛入在腦海里。
同時要多表揚孩子的分享行為,正面強化孩子的分享意愿。
只有讓孩子明白:付出和索取是同等的價值,他才會愿意丟掉“自我中心”,做一個為他人考慮的人。
05
不當眾嘲笑
是對他人的尊重
有網友說,過年最討厭不尊重人的孩子。
比如:
有些孩子看到別人個子矮,就嘲笑別人“小短腿”;
聽到別人唱歌難聽,會嘲笑“和蒼蠅一樣煩死了”;
別人皮膚黑,就嘲笑她是“黑天鵝”……
雖然孩子的這些話并沒有惡意,但聽在別人的耳朵里,就會變成一種羞辱和傷害。
無論是大人,孩子孩子都應該掌握一點語言上的“分寸感”。
不要拿別人開玩笑,更不要隨意嘲諷他人的缺點,這是對別人的尊重。
有一個小男生長得比較胖,便有兩個小男孩,經常跟在他后面喊:胖墩!胖墩!惹得小男生都不敢和他們玩了。
后來,小男生的家長和那兩個男孩的父母反映了幾次,可這兩個孩子的父母都笑著說:“孩子這么小,說出來的話沒有惡意,童言無忌嘛。”
但是,語言的傷害不分年齡。
一個經常嘲諷、揶揄別人的孩子是不受歡迎的。
有一句話這樣說:看破不說破,是給別人的善意,也是維護自己的人際。
因此,社交的規則是父母不可避免地教育。
我們要告誡孩子,學會管好自己的嘴巴:
不要在背后說他人的壞話,
不要在人前嘲笑他人;
不要詆毀別人……
讓他知道“自尊”的重要性,讓他學會尊重別人。
有人說過:再純的黃金也達不到100%的純度,同樣,也沒有100%完美的人。
每個人的身上或多或少都會有一點缺點和不足,我們要學會尊重他人的缺點。
說話給人留余地是孩子也應該要明白的道理。
不戳穿別人的面子,是對人的最大尊重。
06
每一個教育的契機,都滲透在生活的細節里。
就如陶行知先生所說:
“生活與生活一摩擦便立刻起教育的作用。摩擦者與被摩擦者都起了變化,便都受了教育。”
生活就是教育。
春節是歸途、是團圓,但是也是對父母教育的考驗。
用生活的“摩擦”去改變孩子:
用榜樣去約束孩子,讓他變得有責任感;
用行動去感化孩子,讓他懂得孝順;
用叮囑去教育孩子,讓他變得有教養;
用尊重去引導孩子,讓他變得落落大方;
用分寸去敲醒孩子,讓他懂得尊重。
把生活當成教育,才能實現親子關系的雙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