屋頂書單No.006
《美國大城市的死與生》
[加] 簡·雅各布斯 著 金衡山 譯
譯林出版社,2020年7月,¥88.00
導讀人︱何玲德科地產頻道主編
一個雜志編輯,一舉掀翻了全世界的建筑大師。你能想象嗎?那么多那么驕傲的專業建筑師、規劃師,甘心成為一個非專業人士的「學徒」,從此,整個世界的城市規劃被重新設計了。
她簡·雅各布斯,她寫的這本書就是《美國大城市的死與生》。不僅建筑師懂得欣賞她,連普通市民都熱愛她,甚至連主流媒體都在屏幕上塑造她的形象——
▲簡·雅各布斯在華盛頓廣場(左圖);美劇《了不起的麥瑟爾夫人》中的簡·雅各布斯正在廣場上演講(右圖)
《美國大城市的死與生》這本書誕生六十五年至今,仍然是一把利劍,直指我們中國城市發展中的弊病,甚至連我們現在正在努力解決的「圍墻難題」,也曾是簡·雅各布斯當年所曾痛斥的。
每一個關心城市發展、熱愛城市生活的人,都可以提起這把劍——因為簡·雅各布斯始終相信,「只有當所有人都是城市的創造者時,城市才有可能為所有人都提供一些東西。」
●一句話了解一本書
城市沒有所謂的「該是什么樣子」,傳統城市規劃是「假裝秩序井然」,更重要的是知道城市在真實生活中是「怎樣運轉」的,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知道,在城市改造中,什么能夠促進社會和經濟的活力,而什么會扼殺城市的這種特性。
●哪些要素是我們城市繁榮所必需的?
①安全——由警察維護秩序是一種最低底線的「安全感」,讓人意識不到自己參與了監督和監視,是更高級的「安全感」。
大城市跟小城鎮的基本不同是,城市里有許許多多的陌生人。一個成功的城區的基本原則是,人們在街上身處陌生人之間時必須能感到人身安全,潛意識里不會感覺受到陌生人的威脅。城市公共區域的安寧不是主要由警察來維持的,它主要是由一個互相關聯的、非正式的網絡來維持的,這個網絡由人們的經驗組合在一起,自發產生的。
通過監視和互相監督來確保安全聽上去挺殘酷,但在實際生活中并不殘酷。一條街道,當人們能自愿地使用并喜歡它,而且在正常情況下很少意識到他們在起著監督作用,那么這里就是街道的安全工作做得最好、最不費心思。
中產住宅和豪宅為了劃定自己的地界和街道,用巡邏保安、高高的圍欄、帶鐵閂的大門、帶刺鐵絲的金屬網……這樣就能把下九流的城市地區擋在外面了嗎?根本不是。
如果一個街道在應付陌生人方面做好了充分準備,當它在公共空間和私人空間之間劃定了清楚、有效的界限,而且具備了提供活動和監視人的基本條件時,那么陌生人越多,街區的氣氛就會越活躍。陌生人可以成為一種重要的資源,特別是到了晚上,他們帶來活躍的氣氛。
②交往——社會生活的核心之處在于,互不認識的人并不是以私下的方式聚集在一起,大多數情況下他們也不愿意私下認識。
人們決意要護衛基本的隱私,而同時又希望能與周圍的人有不同程度的接觸和互相幫助,一個好的城市街區能夠在這兩者之間獲得令人驚奇的平衡。這種互相幫助是無法被機構化的形式取代的。
需要有城市生活的場景,去促成很多微不足道的「小事」的發生,這些微小的公共接觸,構成了城市街道上的信任。其總和是人們對公共身份的一種感覺,是在個人或街區需要時能做出貢獻的一種資源。
③適合孩子成長——需要一個非專門的戶外活動場地,產生各種玩耍、學習、運動的機會,并且形成對世界的理解。
為什么孩子們總會覺得,在熱鬧的城市人行道上玩,比在封閉的院子和公園里玩有趣得多?孩子們的大部分戶外活動,都是在一些零碎的時間里發生的,因此必須要見縫插針地進行。孩子們很多的戶外活動是一點一點累積起來的。問題的關鍵不在于他們玩的內容是什么,也不在于找一個正式的地方,正兒八經地玩。
城市的規劃者們似乎并不理解:僅有空間和設備是不能讓孩子長大的。這些東西可以成為有用的輔助品,但唯有成人才是撫育孩子長大和引導他們進入文明社會的主力軍。人們常常浪費這種正常的、隨處可得的人力資源。
在實際生活中,只有從城市街道上那些普通成人身上,孩子們才能學到城市生活最基本的東西:人們相互間即使沒有任何關系,也必須有哪怕是一點點對彼此的公共責任感。這種經驗,沒有人可以通過別人的告知來習得,而是自然發生的。
●怎么才能讓城市空間充分發揮作用?
①「1+1+2」:一種首要用途(比如住宅、辦公樓),與另一個能夠在不同時間里把人群吸引到街上來的首要用途(比如公共圖書館、市政廳),二者結合在一起,才具備刺激經濟的作用;第二類多樣性是為了回應第一種用途而發展起來的商業和服務(比如購物中心),主要是服務于被首要用途吸引來的人群。
不同時間里的人群,必須使用相同的街道,不然這樣的功能混合就不具備有效性。并且,不同時間段出現的人群,互相之間必須具備相當的關系(「大都會歌劇院+低收入公共住區」的組合就沒有意義)。
已有的活躍老街區應該珍惜,而不是輕視甚至破壞,更不能把已經融合成一體的各個因素一一分離出來,單獨抽離放到一個新區里,這樣的破壞力是巨大的。
②特別注意:對一種盈利很好的用途的過度模仿和重復,會消解其本身的吸引力。反過來說,多樣性就是遏制對一些利益最好的用途進行復制的行為。
③大多數的街道必須要短,也就是說,在街道上能夠很容易拐彎;同時需要在商店門口留有臨街的空地,給它們留出發展余地。這樣一來,步行的人就有各個路線可以選擇,整個街區也會名副其實地向他敞開。
④對街道的控制,不是對用途和類型的控制,而是對占用街面大小(規模)的控制。
⑤一個城區應該混搭各種年代和狀況不盡相同的建筑,并且包含適當數量的老建筑。如果一個地區只有新建筑,那么在這個地方能夠生存下去的肯定只是那些能夠負擔昂貴成本的企業和人群;而成百上千的普通群體,對街道和街區的安全和公共生活是一種必需。城市需要各種舊建筑來孵化新的首要用途,而不是大片大片地清除舊建筑。
⑥高密度住宅的名聲很不好,是因為把「密度」和「過于擁擠」兩種情況混淆了。事實上,受歡迎的高密度城市擁有種類繁多的建筑(家庭住房、套房、出租公寓、小套房、年代不一的電梯公寓……)。但是「高覆蓋率+長街段」會讓人感覺壓抑。
⑦擁有一個區域地標:公園、廣場、公共建筑等是一個街區的活躍中心,這些活躍中心需要同時擁有一個象征這個城區的地標性建筑(社區中心/鄰里中心)。
●哪些策略對于激活城市是有效的?
①一個城區內的商企應該分布頻繁,可以使街上缺少公共場所的地方也擁有很多行人。此外,還應該有眾多不同種類的小商企,讓人們有理由橫穿一些小道。
②在城區的交界真空地帶,安置公園和廣場,讓它們成為街道的連接點;應該鼓勵開發它們在晚上的用途。
③步行街的主要好處并不在于那兒車輛少或者完全沒有車輛,而是在于沒有像普通街道那樣被川流不息的車輛所左右,也就是說在于人們可以很方便地穿越街道。
④一個地方的多樣性越是豐富多彩而又有條不紊,人們就越會愿意步行,甚至專門開車過來步行。
⑤城市不能成為一件藝術品:有些城市設計雖付出了很大努力,但仍讓人失望,其中一個原因就是藝術與生活的混淆。這種混淆的結果,既不是生活也不是藝術,而是一種標本而已。應該把城市自發形成的實用功能看成是一種秩序,而不是紊亂,它們會顯現出不同的形態。
⑥在城市里,街道能夠提供主要的視覺景致。很多城市街道需要的是視覺遮斷,即中斷那些無止境延伸的景致,同時,給予人們對此處的范圍和整體感的含蓄提示。公園、街心廣場、樹群、小公園的建筑結構……都可以作為視覺遮斷。這種視覺遮斷應該表現為「拐角」,而不是「盡頭」。
⑧室外買賣點(商戶外擺和流動攤販)不僅是很好的吸引人的景致,而且也是一種「延長」街道丁字路口或者是拐彎處的很好的方式。如果說一條街道有吸引人的地方,那么其實質就在于這種效果怎樣從幾個點擴展到整個街道。
⑦中等收入住宅區的租戶會傾向于隔離于其他人群,將自己劃入一個「孤島」式的范圍內,不愿意取消住宅邊界,不配合「讓這個地方重新納入整個城市的框架」為目的的再規劃。一個根本的方法就是上文提到的「增加城區多樣性」。
●如何認識「城市」?
城市就像生命科學一樣,也是一種有序復雜性問題。城市從某些方面來說,運轉良好;而從另外一些方面來說,則非常糟糕(這種情況很多),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我們不從有序復雜的角度來看待這些問題,很可能根本就無法分析出這些地方的優缺點,更別說提出改變方案。比如,如果把城市住宅只是理解為「提供住宅」,那么這種思維在全面理解住宅方面就不會有什么好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