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破侖和華盛頓都堪稱對歷史走向有重大影響的人物,可是,他們面對權力的選擇,卻迥然相異。
1789年,華盛頓當選為美國首任總統。1797年3月,在兩屆任期結束后,華盛頓自愿地放棄權力不再續任。
華盛頓面對權力的誘惑,一直保持著警惕、冷靜與節制。
他先后兩次辭去最高權力的舉動,令世人吃驚。然而,正是華盛頓的這一舉動,為美國這個新生國家的權力制約制度的形成,為確立總統不得連任三屆的規定,做出了表率。
只有在二次大戰期間,羅斯福才破例當選為第三任總統,二戰結束之前羅斯福因病死在第三屆總統任期內。迄今為止,這是唯一的一次。
后來夏多布里昂回憶與華盛頓的會面時,特地撰寫了華盛頓與拿破侖。
軍事方面,夏多布里昂認為華盛頓沒有像拿破侖那樣赫赫戰功,從孟菲斯轉戰維也納,從加蒂斯打到莫斯科。
而華盛頓只是在一片無名的土地上自衛,他不曾推翻什么王位讓自己稱王,建立新王朝,他始終像一個普通人那樣行事。
夏多布里昂認為:
“華盛頓的行動是絕不張揚的,他緩慢地行動,他仿佛感覺肩負未來自由的重負,擔心損害它。這位新式英雄承擔的并非他自己的命運,而是他的國家的命運。他不允許使用并不屬于他的東西冒險。但是,這種深深的謙卑放射多么耀眼的光芒。到華盛頓的劍曾經閃光的樹林中去搜尋吧,你在那里找得到什么呢?華盛頓在他的戰場上留下合眾國當作戰利品”。
反觀拿破侖呢?
他幾乎戰無不勝,但他只是想為自己建功立業,急于享受和濫用他的榮光。
他對待權力的態度是暴發戶心態,抓到手里便不肯放,他讓他的家族成為歐洲王冠的擁有者。
他要結束混亂卻扼殺了自由,他剝奪了人民的自由,結果讓自己失去了自由,成為海洋的囚徒。
華盛頓讓民族獨立、人民自由,他在世人的尊崇中平靜而逝。
結果則是,華盛頓的共和國留下來了,波拿巴的帝國毀滅了。
夏多布里昂很精辟地指出:
“華盛頓只希望得到應得的東西,他被指定完成的東西,因此他的視野是連貫和持久的。此人很少驚天動地的舉動,因為他有正確的分寸,將他自身的存在同他的國家的存在融為一體。他的光榮是我們的財富,他的聲名是公眾的圣殿,是永遠奔涌豐沛的泉水”。
而拿破侖
“他的天才是現代的,野心卻是舊式的,他看不到他一生的奇跡超過一頂王冠的價值。這哥特式的飾物對他是不適宜的。人民在他眼中只是可用的手段,在人民的幸福和他個人的幸福之間,沒有任何互動感應。他答應解放他們,卻給他們戴上了鎖鏈。他與人民隔絕,像埃及法老在寸草不生的沙漠中建自己的金字塔”。
可是我們不要忘記,總有利令智昏的人,完全無視歷史,他們的才智,比起拿破侖來要渺小得多,但是他們得野心卻遠超拿破侖。
這樣的人,會以人民的名義稱王稱帝,但是他們只會給人民帶來無窮的災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