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萬平新
《我如何將女兒送進北大》一書,是重慶知名作家、資深記者劉萬平先生的新作。讀完該書,余味悠長、思緒起伏。我告訴我的女兒,我現在讀這本書為時不晚,讓我深受啟迪。這本書既有培養孩子的方法論,更有勵志故事。
我先認識嫂子,然后才認識的萬平哥。十多年前,我在石柱縣文化廣電局工作,帶著“石柱土家啰兒調”傳承人劉永斌、劉長珍父女,到重慶湖廣會館和觀音橋等地傳唱土家民歌。以歌交流,認識了嫂子。嫂子介紹說,她老公姓名和我相差一個字,也有一位漂亮可愛的女兒,我瞬間記住了劉萬平這個名字。
因為這個緣分,我和萬平哥相識了。在進一步了解中發現,我們不僅姓名相近,而且石柱、忠縣一衣帶水,等同老鄉;萬平哥早年在萬朝鄉忠縣煤礦工作過,這里就是我的老家。這讓我更加希望對這位劉家哥哥深入了解。
讀完《我如何將女兒送進北大》,我才真正走進了萬平哥的人生。書中寫到,萬平哥從小背著弟妹上學、上課,幫助父母分擔家庭重任。上世紀80年代初,因為交不起3.5元學費,而與考上的重點中學失之交臂。輟學后在家務農,窮則思變,他學過理發手藝,掙錢補貼家用。之后,他有幸進入地處石柱縣萬朝鄉的忠縣煤礦當井下掘進采煤工人。因為煤礦工作辛苦,又容易發生事故,所以才有了他后來勤奮自學讀書改變命運、書寫文章改變人生的新天地。
書中說“從為生活而奔波到為生命而掙扎,成為了我最初成長歷程中最原始也是最真實的動力。”“井下錘煉意志,學習拓展視野。在交錯中,我完成了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的函授學習,然后才告別了黑洞,在礦部當上了宣傳干事。這不僅是能力的提升,更是遠大目標的萌發。”
萬平哥是幸運的,他幸運地走進了忠縣煤礦,靠體力吃上國家糧,又靠勤奮努力成為了記者、作家,走出了忠縣煤礦。
后來,萬平哥走出大山、且行且歌,到省會四川成都打拼,隨著重慶市的直轄又回到了山城,開創了一片新天地,采訪和采風足跡遍布全國,行走世界50多個國家和地區,出版書籍50余部,成為豐產作家和優秀新聞工作者。
萬平哥的勵志故事,無疑在他女兒的心中播撒了勤奮好學的種子,萌生考入北大的夢想,并有了不畏艱難、執著前行的動力,最終實現了理想。
苦難人生激發斗志,是代代相傳通向成功的傳家寶。
讀小學的時候,我和同學去過萬朝的茶園煤礦、忠縣煤礦背煤炭搞勤工儉學,大家覺得好玩,帶著頭燈也曾去漆黑的礦井下,推著翻斗車體驗采煤工人的苦與樂,全然沒有考慮安全問題。后來上中學時,老家的一位堂兄、堂姐的丈夫譚大哥先后在萬朝的煤礦礦難中付出生命的代價。我能體會萬平兄書中提及的煤礦往事。
如今,萬平兄依然保持旺盛的精力,從事新聞工作、公益事業和劉氏家族事務,還接連出版《我如何將女兒送進北大》《孝心不能等待》兩本新書。他把女兒送進北大,還帶著父母出門旅游。我想,萬平哥一定是發揮在煤礦黑洞頑強掘進的精神,保持了自強不息的勤勞本色。他確實做到了,也為我樹立了榜樣。
人只要找到自己的人生坐標,一切都不晚。即使沒有上過大學的人,向勵志之榜樣劉萬平學習,依然會獲得成功。還在求學路上的女兒,北大的莘莘學子也做出了示范。只有努力,才有幸運。
感謝《我如何將女兒送進北大》帶給我的精神食糧,它將成為鼓勵我繼續前行的力量。
(作者劉建平,男,土家族,研究生,民盟盟員,重慶市民間文藝家協會理事,重慶市作協會員,石柱縣民間文藝家協會副主席,現任石柱縣民委民族文化研究所所長,縣政協委員。出版專著《龍河的記憶》《走進大學走進教授》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