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往許多資料顯示,抗日淞滬會戰前,1936年——1937年間,國民政府沒有在今傷上海市金山區沿海構筑國防工事。
但是,國民政府的檔案顯示,不但構筑工事,而且要迅速構筑,調動一個師的部隊來金山沿海。那時,張發奎任蘇邊區主任,負責這一地區這里的全部國防工事建設。我們能不能在金山沿海找到一些工事?能不能解釋為何那么多資料說,沒有在金山沿海構筑工事?一個問題解決了,幾十個問題,甚至上百個問題又來了。
當年的工事情況
第一種,“凸多邊形掩體”,六條壁,僅有一個射擊孔,向外伸出,射擊孔上方有向外伸出的遮蔽物;掩體內有一道隔墻加強防御。有兩道墻壁上各有兩個采光孔(通風孔?)
第二種,“長方形掩體”,很長,最長處11.4米,有2道門,除最長的一道壁外,其他墻壁上布滿射擊孔。
第三種,我取的名字是“六邊形掩體”,有六個壁,邊長分別為5.65、4.27、2.03、2.78、2.03、4.27,三面較短的壁上有射擊孔(寬0.9-1.4,高0.4),射擊孔內小外大,可能是機槍的射擊孔???射擊孔上方有向外伸出的遮蔽物?,另外兩條壁上分別有一個瞭望孔(0.6×0.3),最后一條壁上開門,寬0.76,高0.85米。
第四種,“圓形掩體”,形制比較簡單,平面呈圓形,僅有一個小門,壁上分布有3-4個射擊孔。掩體內只能站一個人,應該是單兵防御掩體。掩體頂部有高約0.32米的采光孔,完整的僅發現一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