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旦后,全國80%高鐵電視開播了一個系列影片。
這意味著什么?意味著從林海雪原到江南水鄉,從大漠戈壁到東海之濱,中華大地“四縱四橫”高鐵網的33條主干線,日均3500余車次,20萬塊高鐵電視屏幕都在滾動熱播這個系列影片,覆蓋人群高達17億人次。
這個系列影片出自一個叫“新時代·新影像”中外聯合創作計劃的活動。
“新時代·新影像”中外聯合創作計劃扶持作品亮相全國高鐵
何謂“新時代·新影像”中外聯合創作計劃?一兩句話還真說不清楚,那就用三種色彩試著形容一下吧。它是紅色的,還是藍色的,也是紫色的,這些明亮活潑的色彩組成了五彩繽紛、富有活力的“新時代·新影像”中外聯合創作計劃。
紅色:記錄萬千氣象的新時代中國
1937年10月,一本奇書在英國倫敦出版,幾周內就銷售10萬余冊,三次加印仍然供不應求。書的名字叫做《紅星照耀中國》,作者就是第一個把“紅色中國”介紹給世界的人——美國人埃德加·斯諾。自此,紅色成為國際媒體報道中國頻繁使用的色彩。
創作計劃為什么也是紅色的?原因就在于創作計劃的主旨不是別的,而是通過面向全球征集中國影像選題,資助扶持入選的中外導演用最生動的鏡頭、最豐富的人物、最國際化的語言記錄新時代的“紅色中國”故事。
“中國不缺少好的故事,也不缺少有意義的人物。”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中國電影家協會副主席尹鴻表示,記錄正在變化中的中國,正在進步中的中國是中國影視界的重要職責。創作計劃的一批優秀節目脫穎而出,讓大家從這些影視節目中看到一個發展和變化中的中國。
“一位美國畫家曾經問我所在的中國城市是否有教堂以及居民是否被允許去教堂,她完全不了解中國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北京市社會科學院副研究員趙玉宏感慨:“創作計劃作品于細微處著手見中國社會發展,于中外受眾情感共通處著手見中國人的世界觀和價值觀,生動鮮活地詮釋中國式現代化各方面的成就,向世界展示了一個真實可信、可感可觸的新時代中國形象。
創作中,創作計劃將真實性和客觀性置于首位,倡導自信不自大、昂揚不張揚,用影像實事求是記錄中國式現代化的故事。
“基辛格曾言及中國國際傳播:你們其實做得不錯,但你們表達得太過完美,誰會相信世界上存在沒有缺點的國家?”南開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王曉暉評價,創作計劃堅持客觀理性原則,做到了平實樸實、有理有據、開放自信、謙遜謙和講述中國故事。
王曉暉進一步引申說:“中國故事本是百年未有大變局中最宏大的敘事,但有時一些新聞產品看似鴻篇巨制,實則空洞無味,缺少對中國社會與人的深入了解和理解,盲目鋪陳拔高,致使受眾接納心理環境被無端損耗,某種程度上反而消解了中國故事的趣味和好奇心。”
“新時代?新影像”中外聯合創作計劃社會價值扶持單元作品紀錄片《華南虎:絕地重生》在全國高鐵播出
在復旦大學發展研究院研究員沈逸看來,面對西方輿論頻頻抹黑,創作計劃有助于中國構建更加全面有效的工具箱。
“從2018年開始,參與烏鎮世界互聯網大會的美方人員,多次向我表示,在華盛頓已經沒有說中國真實情況的氛圍了,說了就是‘熊貓擁抱者’,就是‘親中’,就是‘政治不正確’。”沈逸感嘆,要想講好新時代“紅色中國”故事,必須構建“工具箱”,而非簡單地試圖找到“一招鮮”的“傳播密碼”。創作計劃積累的中外合拍技巧、面向基層的傳播教學實踐、在國際主流媒體發行播出等,有助于構建中國國際傳播的豐富工具箱,實現中國在全球輿論場的戰略突圍。
藍色:揚起中外合作交流之帆
藍色是大海的顏色。在人們的眼中蔚藍的大海美麗至極,
漫步海邊,海天一色。
對于中國人而言,大海還有著更深沉的歷史意味。公元1405年,一位名叫鄭和的中國人帶領寶船7下西洋,堪稱是“大航海時代”的先驅。直到“閉關鎖國”,中國的大海倏然變成“空白”,挨打、挨罵接踵而至。
藍色,正是中國人渴望擁抱世界的顏色。創作計劃的顏色為什么也是藍色的?答案在于它的開放性。讓我們看看入選創作計劃的外籍嘉賓吧!有來自英國羅飛導演,有來自日本的橫濱雅之導演,有來自土耳其的“網紅”阿布,等等,他們在和中國本土導演的合拍合作中大放異彩,用一組組立體鏡頭描繪出一個可信、可愛、可敬的新時代中國。
“新時代?新影像”中外聯合創作計劃扶持作品紀錄片《大河之洲》在全國高鐵播出
這樣的中外合拍到底有沒有用?
日本知名導演竹內亮曾創作出《走近大涼山》《好久不見,武漢》等優秀中國主題紀錄片,感動了無數中外觀眾。竹內亮表示,創作計劃為中外導演合作提供了豐富的土壤,也為新時代中國故事的記錄增添了活力和養分,向世界展示真實全面的中國。
“創作計劃是一個傳播中國聲音的大好機會,也為國內外的紀錄片人才提供一個良好的合作交流平臺。”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執行院長王文認為,講好中國故事也需要供給側改革,存量要增加,增量要提速,動員和吸引更多中外人才和資源,對外講述具有“小人物、正能量、大題材”特點的中國故事。
“我們生活在一個國際形勢錯綜復雜的時代,不同的社會制度和發展歷史都不應該阻礙人們的交流。”英國歷史學家邁克爾·伍德認為,中國故事的范圍非常寬廣,中國人就是中國故事的寶庫。讓世界了解真實的中國,需要讓世界了解更多中國人的精彩故事。他呼吁,中外保持對話合作、增進了解非常重要,這有助于減少世界上日益增長的無知和偏見。
“新時代?新影像”中外聯合創作計劃扶持作品紀錄片《光明影院》在全國高鐵播出
“中國的國際傳播能力建設已然迎來關鍵節點,勢必進行顛覆式創新。”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所長胡正榮認為,做好中國故事的國際傳播還應依靠各種形式的中外人文交流。中外聯合創作可以激發中外兩方激蕩之后的思維火花,給觀眾帶來不同的視角、不同的視野。同時,中外雙方的合作可以兼收雙方不同的創作智慧和手段,最終呈現出與新媒體時代相符合的手段更多元的影視作品。
紫色:將國際傳播知識送到最基層去
明代黃成所著《髹飾錄》中將紫色解釋為茶色、雀頭等色,寓意生動有趣。在現代文學中,紫色往往代表了魅力和浪漫,是具有吸引力的象征。
任何一個社會性活動,是否具有影響力,一個重要的衡量標準就在于是不是具有廣泛的、自發的吸引力。創作計劃為什么是紫色的?吸引力何在?
2023年6月,新華社刊發了一篇名為《這次國際傳播的萬人大培訓,有何深意?》的三千字長篇報道。報道第一段開宗明義拋出問題:“關鍵時期,關鍵時刻,由國家引導,民間廣泛參與的此次國際傳播大練兵,究竟有何深意?”
新華社剖析有何深意的活動,正是創作計劃舉辦的在線工作坊培訓。在當月,10位國內外資深專家圍繞當前國際傳播工作實際問題開展在線授課,來自各級黨政機關、重點高校、媒體機構、我駐外使領館等機構逾萬人在線參加培訓。
《光明日報》對參會學員作了更為詳細的分析:“縱向上,報名單位涵蓋中央、省、市、縣、鄉鎮五級機關單位;橫向上,既有文化宣傳單位,也有企業、大專院校、科研單位、醫療衛生等機構,呈現出跨行業、跨領域特性。”
“新時代?新影像”中外聯合創作計劃扶持作品紀錄片《點亮阿里》在全國高鐵播出
萬余人報名,吸引力到底在哪里?
在授課方式。工作坊的每堂課都別出心裁地邀請“一中一外”嘉賓進行合作授課。例如,英國知名導演柯文思以紀錄片《柴米油鹽之上》為例,從國際視角講述什么是中國脫貧攻堅故事、西方受眾愿意接受怎樣的中國脫貧攻堅故事、怎樣對西方受眾講好中國脫貧攻堅故事。上海廣播電視臺制片人韓蕾則以中國創作者的視角對柯文思講授的內容進行再闡釋、再發揮,讓參加培訓的學員以融通中外的視角觀察、了解、學習向海外受眾講述中國故事的方法。
在授課內容。工作坊在授課內容設計上,既注重深入揭示國際傳播普遍規律,也對具體案例進行生動說明;既有紀錄片制播經驗總結,也對短視頻創作規律深入剖析,還設立互動交流環節,受到廣大學員熱烈歡迎。
在順勢而為。國際受眾既想了解中國式現代化的具體成就,也想搞清楚支撐中國式現代化成功的背后之因。國內有講好這些故事的熱情,但缺乏相應經驗和方法。微信公眾號“明叔雜談”負責人明金維認為:“本次工作坊吸引全國各領域萬余名學員參加,為加強國際傳播撒下了寶貴的‘種子’。”
“本次工作坊已超越視覺傳播本身,成為一次整合我國國際傳播多元主體力量的努力,有潛力發展成為一個匯聚國際傳播多元力量的標志性平臺。”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教授張迪評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