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其實是一篇遲到了幾個月的聽感分享……
記性好的朋友可能還有印象,去年12月蛋蛋在逛完廣州展以后分享了一篇索尼展臺的體驗感受,其中就提到了我個人非常喜歡的一款監聽耳機MDR-MV1(下稱“MV1”)。當時我在展會現場就被其音色和佩戴體驗吸引,兩千多的定價也是相當親民,著實沒有不剁手的道理~
監聽耳機這個品類,與被用來聽歌的專業錄音筆一樣,十幾年前在燒友里還是很受歡迎的。當年可供選擇的HiFi耳機并不多,而不少監聽耳機因為素質出色、價格親民,被不少燒友奉為“聽歌神器”。可隨著耳機產品的發展日新月異,燒友們的選擇越來越多,“監聽耳機”這個字眼被提及的頻率也遠不如當年了。
可能在很多人的印象中,“監聽風格”往往意味著“干冷薄刺”,意味著均衡且無趣的聽感。然而,如果你玩過的監聽耳機足夠多,便會明白,“監聽”二字并不意味著打上這個名號的產品就都是一個聲音走向。比如當年的“入燒神器”K240的人聲就非常潤澤順滑;拜雅家DT 700 PRO X和DT 900 PRO X的側重點各不相同,前者的人聲音色綿密細膩,后者的器樂表現更加真實自然,卻都是公認的優質監聽大耳。哪怕是在各種錄音室、電視臺持續刷存在感的經典監聽大耳M50X,其實聲音也并不干巴,而是在均衡的基礎上稍加潤色,不管是用來聽音樂還是工作都相當合適。
如果我們把目光放得更遠些,就會發現,很多發燒友所認定的“經典HiFi耳機”,比如K701、HD 600甚至HD 800等等,也一樣會被各種專業人士用于監聽用途。其實,“監聽”和“民用”,“監聽耳機”和“HiFi耳機”之間,本就沒有絕對的分界線。“監聽”這個定義,代表的只是品牌對于這款產品的規劃是面向專業領域,卻不代表著這款耳機“只能”被用在這個領域。一款優秀的耳機,只要它能夠符合對應用戶的需求,那么它可以被用在任何專業場合,或者被任何發燒友用來欣賞音樂。作為燒友,我們無需被所謂的頭銜牽絆,只要能找到最適合自己的好聲音即可。
在監聽耳機這個類目下,索尼家的產品向來都占據著相當重要的地位,在燒友和專業音樂從業者里都有著很高的人氣。MDR-7506和CD900-ST這兩個型號都是經久不衰的經典款,前者更通透細膩,后者則相對潤澤飽滿,都在追求還原的基礎上稍微做出了一點個性。而MV1作為索尼的第一款開放式監聽頭戴,無論是使用體驗還是聲音風格,都和兩位前輩截然不同,可以說是將索尼的監聽產品線又進行了進一步的擴展。
和眾多兩千價位的HiFi耳機相比,MV1的包裝簡單到乏善可陳,外形更是低調得近乎“簡陋”:黑色的塑料耳罩上布滿了密密麻麻的小孔,頭梁和各個配件的質感也顯得有些粗糙。不過耳機本身的佩戴體驗是非常出色的,頭梁和耳罩都輕便且柔軟,十分親膚,整機重量不過二百多克,久戴不累,屬于“不中看但中用”的類型。
說實話,在做工、造型這塊,MV1在同價位幾乎是墊底的那類,這大概也是它面世許久卻未能被大部分燒友所關注到的原因。畢竟,如今的市場環境充斥著眾多“花里胡哨”的選擇,有的大耳以二次元聯名為賣點,有的大耳著眼于精湛的工藝或者出挑的設計,像MV1這種“丑小鴨”實在很難被眼花繚亂的消費者所注意到。但我之前也說過,這款耳機在第一次試聽的時候就勾起了我極大的興趣,可以說完全是以實力服人的。
和前輩們相比,它一耳朵最大的優勢就在于開放式設計帶來的開闊聲場,在聲音的自然度和定位準確度方面已經占據了天然優勢。不過開放式設計帶來的問題也很明顯:隔音差,使用場景受限,在工作狀態下其漏音程度約等于一個小音箱了,基本只能在家中或者錄音室之類的特定場合使用。不過,對于想要安心用這款耳機欣賞音樂的燒友,或者是對于聲場定位有監聽需求的專業用戶來說,漏音這個小缺點相比開放式帶來的聲學優勢而言幾乎可以忽略了。和同價位的封閉式大耳相比,MV1的聽感會更加通透舒展,聲場沒有明顯的邊界,樂器和人聲的定位十分精準,動態表現也可圈可點,用來聽一些LIVE演唱會、室內樂或者是舞臺劇都非常合適。當然,和那些傳統意義上的“開放式古典大耳”,比如HD 600、DT990相比,它的聲場規模還是會略遜一籌。
除了出眾的聲場表現之外,MV1的音色也是我個人非常喜歡的風格。它的素質底子優秀,信息量相當充沛,有著良好的聲音密度;三頻之中,中頻輕微前凸,整體呈一個微微的橄欖形。其人聲厚度適中,沒有明顯的染色,對于不同類型的人聲都還原得相當準確,同時聽感又打磨得十分順滑,飽滿豐潤,在中正的基礎上也傳達出了豐富的感情。它的低頻量感適中,凝聚力較好,彈性十足,氛圍很出色,非常適合流行樂的演繹;高頻泛音的偏少,亮度適中不刺耳,對于細節的還原還是差了一口氣,在三頻之中表現相對收斂。
大多數兩千檔的開放式大耳,對于前端的要求都不低,而MV1讓我比較驚喜的一點是它的驅動下限非常高。像海貝音樂R6Pro II這類中端播放器,就已經能將它驅動出一個規整的聲音框架。R6Pro II本身的聲音風格是潤澤且富有韻味的,和MV1的搭配相當順滑、悅耳,有著相當濃郁的流行味兒。如果把前端升級成SE300這種音色更精致、可玩性更高的類型,MV1還會呈現出較為豐富的變化。SE300擁有NOS/OS模式,A類/AB類模式4種不同的搭配,本身的信息量和樂感的呈現也都相當不錯,搭配聲底中正少染的MV1出來的效果是相當有趣的。這套搭配能夠精準地反饋出SE300在不同模式下的音色變化,聽感豐富、細膩,聲音線條也非常干凈明朗。
在搭配臺機的情況下,MV1的上限會有進步的提升,哪怕只是飛傲K7、拓品D50 III+A50 III套裝這類價位比較親民的小臺機,都能將它推出遠超便攜端的飽滿度。我這段時間嘗試過效果最好的搭配是它和兩萬檔的ONIX Miracle的組合,盡管這種搭配有些過于奢侈,但作為“榨干”MV1的一種玩法著實也很有意思。在硬素質拉滿,驅動力全開的前提下,MV1的細膩度、安定感和動態表現又有進一步提升,空間感的呈現也會準確得多,潛力甚至不輸很多價位比它高一檔的大耳。
MV1采用的是可換線設計,如果想要進一步榨干其潛力,蛋蛋個人建議可以嘗試升級線材。由于它標配的是單端線,用便攜設備驅動多少有點吃虧,所以蛋蛋這次體驗的時候特地找了一條4.4的銅鍍銀金寶線來搭配。這條線的風格比原線更加明亮通透,中低頻的凝聚力也更好,但人聲的潤澤度會比原線稍遜一籌,在前端控制力不到位的情況下,齒音會比較明顯。除了風格的微調之外,更換這條線最大的用處還是可以用平衡口來驅動MV1,在便攜端的提升尤為明顯,聲音的安定感、聲場的規整度和信息密度都比單端口下的原線要出色。結合199的售價來看,這條線算得上性價比拔群了,如果購入MV1是以聽音樂為主,可以直接連同這條線一塊入手。
盡管MV1這款耳機在外觀和包裝方面可以說是debuff疊滿,但它依然憑借中正的音色和出色的樂感征服了我。它的聲音放在兩千價位稱得上均衡百搭,在“準確”和“動聽”之間找到了完美的平衡。和M50X、MDR-7506這些老牌監聽頭戴相比,它的音色更加通透自然,上限也更高,同時又具備了較低的搭配門檻,非常好伺候,無論可玩性還是實用性都幾乎都無可挑剔。而這樣一款聲音表現拔群,使用體驗又極其舒適的耳機,再加上索尼的品牌加持,卻沒能獲得足夠的關注度,著實是有些可惜的。它的優秀絕不止體現在專業領域,對于愛好音樂的發燒友而言,這也是一款值得被好好體驗和珍惜的“遺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