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次的文章中(),和大家分享了孩子在低齡階段學習數學應遵循的一個過程,重點介紹了初步認識加減法時應該怎么做。羅羅姐收到我的稿子后就跟我說,小七的加減法就是那么教的,看來沒走彎路,但遇到誰比誰多多少,少多少的題型,頁面沒有圖形輔助,他就會有點兒蒙。
我告訴她,孩子最初接觸加減法,肯定是先理解“把兩部分合起來用加法”,“從整體里面去掉一部分用減法”這兩個最基礎的含義,后續他們還會接觸到加減法關于“比較多少”的含義,這也是低齡孩子擴充理解加減法意義時會遇到的一個麻煩。在實際教學中,我遇到過一些孩子,到了一年級下學期,對于比較多少的理解仍然不到位,小七剛四歲,看到純數字的比較會蒙太正常了。但輔助一些游戲,學齡前掌握好這些知識點,肯定沒問題,而且理解中的學習還能更牢靠。
01
餐桌上蘊藏著關于比較多少的小游戲
孩子在學齡前首先接觸比較多少,這個接觸過數學啟蒙的家長都知道。舉個具體的例子,孩子會如何介紹下面這幅圖中○和△的數量關系呢?
○○○
通常孩子會從判斷多少入手,○比△少或△比○多,需要家長繼續追問他們才會關注到數量關系,△比○多2個,○比△少2個,到這孩子已經分析清楚兩個符號之間的多少關系了,但與加減法算式聯系起來仍是他們認知的難點。
萌萌很小的時候,我就讓她幫助我們做餐前準備,擺放餐具是很重要的一項工作,這里面也蘊藏了很多和比較多少相關的知識,分享給大家,可以在家讓孩子也這樣做。
為每人準備碟子和筷子,需要將人數,碟子和筷子的數量一一對應起來,而每人的餐具擺放在一起,則是一個很好的關于一一對應的實際操作。
經常會遇到餐具和人數不符的情況,如擺放到最后發現只剩一個碟子但沒筷子了,此時他就需要再拿一雙筷子,體會添上的過程;還有可能出現擺放的餐具比實際人數多一套的情況,收起餐具的同時就能感受到減去的過程。
包括盛幾碗飯,倒幾杯飲料,椅子是否夠用等,都需要孩子無意間通過一一對應來比較數量的多少,而通過增加或者去掉的操作補齊的過程,就是建立比較多少與加減法關系的過程。
這些是無意的體驗,我們還可以通過一些問題,刻意引導孩子加深理解:
數數今天有幾個人一起吃飯,需要準備幾副碗筷?
碟子好像不太夠,還需要再添上幾個碟子呢,你幫大家準備吧。
每人分一條小魚夠吃嗎,幫大家分一分吧,還多幾條?
這些蘋果,餐后每人分一個,夠嗎,還差幾個?
剛才準備了3個碟子,又拿來2個,現在有幾個碟子,能試著說道加法算式嗎?
。。。。。。
如果孩子是學齡前,咱們在家隔三差五的這樣做引導,不必糾結于一次性認知,而是反復多次的體驗,就能幫助他們很好的建立起關于比較多少的理解;如果孩子已經升入小學,并且對相關知識點不太清晰,經常出錯,那我們不需太多次體驗,在吃飯時重點讓孩子操作體驗兩三次,就能結合校內所學,理解比較多少的過程。
其實餐桌上還蘊藏了很多數學知識,一共吃了幾個餃子,還剩幾個餃子可以熟練加減法;不同的分水果方式感受數的分成;收拾餐具時分類整理,讓孩子體會分類的思想;切蛋糕時平均分,可以初步理解分數的意義等。
上面提到這些餐桌上的體驗活動,是孩子在日常生活中要常常接觸的,我們家長只要多留心引導,提出合適的問題,就能讓孩子在生活中積累足夠的關于比較多少的經驗。
02
借助一一對應的方法幫助理解
之前和大家多次強調過,孩子在數數的過程中,一定要從小養成一一對應的習慣,通過點數,做到“物”與“數”的一一對應。孩子起初比較物體數量多少時,也要做到一一對應,這能幫助他們更直觀的進行理解。
我們可以像前面提到的那樣在日常生活中進行更多的滲透,也可以有意而為之,引導孩子通過擺積木等經歷一一對應比較多少的過程。
比如我們把兩種積木這樣展現給孩子,他們很難去關注到數量的多少,更不可能一眼看出誰比誰多:
但如果一一對應的擺放好,孩子就能很直觀的看出正方體比圓柱多1個,圓柱比正方體少1個。
因為他們在觀察這幅圖時,能很清晰的看出,左邊是兩種物體同樣多的部分,右邊就是多出來的部分,有1個物體。
也可以用畫一畫的方法幫助孩子理解“誰比誰多幾個”、“誰比誰少幾個”的問題,畫圖時同樣要做到一一對應。
為了幫助孩子更好的建立起“比較”的概念,生活中可以多引導他們按照一一對應的方式擺放并觀察物品數量的多少。
03
增加“添上”和“去掉”的體驗
通過一一對應的擺放,孩子可以更好的體會誰多誰少,但是如何與加減法的含義聯系起來呢?這就需要他們更多的進行體驗。
還是以這幅圖為例:
如何讓兩種物體一樣多呢?讓孩子自己動手擺一擺。
有的孩子可能會再添上一個圓柱,就可以引導他們完整的描述這個過程,3個再加上1個就是4個,也就是3+1=4,這樣就借助孩子的操作過程,將加法算式引入到比較之中。
有的孩子可能會去掉一個正方體,這當然也是可以的,4個去掉1個就是3個,也就是4-1=3。
這兩種不同的操作方式會對應不同的加法和減法算式,我們起初不必糾結于哪種方法更合適,重點是讓孩子體驗“添上”和“去掉”的過程。孩子有了足夠的體驗之后,自然能將加上的過程和加法對應起來,減去的過程和減法對應起來,從而準確的說出算式。操作、語言描述是建立認知、幫助理解的重點,列出算式則是水到渠成的結果。
數學看似抽象,實際卻無處不在,滲透在我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讓我們的生活更有序、更精確、更豐富多彩。孩子的數學啟蒙階段,我們家長應該更多的引導孩子發現數學與生活的聯系,增加孩子在生活中對于相關數學知識的直觀體驗,這樣隨著年齡增長,孩子就能帶著豐富的經驗開始相關學習,在理解的基礎上,更快更好的掌握新知,也更利于培養他們舉一反三的能力。
小周老師的專欄,這幾年她是為大家寫的,而因為審稿必須每篇文章認真讀的我,卻成了最大的受益者,這幾年從文章中積累的啟蒙方法,用在帶小七的日常生活中,基本實現了無痛學數學。小七現在四歲三個月,即使很多線上思維課程都歡迎他去學習,但我們沒上過任何課,就是在生活中進行數學概念的滲透,做做練習冊,玩玩桌游。在去年下半年,開始用原版練習冊鞏固英文時,才算開始順便驗證他的數學效果,四歲生日前后,鉛筆刀MATH那系列的Pre-K和K級別,新加坡數學的學前級別他都做完了。
當然了,小七完全不趕進度,因為我生怕他基礎不扎實,倉促拔高會地基不穩,所以數學繪本我會上難度講故事引入更多概念,但練習冊還都是做很簡單的,帶他從各個角度去理解學前的那些知識點,用游戲書的形式讓他動腦又動手,保持學習的熱情和興趣。
因為孩子的性格不同,所以家長的引導方法,以及掌握知識的進度都會有所差異。但小周老師一直倡導的學習方法和路徑,值得每個家長參考,不要因為她提供的內容是免費的,就忽略她專欄的價值哦。
最后借今天的小周專欄通知個正事兒,今年的定制T《》明天就截團了。上架后根據大家的意見,做了兩個調整。
一是返場了去年的淺藍色成人女款。
二、因為很多朋友要買前程似錦送考生,所以前程似錦款增加了170,180選項。但因為除了兒童身材,有曲線的大人,真的不適合童款,為避免大家看到尺碼沖動購物,所以其他花色沒有上大碼,最大160。
匯報完畢,有什么問題留言吧,評論聊~~
Read More
育兒干貨I好物分享I誠意滿滿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