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我們,發現更多城市之美
康慧芳潮繡創作中心
清宣統二年(1910年)六月五日,兩江總督端方于江寧府舉辦南洋勸業會,這是中國歷史上首次以官方名義主辦的國際性博覽會。22個行省和14個國家及地區的代表云集南京,展品達百萬件,時人稱之為“我中國五千年未有之盛舉”。
在這次歷時半年的博覽會上,來自廣東潮州的刺繡《郭子儀拜壽》榮獲金獎。一時,潮州城里人們奔走相告,鑼鼓喧天,鞭炮齊鳴,參與繡制的24位男繡工被譽為“刺繡狀元”。
自古以來,刺繡本是女子心靈的漣漪,而在早期的潮繡中,男子竟然更精于繡功,這在其他刺繡流派中極為罕見,一度成為潮繡一大特色。
潮繡的精美繡紋
潮繡,是中國四大名繡之一“粵繡”的主要流派。這項源遠流長的“針上藝術”,傳說與黎族織錦同源。潮繡始于唐宋,盛于明清,在歷史的長河中飽汲了鳳山韓水的精華。
乾隆年間,潮州婦女多勤于紡織,女子到了十一二歲,母親便開始為她備嫁衣,刺繡是潮州女子成年時必備的技藝,這是姑娘說親的硬件和夸耀的本錢。
日常生活中,潮繡裝飾品無處不在。清代粵繡工人多來自廣州、潮州,而潮州繡工技巧更高。潮州人的精致細膩、心靈手巧,加上刺繡工藝的代代相傳,使潮繡有著強烈的地方色彩。
潮繡之精美的“福”字
在國家非遺傳承人康惠芳大師的工作室,我們目睹了潮繡的巧奪天工。金線、銀線、絨線、花線,或獨立或結合,繁復的針法讓人嘆為觀止。飽滿的構圖,鮮艷的色彩,清晰的紋理,金熠生輝。
潮繡國家級非遺傳承人康慧芳
潮繡獨特之處,在于墊高繡,以棉絮墊定圖案造型,然后繡上金絲絨線,使之呈現浮雕感,繡針下的景物栩栩如生,呼之欲出,這種繡法在“四大名繡”中獨樹一積。
康惠芳生于書香門第,但“十年動亂”中被迫輟學,為謀生計,16歲那年她學做針線活,繡“枕頭花”換番薯填飽肚子,這在當時是唯一出路。康惠芳對潮繡很快就上手,隨后進入國營潮繡廠,師從潮繡大師林琬英,十幾年間她勤學苦練,成為一個名副其實的繡娘,也成就了一手精湛的潮繡技藝。
潮繡名作《九龍屏風》
于1982年獲得中國工藝美術百花獎金獎
1982年,她參與繡制潮繡大師林智成的作品《九龍屏風》,獲得了中國工藝美術界的最高榮譽——“百花獎”金獎。改革開放初期,潮繡開始走出國門,在境外深受青睞。
康惠芳看到了潮繡的美好前景,決定自己創辦潮繡作坊。然而一個女人白手起家,創業之難可想而知,最困難時連工資都發不起。經過一番摸索,她找準了市場定位,設計的繡品開始被認可,生意也漸上軌道。
上百種針法變換之間
交織出一幅栩栩如生的刺繡
潮繡曾盛極一時,也一度沉寂,但因為有林智成、康惠芳這樣的潮繡藝人堅守付出,潮繡得以代代相傳。現在生活條件好了,潮繡傳承反而又出現斷層,因為刺繡是一項辛苦活,愿意潛心鉆研并以此為職業的人并不多。
針法是潮繡的精髓,由于繡工缺失,市場上一些繡品只能依賴機器,效果粗糙。為避免針法失傳,康惠芳挑起了潮繡傳承的重任,在致力于潮繡創作的同時,竭力培養后繼人才,授藝培徒已有三百多名。
出自康慧芳之手的潮繡《百子圖》
從植根民間的生活用品,到如今成為文化的交流使者,潮繡的功效發生了巨大改變,老一輩藝人的堅守與創新也使潮繡得以薪火相傳。如今,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更多人的重視,相信潮繡這塊藝術瑰寶一定會煥發出新生的光芒。
本文摘自書籍《發現潮州之美》
發現城市之美
“發現城市之美”項目組織專業采編團隊,實地走讀中國各地,系統收集和發掘每個地方已經消失或即將消失的原生態文化,以原創圖文書籍、主題紀錄片、自媒體、文創產品等為載體,打造中國最大的原生態文化素材庫。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