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知乎上看到這樣一句話:為什么人越長大話越少?
最開始看到這句話的時候,我突然怔住了,因為春節的時候我和一個關系特別好的朋友聊天的時候問過他這個問題。
當時他給我的回答是:說的越多錯的越多。我知道我說話比較沖,有時候說話不是太委婉,因為這個事情也吃了不少虧,也惹了很多人不開心,說的越多錯的越多,然后爭吵也會越多,所以倒不如不說。
不對外說自己的私事
之前一個朋友給我說過這樣一句話:我父母身上有很多我不喜歡的東西,但是我從來不在外面說我父母一點不好,因為我知道我們是一個共同體,一榮俱榮,一損俱損。別人看不起我的家人,自然也會看不起我。”
很多時候,我們總是一受到委屈,就忍不住找人傾訴,但是我們不知道我們的傾訴有時候也會變成一把匕首,在我們不知道的時候就刺到了我們身上。
信任太昂貴了,不是誰都能給。
如果你還是拿捏不好,那就請記住一句話:
所有你不確定該不該說的話,都別說。
交淺言深,最為忌諱。
不隨意評價別人
《殺死一只知更鳥》一書中有這樣一句話:
“你永遠不能夠真的了解一個人,除非你穿上他的鞋子走來走去,站在他的角度思考問題。”
人這一生,誰不是負重前行?你有你的煩惱,他有他的痛苦。
沒有經歷他人的往事,就不要妄自評價。
有這樣一個真實的故事。
一個高中男生,每天帶著一只女士的耳環去上課。
不久之后,各種難聽的話就在班里傳開了。
有人說他是個變態,有人說她打扮不男不女,罵他非主流,所有人都把他當作異類看待。
班主任知道后,才把事情的真相告訴了同學們。
原來,這個男孩的媽媽不久前離世,留給男孩唯一的東西,就是這只耳環。
男孩很想念自己的媽媽,于是只能每天拿著耳環睹物思人。
每個人都有失意的時候,當他人失意時,你的一句無心之言,也許給他人造成巨大的傷害。
懂得口下留情,是我們一生的修行。
正如古人云:“我們用三年學會說話,卻要用一生來學會閉嘴。”
當我們不了解事情真相,不能做到感同身受時,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學會閉嘴。
不要說服別人
允許別人和我們不同
前不久在抖音上看到一則視頻。
有個姑娘,身材看起來略有些豐滿,特地給自己拍了一組健身中的照片,然后配上一段語音,大意是,誰說人一定要瘦才好看,胖也可以有胖的美感。
視頻下方的評論有很多,自然是有人贊成,有人反對。
但是對于那些反對的聲音,她就顯得不太能接受,每條都回應過去,試圖去跟對方爭論。
很多時候,人和人觀點不同,只是因為立場不同。
無關對錯。
退一萬步講,就算有些事你確定自己是對的,對方是錯的。
難道就非要辯倒對方嗎?
沒必要。
我們每個人都有不同的認知。
認知又被我們復雜的人生經歷所決定。
人往往只能相信自己見過、經歷過的東西。
所以,才會有“不可與夏蟲語冰”的老話嘛。
其實仔細想來,人之所以想要說服別人,無非是出于兩種心理:
一是想要證明自己的想法是對的;
二是希望得到別人的理解和支持。
然而
當我們試圖這樣去做的時候
就會發現
結果往往都是事與愿違
我們卻因始終無法“勝利”而惱羞成怒。
何必呢?
爭一時的面子,卻浪費了大量的時間和情緒。
“世界上最難的,就是把自己的想法,塞進別人的腦袋。”
很喜歡白巖松曾說過的話:
“內心強大的人,要能學會和各種聲音共存,包括噪音和雜音。”
“我可以不同意你說的內容,但我會維護你說話的權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