屋頂書單No.003
《全球城市史》
[美] 喬爾·科特金著王旭 譯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4年1月,¥49.00
*本書根據Modern Library出版社2005年版本譯出
導讀人︱盧丹婷「德科未來城市」編輯
城市的競爭與洗牌過程,總會誘發我們這樣的思考:什么樣的城市才算成功?那些聞名遐邇的大都市又是如何建立起來的?
在美國城市學家喬爾·科特金(Joel Kotkin)的口中,盡管世界各地受到不同的種族、氣候、地理位置等影響,但是這個世界的城市們有著共同的特征:神圣、安全、繁忙。這個公式至今適用,我們可以借此來觀察自己所在的城市能級高低。
喬爾·科特金是全球公認的未來學和城市問題研究權威,曾任教于紐約大學紐曼研究所和南加州建筑學院。他在《全球城市史》一書中,以不到20萬英文字,從經濟史、社會史、人口學、地理學等角度綜述了世界城市上下5000年歷史。全書沒有一般學術論著的艱深晦澀,而是像帶我們進行了一次穿越城市時空隧道的旅行。
本書雖然于2014年引進中國,但實際上寫于2005年。其中關于中國的案例,也止步于此。作者在書中為上海黃浦江邊拔地而起的浦東新區而感慨,如果現在他再寫一遍,肯定會更震驚于近20年間中國城市化的迅猛進程。即便如此,作者還是敏銳地察覺了中國「政府」和「經濟」的關系,以及這種關系對城市進程的影響。
●一句話了解一本書
神圣、安全、繁忙,在這些因素共同存在的地方,城市文化就會興盛;反之,會被歷史所拋棄。
●什么是神圣、安全、繁忙?
從巴比倫到威尼斯,從羅馬帝國到伊斯蘭城市,從工業城市的崛起到互聯網已然十分便捷的今天,成功的城市化區域都體現著古老的原則:神圣、安全、繁忙。即,構建神圣的空間,提供基本的安全保障,擁有一個商業市場。
·神圣——對城市的歸屬感
各地早期城市的興起,大多以宗教為起源。美索不達米亞最大的城市巴比倫,神職人員是城市秩序的主要組織者;擁有連續而持久的城市文明的中國,擁有「奉天行道」原則和祖先崇拜模式;「不是一天建成」的羅馬,力量的源泉是他們特有的民族神話和神圣的使命感。他們都有一種認同宗教神圣的「心理一致性」。
今天的城市仍然有著這樣的功能,體現在城市中,可能只是一個顯眼的地標,旨在激發居民對自己所居住的城市產生獨特情感。作者認為,如今最引人注目的成功的城市建設,是中國在本土信仰體系和西方科學理性主義結合之下進行的。神圣,放在幾千年前,是神權;放在幾百年前,是宗教信仰;放在現在,其實就是人們對城市的歸屬感。
·安全——安定的環境
安全,指的大多是安定的經濟環境、社會環境和政治結構。羅馬帝國之所以成為人類史上第一個超百萬人口的大城市,是因為宗教信仰和有組織的軍事力量。進入現代后,安全顯得更加重要。20世紀90年代,以紐約為首的美國城市之所以能夠復興,就是因為城市警察采用了新的執勤方法,將維護公共安全作為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成功完成了經濟和人口的恢復。
·繁忙——商業的興盛
僅有神圣和安全,不足以產生偉大的城市,有活力的經濟,才能維系大規模人口長時期的生存。公元前9-8世紀的腓尼基地區是商業富強之地,但是腓尼基人只顧做生意,無心建成統一帝國,最終衰落。后來以「商人」出名的威尼斯,不甘心于做貿易的「中間人」,而是建立起屬于自己的經濟力量。在「工業區」概念沒有普及時,威尼斯按照功能劃分社區,有專門的居住社區和造船、軍需品和玻璃制造社區。在14世紀,威尼斯從事工業的人口數量超過了1.6萬,它不僅是西方世界的貿易商和銀行家,還是西方的生產車間。
·中國的特殊之處
中國最早的城市也履行著神圣、安全、繁忙的基本功能——有環繞的城墻拱衛其安全、有商業市場維系其繁盛的宗教中心。但中國的早期城市發展較為特殊,它在很大程度上保持著經濟上的自給自足和文化上的獨立自主,邊境地區的動蕩與不安并不影響主要城市的發展;發達的農業,使得它又長期擁有穩定局面。在中國,權力和神圣可以互相切換。首都的位置,常常決定了中國城市的命運,因為政府機構本身就足以刺激市場經濟的萌芽。
●既要、又要、還要
在城市的發展過程中,神圣、安全、繁忙三個元素似乎總是纏繞在一起。這也是喬爾·科特金所說的:在神圣、安全和繁忙共同存在的地方,城市文化就興盛;反之,在這些因素式微的地方,城市就會淡出,最后被歷史所拋棄。城市在發展中遇到許多問題,實際上也可以用這句話來回答。
18-19世紀,以英國倫敦、美國為主的工業城市經濟和城市人口迅速崛起,但是也帶來了交通、環境、犯罪等一系列問題。這其實就是在繁忙的同時,神圣與安全缺失的問題。
喬爾·科特金將其評價為:新型的工業社會可能創造史無前例的財富,但是這是以犧牲基本的人類價值為代價的。
在此之后,尋求「更好的城市」,成為了首要的目的。巴黎選擇重新開發首都的中心區,倫敦選擇順其自然發展,任由居民城市向城市邊緣遷徙,倫敦周圍成為郊區連著郊區的「一根繩子上的50頭洋蔥」。最終,倫敦的模式在洛杉磯得到完全發展。1907年,工業城市洛杉磯開始刻意做「將獨棟住戶和工業向城市外圍擴散」的城市規劃,而不是任由城市漫無目的地隨意發展。盡管因為缺乏公共面積,生活氛圍消失,然而洛杉磯向世界展示了一個新的城市發展模式——分散、多中心和大規模郊區化。
亞洲在20世紀后半期經歷了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城市人口遷徙,中國在經歷了短暫的壓制后,迎來了爆發。上海啟動了世界上最具雄心的基礎設施建設工程項目,包括新的地鐵系統和飛機廠的改造。1990年,跨越上海黃浦江最大的浦東新區于1990年動工。十年之內,一座嶄新的城市拔地而起,并配備了綠化帶、豪華酒店、140多層高的辦公大樓、平整的公路、現代化的輪渡終點站、地鐵和地下人行隧道。
在作者看來,亞洲「更好的城市」,也在向「分散、多中心和大規模郊區化」發展。
●未來城市發展的諫言
·繁忙
有趣的是,20年前,喬爾科特金就看到了中國城市在同等其他國家城市發展的進程中占據先機:中國城市因為有抱負的年輕家庭會從農村移向城市,而不斷得到擴充。
對于那些人口下降、活力不足的國家城市,新的住房需求依然巨大。一部分來自年輕人(剛需),一部分來自年齡較大的富裕人口的增多(改善)。還包括那些不經常居住在城市,但是喜歡這座城市的文化,或是在這里做生意的人。
然而,他并不看好憑空用文化「造城」。噱頭可以把人吸引到城市,但最終讓人留下來的,還是產業、學校等基礎設施、和更先進的社區,以及讓居民的經濟、家庭利益和城市的命運密不可分。
·安全
對于現代社會來說,安全問題不只是邊界的安全。犯罪、環境污染和疾病這樣的安全問題,會影響城市的發展。
·神圣
在有關當代城市環境的討論中,神圣的作用經常被忽視。城市不是要一味強調時尚、城市風格或者彰顯個性,而是要注重家庭和社區穩定。最終,一個偉大的城市,依靠的是城市居民對他們的城市所產生的那份特殊的深深眷戀,一份讓這個地方有別于其他地方的獨特感情。認同感和社區意識等問題,很大程度上仍然決定著哪些地方將取得最后的成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