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火把節的來源在中國的西南地區,尤其是彝族人的生活中,每年農歷的六月二十四日,都會舉行一個盛大的節日——火把節。這個節日不僅僅是一個慶祝豐收、驅邪避害的時刻,更是彝族人展現其民族文化、生活習俗的重要時刻。那么,這個獨特的火把節究竟是如何起源的呢?火把節的起源與古時候彝族人的生產生活密切相關。在古代,彝族人以農耕為主,火把節正是他們慶祝豐收、祭祀神靈的重要時刻。每年的農歷六月,正值夏季作物成熟之際,彝族人便聚集在一起,點燃火把,載歌載舞,歡慶豐收。同時,火把節也與古時候彝族人的驅邪避害習俗有關。在古代,彝族人相信火具有驅邪避害的力量,因此,他們會在每年的農歷六月二十四日這天,點燃火把,驅趕惡鬼邪靈,
祈求平安。隨著時間的推移,火把節逐漸演變成了一個集宗教、文化、娛樂為一體的綜合性節日。在這一天,彝族人會穿上盛裝,點燃火把,舉行各種祭祀和慶祝活動。其中,最為引人注目的活動是火把游行。人們手持火把,排成長長的隊伍,高唱著贊歌,沿著街道巡游。此外,還有各種舞蹈、唱歌、摔跤、賽馬等活動,吸引了無數游客前來觀賞。在現代社會,火把節已經成為了彝族人民的重要文化遺產。它不僅僅是一個慶祝豐收、驅邪避害的節日,
更是一個展示彝族人民生產生活方式、文化傳統和民族精神的重要時刻。在每年的火把節期間,無數的游客都會涌入彝族地區,親身感受這一獨特的民族文化氛圍。
火把節普格縣是中國彝族的傳統節日火把節”的發祥地,火把節發祥地為普格縣的日都迪薩,彝語稱“朵次”。它是普格縣彝族人民最隆重的盛大節日。尤以西洛河流域的西洛、小興場、洛烏溝特別隆重,時間一般為農歷的六月二十四日,歷時三天。彝族的火把節活動絢麗多彩,反映出濃郁的民族、地方特色。節日期間,各地彝族群眾要舉行唱歌、跳舞、賽馬、斗牛、斗羊、斗雞、摔跤、選美、爬竿等富有民族特色的活動。屆時,青年男女身著節日盛裝,邀約成群,喜氣洋洋,前往約定地點過節。不少老年人、小孩子也踴躍參加,并為各種比賽活動喝彩助興,熱鬧非常。
火把節的火把,是用松柴、細竹、野蒿等捆扎而成。當日落西山、夜幕降臨,無數的火把從山崗、田野、山寨,從炊煙環繞的瓦板房里奔涌而出,在獷野之中頃刻之間匯成一條條火龍,在田野間翻飛舞動,宛若璀燦的星河,在山谷中閃爍、踴躍。此時,伴之以一陣陣“呵嗬”的聲音,聲震田野,經久不息,此情此景最為壯觀。在舉火把游玩之后,青年男女還要舉行篝火晚會,彈月琴,撥口弦,跳鍋莊,盡情歌舞,通宵達旦。故,世人又把火把節稱為“眼睛的節日”、“東方的狂歡節、情人節”。
1982年7月,普格縣在西洛區洛烏鄉舉行空前規模的火把把節慶祝活動,中央新聞紀錄片廠來普格拍攝了解一部專題片《火把節》,該片先后被譯成英、法、德、日、西班牙五國語言,發行到世界的五十多個國家和地區,使普格的火把節活動名噪海外,享譽全球,從此,普格年年都要舉行盛大的火把節活動,向外展示涼山風情,再現彝族風貌。
從2001年已先后舉辦了多次規模大、層次高、內容精、特色濃的“中國螺髻山文化旅游火把節”。六年來僅火把節就接待游客 65萬人次,實現旅游綜合收入 7500 余萬元。而今的火把節,已成為本縣對外開放,加強橫向聯系,促進物資交流,吸引游客的盛會,并形成較為典型的“火”文化。2004年我縣被省人民政府評為四川省先進文化縣,同時被省文化廳、涼山州文化局命名為“中國彝族火把節之鄉、火把節特色文化之鄉”稱號,確立了“彝族火把節之鄉”品牌,2006年5月“火把節”被國務院批準并確定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路遇徒步人,騎手須下馬
馬,是彝山比較富足的男子一般常用的交通工具,但在半路途中遇到徒步行走的路人,作為騎馬者,無論他有多高貴,都必須下馬,不說其他,就是遇到討飯的麻瘋(彝區除了麻瘋之外,窮人都不會討飯),也必須下馬,意為在“人”的這桿平秤上,騎著馬的你跟討著飯的他(她)都是一樣有自尊心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