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歡看心理書,很認同一句話:“學點心理學是為了更好地生活。”
新年期間,我斷斷續續看完武志紅的一本心理書《自我的誕生》。
武志紅可謂“網紅心理學家”,上過《奇葩大會》,在北上廣等城市開辦了心理咨詢中心,致力于用心理學去深度剖析和理解個人、家庭的種種典型現象。
《自我的誕生》這本書脫胎于他的得到APP課程,他在前言中提到:“大多數人的痛苦,根源都在于自我尚未形成。”
當自我誕生后,一個人不僅會獲得存在感和自在感,還會擺脫對別人的過度關注。這時,還會發生一件深刻的事情:當“我”的存在得以確立之后,也就意味著“我”可以存活了,我也就可以看見真實的“你”了。
自我的誕生,也意味著一個人終于能真正看見別人了。這時,“我”和“你”就可以放心地建立深度關系,然后在深度關系中創造各種美好的事物了。
人是萬物的尺度。一個人的心靈,就是他丈量世界的尺度。當“我”在黑暗之中,世界也必在黑暗之中。當“我”被照亮,世界也必會變得光明。照亮你的自我,就是有著如此偉大的意義。
何謂“自我”
“我”有了意識,不等于形成了抽象意義上的自我。
具體意義上的自我和具體意志是緊緊綁在一起,沒有多少空間;而抽象意義上的自我就像一個容器,可以容納一個個具體的意志。
抽象意義上的自我形成后,你會明白:每份具體意志只是“我”的一部分,不是“我”本身。因此,你會有“存在感”,會減輕焦慮,能更好地管理壓力和情緒,變得自在和更有尊嚴和完整感。
怎樣形成“自我”
武志紅打了個比方,就像小鷹誕生在蛋里,處在“自戀之殼”。它在“母愛懷抱”中發育,然后進入“家庭港灣”,試煉自己的能力。長大后,它要進入“社會熔爐”,最后在“無限世界”翱翔。
在個體自我誕生與發展的過程中,“基本的滿足”和“必需的邊界”形成核心矛盾。那么就引出下一個話題:打造你的邊界意識。
“共生絞殺”
先說兩個俗語:清官難斷家務事、一個巴掌拍不響。
你認同“清官難斷家務事”,就意味著你認同家庭與家族是混沌共生的。
你認同“一個巴掌拍不響”,就意味著你認同“各打五十大板”:很難處理一個個體,就把事情復雜化。就像一個人不能為自己的行為負責,就拉一個人來墊背。
只有當人能按照自己的感覺和需求做事時,他在這件事上的意志才得以存在;當人不能按照自己的感覺和需求做事時,他在這件事上的意志就被摧毀了。
很多孩子和大人都很難發出自己的動力,因為他們的動力在童年早期就已經被殺死太多次了,以至于他們被困在習得性無助中,覺得發出這些動力沒有意義,而這意味著這些動力還沒有出生就死了。
人的動力,就是人作為生命體發出的一切。
從理論上來說,動力包括三個部分:自戀、攻擊性和性。換個角度來說,動力也可以被劃分為三類:第一類是身體的需求,也就是欲望和需求;第二類是頭腦的聲音,也就是你想表達的觀點;第三類是情緒和情感。
父母對孩子太多控制,就容易滅掉孩子的動力,武志紅提出“母親包圍圈”的說法。
我認為,如果一個人離不開母親,或者一想到要離開母親就會特別內疚,可能就意味著他身處母親包圍圈中。
處于母親包圍圈是“共生絞殺”,這種病態共生會產生很多悲劇,你會忘記自己的感受,為別人的感受而活。
因此,父母要舍得與孩子分離,“幾乎所有愛都指向親密,唯獨父母對孩子的愛指向分離”。
當我們想給一個人愛時,需要問問自己:我對他做的,是增強了他的自我,還是破壞了他的自我?是讓他變得強大、自信,還是讓他變得虛弱、自卑?
▲ 《囧媽》電影劇照(2020年)。
建立清晰的邊界意識
邊界意識很簡單,就是沒有我的允許,你不能進入我的空間;沒有你的允許,我也不會進入你的空間。
邊界包括地理邊界、身體邊界、心理邊界、財產邊界,下面一個個說。
武志紅在2006年去波蘭,發現那里的農村每戶之間都有相當的距離,房屋外面只是用欄桿或木柵欄簡單圍一下;不像他的老家河北,房屋一戶戶緊挨著,家家都有高高的圍墻。
如果彼此之間有清晰的地理邊界,大家就會尊重這個邊界,這樣雖然看上去距離遠了,但其實大家關系更和諧。
身體邊界很簡單,就是自己的身體自己做主。
身體如果不能由自己做主,就容易出問題。當一種情緒或情感不能通過語言或行為自由表達出來,就會通過身體來表達,這叫“軀體化”。
守住身體的邊界有一個總的原則,那就是積極地在關系中表達“我愿意”和“我不愿意”。
▲ 軀體化障礙的部分表現。
“隱私”是最簡單的心理邊界。“沒有秘密,孩子就不會長大”,而一個成熟的個體要懂得“誰的感受誰負責”。
當一份關系或一件事令人不舒服時,如果持有“我的痛苦我負責”的想法,人就比較容易有動力去改變;而如果持有“我的痛苦你負責”的想法,人就會總想著去改變對方。
良好的心理邊界能讓人擁有更好的創造力和想象力,你會明白在想象的世界里,人可以擁有一切自由,它不等于要變成行為。
而建立財產邊界就要學會處理利益關系,這是這個世界最難也最關鍵的事,“成熟的人講利益,幼稚的人講情懷。”
守住邊界的手段
守住自己的邊界最好的方式是“不含敵意的堅決”:我拒絕你,態度特別堅決,可我沒有敵意。
一切共生關系必然存在剝削。對于關系親密的人,你可以從小事開始拒絕;對于關系一般的人,你的方法是“尊重事實,駁回情緒”。
你要分清這是誰的事:如果有人想破壞你的邊界,你告訴他“這是我的事”;如果他想把你拉進他的邊界而你不愿意,你就告訴他“這是你的事”。
上面說的是防御手段,那進攻手段則包括:直接命門、讓對方疼、反擊霸凌。
這是人際關系中的一個基本真相:有邊界、有自我的人會不好相處,但只有這樣的人才會被尊重,才有可能被愛。
▲ 武志紅在《圓桌派》的發言。
分化和外化
要培養各種邊界意識,就要完成關系分化,順利表達“不”和“我來”的意愿。
關系分化完成得好的人有“分寸感”,容易學會表達情緒,能夠寬容別人。
人的想象世界都無比復雜,但我們可以通過主動的選擇去追求自己希望展現的行為,以及希望達到的后果。而這些可以在外部世界看見的東西,也會反過來塑造我們的內在心靈。
當一個人得到基本滿足,從內部發出動力和意志,最終在外部世界得以實現;當獲得“我的動力和意志能基本實現”的感覺時,就意味著動力和意志誕生了。
我認為,動力的完整展開和外化的基本發生需要一個基礎,那就是你和一個人建立了完整的關系,既有深情,又有廣泛的配合。這樣的關系可以幫你比較全面地打開自己。其中,最容易看到的完整關系是親子關系和情侶關系,因為生活本身就必然意味著廣泛的配合。
我們需要形成“情感客體穩定性”:雖然一個人對你有時好,有時不好,但你基本確信他是愛你的。
一個人的心里住下了一個“好的我”和“好的你”。“好的你”愿意善待“我”,“好的我”也愿意善待“你”。即使你我之間有憤怒和敵意,也可以在我們的關系中得到化解。這樣的基本感覺,帶來了真正的放松。
人性非常復雜,要形成自我,就要尊重自己的感覺,包括身體感覺、情緒情感等。
人活在世上需要一個基本感覺,就是“我是我生命的主人”的感覺,如果沒有這種感覺,人就會寧愿把自己封閉起來,退到一個相對孤獨的小世界。
武志紅提到,每當他回老家,總有村里人向他求助,說他們的孩子從大城市回到家里就不愿意出門了。他觀察到這些年輕人其實是在激烈的競爭中落敗,覺得沒有希望了,于是封閉自己。
你必須懂得,你的個體化自我非常重要,你需要在這個世界展現你的動力。
“人生只有一種成功,那就是按照自己的意愿過一生”,這是關于個體化的詩意表達。
“須知參差多態,乃是幸福本源”,這是關于社會化的表達。
構建深度關系
武志紅說,一切好東西,都是深度關系的副產品。
好的關系是幸福感最重要的源頭。具體來說,好的關系其實就是你和一個人建立的深度關系。你在關系中深度投入了你的真實,然后觸碰到對方的真實。真實的你們深度碰撞彼此,由此建立了深度關系。
要構建深度關系,關鍵是構建真實的自我,就要真實地展現自戀、性和攻擊性這些生命動力。這三種動力自然而然地流動,人就充滿活力。
活力滋養自身,就是自信;活力能流向客體,就是熱情。
自我形成與發展的過程就是不斷刺破此前的殼,進入更大的空間。在更大的空間又形成新的殼,繼續刺破,再進入新的廣闊空間。
我覺得,生命的歷程最好是這樣的:生命最初的六個月,能展現動力;等到了兩歲,能展現意志;三歲左右時,初步形成了個性化自我,然后在家庭中初步學會競爭與合作;緊接著,在漫長的社會化過程中,自我越來越堅韌有力,空間也不斷地延展。
如何活出自我
“活出自我”都被大家說爛了,但這是對世界最大的祝福。
當一個人能真實地活著,能忠于自己的內心時,他就會打開一個通道,直接和存在本身相連。這是誰都可以擁有的一個便捷途徑,它是自由靈魂的專利。關于這一點,更詩意的表達是:一個人的本心,可以直接通向星辰大海,與萬物相連。
如何活出自我?武志紅在后記給出建議:
第一,照顧好自己,包括照顧好自己的身體,滿足各種基本的物質需求、精神需求。
第二,明智地看待關系,要構建對自己有益的關系,遠離有毒的關系。
第三,尊重自己的感覺,要展現三種生命動力:自戀、性和攻擊性。
第四,守護你的權力,保護你的空間,生命動力才能在這個空間自由流動。
第五,主動擁有自戀的破損。
“傷口,是光照進來的地方。”創傷通常不會導致遺憾,讓人遺憾是沒有充分展現自己。自戀從未嚴重破損過的一生,是枯燥干癟的一生。
第六,通向自我實現。
人格成熟的人能自如地表達自己的力量,他們的力量既能滋養自身,也能滋養他們所在的關系。
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新年伊始,愿我們都能形成一個真實自我,再接受真實世界的淬煉,最終活出自我。
(本文圖片來源于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