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寒,又稱胃陽虛,脾胃虛寒,是指胃部受到外界寒氣侵襲或自身陽氣不足,導致胃的功能活動低下,出現(xiàn)的一系列寒性癥狀。胃寒不僅僅是一種簡單的胃部不適,它可能引發(fā)多種癥狀,影響日常生活質(zhì)量。
常見的6種典型表現(xiàn),看看你有嗎?
一、經(jīng)常胃痛
胃寒患者常常感到胃部疼痛,這種疼痛通常表現(xiàn)為隱隱作痛或冷痛,尤其在空腹或天氣寒冷時更為明顯。
二、消化不良
胃寒可能導致胃的消化功能減弱,出現(xiàn)食欲不振、餐后飽脹、噯氣等癥狀。
三、口淡無味
胃寒的人常常覺得口中無味,即使面對美食也提不起興趣。
四、大便不成形
胃寒可能導致腸道蠕動減慢,大便變得稀薄不成形,甚至夾雜未消化的食物殘渣。
五、四肢不溫
胃寒患者通常感覺四肢冰冷,尤其是手腳末梢,即使在溫暖的室內(nèi)也難以緩解。
六、腸胃敏感
一桌吃飯,別人沒問題,你可能就愛拉肚子;即便大夏天,也不敢吃冰的涼的東西,不然就容易腹痛腹瀉……
那胃寒如何調(diào)理呢?分享一個特別管用的小方法:臍療
家里有孩子的朋友都知道,孩子拉肚子、腹痛的時候,可以貼肚臍,這其實是中醫(yī)常用的一種調(diào)理脾胃的方法:臍療。
不止孩子可以用,大人其實也可以。
臍療,顧名思義,就是將藥放在肚臍里貼上,通過肚臍吸收,從而作用于全身。
而這個方法,尤其對腸胃病有用,因為肚臍正是全身唯一看得見摸得著的穴位——神闕穴。這個穴位本來就是專門健運脾胃、溫陽固脫的,即便不用藥,直接艾灸一下也有用,只是相對比較麻煩。
中醫(yī)里有一個更簡便的方法,是已故國學大師南懷瑾先生在《我說參同契》里分享的,原文里說:
大約三四十年前,日本發(fā)明了 溫灸器,放在肚臍上暖暖的,可以調(diào)理腸胃病。其實用不著那個,我教你們一個更簡單的,年齡大點的都可以用,比較安全—— 取花椒六七顆、干桂圓肉一顆,再加點艾絨,一起搗碎,睡前挑一點放在肚臍里,用膠帶貼上去睡覺就行了,第二天起床時揭掉即可。
選自《我說參同契》第54講
大家不要小看我們的肚臍,肚臍是會吸收的,而且身體需要的它就吸,不需要的就不吸,我們在娘胎里就是靠肚臍連接母親吸收營養(yǎng)。
而那三種材料呢,看起來也平平無奇,很多人家里都有,但大家不知道的是,它們其實也是中藥,而且都是熱性的。
花椒溫中、祛寒、止痛,“中”是什么意思啊?就是中焦脾胃,所以它本來就是調(diào)胃寒胃痛的材料;
桂圓呢,大家都知道它是補心血的,其實它還健脾胃,而且吃多了還上火,也是熱性;
艾絨是什么呢?很多人不知道,其實就是艾葉制作的,艾灸條里就是艾絨。艾葉是純陽之性,專門溫經(jīng)驅(qū)寒,大補陽氣,這個幾乎是中國人都知道。
這三種溫中祛寒、健脾益胃、溫補陽氣的熱性材料,合在一起,就成了一個專門調(diào)胃寒的高手,三劍合璧,通過肚臍吸收后,效果立竿見影。
一般來說,只要確實是胃寒,包含寒濕、體寒這些情形,一般貼上一周就會有明顯改變,鞏固幾周就能把體質(zhì)調(diào)理過來。
它不只是治胃寒,日常用來養(yǎng)生、補陽,都非常好,所以又被稱為“長壽方”。
有需要的朋友可以自己找材料做了試試,一次多做點,多用一段時間。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