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上有個段子說,現在的博物館比菜市場還擠。其實,二者并不矛盾,誰說博物館不能開進菜市場?在天津,就有全國首家菜市場博物館。作為“菜市場”搜索熱度前五城市,天津的菜市場里,煙火氣還多出一分文化味,彰顯著以文潤城的魅力。
歷史也有細節、表情和溫度,書寫在日用尋常中。菜市場的歷史就是一部生活史,見證著社會變遷與時代發展,也是城市文化活的載體。“天津最早形成菜市的地方在……”走進中山路菜市場,入口處的頂棚寫著菜場科普,在二層的“菜市場博物館”里,更能見到舊時店鋪的招牌、陳設、布局,以及人們購物時的場景。明清市集、近代糧店、供銷社、農貿市場……不同時期市場經營的業態、售賣的物資一目了然。二層的博物館與一層的售賣區形成一種無聲的對話,凸顯出歷史的張力。穿行在不同的時光維度里,一切都變得更加鮮活。
菜市場,也是厚重的文化典藏。四方食事,算是文化的末梢,但絕非末流。柴米油鹽醬醋茶,說起來是生活瑣事,可說大了關乎家國文化,凝結著文明精華。菜市場博物館里,陳列著米斗、米升、菜籃、獨輪車等古代生活器物,以及商周到明清各個時期不同行業鼻祖,這些器物、人物的故事及其背后蘊含的生活智慧很值得了解,也讓人感悟尋常之中大有天地。
一座城市的風土人情,在菜市場里“大量批發”。菜市場堪稱一座城市的“精神檔案”,玩轉了菜市場,也就讀懂一座城。東北的豪邁、廣東的養生、上海的精致、川渝的熱辣,全都寫在售賣的物資以及買賣雙方的交談中。站在天津的菜市場里稍加留意就會發現,三分鐘一個包袱、五分鐘一個段子,所謂的治愈、“反emo”是實打實的。在菜市場博物館里閱讀近代名人故事更能發覺,原來在天津大碼頭不僅能看見大歷史的風采,還能看到人均“生活家”的市井氣息。菜市場,堪稱家門口的“文化客廳”。
“每個城市的外觀看起來可能都相似,卻沒有一模一樣的菜市場?!?strong>如今,天津中心城區實現了步行15分鐘內就有菜市場,一些網紅菜市場也晉升為旅游攻略中的“小眾景點”。也許,菜市場也應被視作新型公共文化空間的一種,在雅俗共賞中,讓文化的力量浸潤心靈、點亮城市??v使市井平凡如菜市場,亦可以文化人、以文惠民、以文潤城、以文興業。
(觀察員閆延)
?。ㄒ曨l來源:都市報道60分)
?。▓D片來源:海河之北、天津市菜市場協會、津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