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寓意祥瑞。
從神秘的史前玉龍到精致的龍紋瓷器,
數(shù)千年來,
龍的形象已融入方方面面,
成為中華民族的象征。
祥龍昂首,游龍向上。
今天,讓我們一起走進國家博物館,
看文物里的中國龍。
早在新石器時代,
龍紋的雛形就開始出現(xiàn)在
玉器和陶器彩繪中。
玉龍
新石器時代紅山文化玉龍由墨綠色的岫巖玉雕琢而成,頭部長吻修目,軀體卷曲若鉤,有“中華第一龍”的美譽。玉龍是中國已發(fā)現(xiàn)的時代較早的龍的形象之一,為研究龍的原始形態(tài)提供了重要物質(zhì)資料。
商周時期,
龍形的藝術(shù)作品
廣泛出現(xiàn)在青銅器和玉器上,
商代甲骨文中已有結(jié)構(gòu)完備的“龍”字。
刻辭卜骨
刻于其上的“龍”是一個象形字。商代甲骨文的“龍”字,大多頭上尾下,作豎置狀。龍角作棒槌角,口中有牙。這塊甲骨文雖殘,但專家猜測可能與土龍求雨有關(guān)。
秦漢時期,
頭、角、四爪及尾均具備的龍
形態(tài)基本定形,
逐漸凸顯出
“集合多種動物特征”的形象。
龍紋空心磚
此磚呈長方形,一面模印首尾相銜、相互交織的兩條巨龍,一龍身飾鱗紋,另一龍身飾三角紋,雙龍環(huán)抱三個璧形圖案,圖案內(nèi)飾圓圈紋,龍身上下對稱裝飾著卷云紋和圓圈紋。該磚用來鋪設(shè)踏步。空心磚始見于戰(zhàn)國時期,主要用來建筑宮殿、官署和墓葬,西漢是空心磚使用的極盛時期。
唐代的龍紋裝飾有了新的藝術(shù)形象,
充分體現(xiàn)了唐代的包容性和
動感活力的審美特點。
鞏義窯白釉貼寶相花紋雙龍耳瓶
以雙龍為柄,龍嘴銜瓶口沿,頸部飾弦紋,盤口和肩部凸貼模印寶相花等紋飾,雙龍耳瓶設(shè)計巧妙,造型精美。
云龍紋葵花形銅鏡
隋唐時代使用龍紋已非常普遍,不只出現(xiàn)在石刻、壁畫上,實用器皿也多用其作裝飾圖案,唐代盤龍鏡是其典型代表。這件盤龍鏡為單龍圖紋,一龍蟠曲飛騰,躍入蒼穹,張口舞爪,回首向鈕作吞珠形態(tài),云紋繚繞,靈活飛動,把人們想像中的神物刻畫得雄奇莫測。
到明清時期,
龍紋典雅精致,
龍形象的使用也逐漸進入全盛期。
宣德款青花海水龍紋高足碗
碗撇口,弧腹,下置中空高足。器飾青花紋樣,主題紋飾以淡筆描繪海水,重筆繪行龍紋,海水洶涌澎湃,雙龍騰越于海面,形象矯健威猛,生動活潑。器內(nèi)底青花雙圈內(nèi)書“大明宣德年制”六字楷書款。高足碗又稱“靶碗”,用作供器,也稱作“佛碗”。高足碗燒制始于元代,明代永樂、宣德時期大量燒制,有白釉、紅釉、青花等品種。
金漆雕龍紋有束腰帶托泥七屏式寶座
這件寶座原安放在國子監(jiān)辟雍殿,是皇帝講學(xué)時所用,為五屏式靠背,正中搭腦透雕飾一正兩側(cè)三條龍紋,靠背及扶手頂部飾六條圓雕龍紋,扶手前端各飾圓雕龍紋站牙。寶座體型碩大,做工精良,朱漆為地,凡有紋飾處均髹金漆,輝煌莊嚴,在形制、紋飾上與實用家具風(fēng)格迥異,是極珍貴的清代禮制家具實例。
戧金填彩漆云龍紋鼓式盒
此盒呈圓鼓形,子母口,平蓋面。盒面髹紅色漆,盒蓋面雕卐字,錦紋為地,正中雕一團身正面龍紋,龍紋以金色界出鱗片,云紋濃淡成暈,為描漆而成,是填漆與描漆工藝相結(jié)合的精品。
一條條生動的龍
帶來真摯而美好的祝福。
愿龍騰盛世,龍年“龘”吉!
國博參觀者仔細端詳玉龍。攝影 陳建/人民畫報
國博“龍肇新元——甲辰龍年新春文化展”于2月6日開展。
未署名圖片來源 | 國家博物館 供圖
編輯 | 袁夢
校對 | 王伊奕
值班審校 | 喬振祺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