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西部君
幾乎同一時間,北方兩座萬億大城公布了2023年常住人口數據:
2023年末,西安,常住人口達1307.82萬人,比上年末增加8.23萬人。
同期,鄭州,常住人口為1300.8萬人,也即相對于2022年末的1282.8萬人,增加了18萬人。
由此宣告,由西安蟬聯多年的“北方人口增量第一城”寶座易主,鄭州正式上位。
制圖來源:西安城記
作為全國戶籍人口第一省,常住人口第三省河南的省會,鄭州這一天的到來,似乎比大家想象中的晚了點。
這一刻,鄭州可謂等待已久。這會不會成為這座城市新的轉折點?北方城市即將迎來新的洗牌?
01
在過去的十多年里,西安都是當之無愧的北方人口增量第一城。
根據“七普”數據,在2010年到2020年的這十年時間里,西安常住人口增量達448萬,僅次于深圳、廣州、成都,位居全國第四,中西部第二,北方第一。
增幅達到52.97%,僅次于深圳、珠海、拉薩,位居全國第四,中西部第一,北方第一。
這一勢頭在隨后的幾年時間里得到延續:
2021年:西安常住人口增加20.3萬,僅次于武漢、成都、杭州,位居全國第四,西部第二,北方第一。
2022年:西安常住人口增加12.29萬,僅次于長沙、杭州、合肥,位居全國第四,西部第一,北方第一。
2023年,西安常住人口增加8.23萬,客觀說這個表現依然是非常不錯的。這一來是因為全國總人口連續負增長,二來也是因為人口向東部回流的情況加劇。
同時,考慮到西安所在的陜西,常住人口不到4000萬,連河南常住人口的一半都不到,只能算一個中等人口省份,有這樣的表現就更顯不易了。
但與之前的情況相比,情況確實發生了變化。因為這一增量目前在萬億城市中只能排到第七位。更重要的是,被鄭州超過,時隔多年,首次失去了北方人口增量第一城之位。
當然,鄭州的人口表現,其實一直以來也很不錯。
比如,2010年到2020年的十年里,鄭州常住人口也增加了近400萬,在全國第五,增幅達到了46%,同樣位居全國前十。
但很明顯,鄭州過去都被西安壓著一頭,人口增量和增幅在北方都只能做“第二城”。現在,鄭州可以說是回到了自己該有的座次。
并且,2023年對鄭州來說,還有一個標志性意義,即常住人口首次突破1300萬,將與西安的人口差距縮小到7萬左右。
02
分析鄭州常住人口增長的爆發,不得不聯系其GDP表現。
很多人應該都有印象,在2021、2022年這兩年時間里,鄭州似乎總是與各種不太好的消息聯系在一起。
甚至有調侃,鄭州在過去幾年好不容易建立起來的各種光環、口碑,似乎正在被吞噬。
這也直接反饋到GDP增速上。2021年,鄭州GDP增速4.7%,在萬億城市中排名倒數第二;
2022年,原本指望打一場翻身仗的鄭州,繼續延續了低迷行情,GDP同比增長僅1%,增量和名義增速,在萬億城市中均墊底。
2023年,鄭州終于稱得上是否極泰來。GDP增速達7.4%,在26座萬億城市中排名第一,可以說是完成了大逆轉。
究其原因,鄭州工業的觸底反彈功不可沒。
2023年,鄭州三次產業結構為1.3:39.4:59.3,增速分別為1.0%、11.1%、5.1%。很明顯看出,第二產業的增速堪稱是一枝獨秀。
具體來看,全年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12.8%,上演了V字型上升,這一增速在全國主要城市中都是名列前茅。
其中,高新技術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分別比上年增長17.2%、13.8%、13.6%;六大主導產業增加值增長14.1%——都實現了雙位數增長。
從主要工業產品產量看,鄭州也可以說是完成了較好的結構優化。
眾所周知,鄭州過去十多年的產業升級,與電子信息產業的崛起有著直接關系。但因為多種原因,這一產業在過去幾年受到一定的沖擊。如2023年,鄭州手機產量比上年下降7.5%,與高峰期的2017年相比,幾近腰斬。
但是,新的增長引擎來了——2023年,鄭州汽車產量達55.5萬輛,增長33.1%。
這背后離不開一個突出因素——2023年,比亞迪產能最大、用工最多的整車生產基地在鄭州航空港正式投產,鄭州比亞迪板塊當年完成產值334.7億元,生產整車超20萬輛,生產動力電池及儲能7GWh。
這也直接帶動了投資的增長,2023年,鄭州第二產業投資增長31.2%,其中工業投資增長31.1%。
今年,鄭州提出:
將聚焦打造“新能源汽車之城”,加快推進上汽、比亞迪、宇通、東風、一汽等重點企業新能源整車項目和“4+N”新能源汽車零部件產業園建設,力爭新能源汽車產量超70萬輛,帶動汽車產量突破140萬輛,汽車產業產值增長60%以上、集群規模達到4000億元。
也就是說,在電子信息之后,鄭州又找到了新的“王牌”,汽車正成為鄭州的又一個龍頭產業。
03
2023年,鄭州人口和GDP增速上的強關聯,再次證明了一點,一座城市要吸引人口,歸根結底還是得靠產業。
但是,綜合更多因素看,鄭州要穩住人口和產業上的優勢,還得克服一些不利因素。
今年鄭州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就提出:
地方債務、房地產、中小金融機構風險問題交織,穩增長壓力依然較大;創新能力亟須增強,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發展不足;城市綜合承載力有待提升;民生保障還有不少短板弱項;營商環境有待進一步優化提升;政府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與國際化現代化大都市要求還有一定差距。
結合這幾年鄭州所出現的一些“新聞”來看,不得不說,上述問題總結得很客觀。
其實,要分析鄭州的發展,西安的一些情況是值得參考的。
首先,這兩座城市都是北方經濟、人口大城,甚至規模都基本上相當。同時也是黃河流域內僅有的兩座國家中心城市。
從產業升級看,兩座城市近年來最大的亮點之一,都是成功押注了新能源汽車產業。
其次,它們在很多方面又具有鮮明的反差。
比如,鄭州一直以來在高教、創新資源等方面屬于洼地,但西安在這方面稱得上是重鎮,并獲批成為全國第四個“雙中心”城市(區域)。
鄭州首位度偏低,但西安是“強省會”的代表。
可以說,西安“強”的地方,正是鄭州需要補上的短板。
當然,鄭州背靠河南巨大的人口資源,西安這方面的資源則相對沒那么突出。這也基本上決定了兩座城市在人口上限上的差距。
考慮到河南的超大規模人口優勢,鄭州常住人口超過西安,不出意外可能就是這一兩年的事。
但是,從鄭州目前的綜合表現來看,河南人口向鄭州集中的速度和規模,還有待觀察。
要知道,2023年,河南常住人口減少了近60萬,在全國排名第一。而陜西則只減少了6萬。
即便考慮到總人口差別,差距也是很明顯的。在一定程度上說,鄭州對河南人口的吸引力,或者說,鄭州城市綜合承載力,相對于西安,確實還有待提升。
當然,從積極的角度看,這也意味著鄭州的巨大發展空間。事實上,就在省內的首位度而言,鄭州在這方面確實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
與此相對,西安在省內的“統治力”,已經達到一個相當高的高度了。
不過,這種差異的出現,也與兩座城市各自的定位及其所扮演的角色有重要關系。
要知道,雖然西安、鄭州都屬于國家中心城市,但是,西安作為老牌副省級城市和傳統大區中心城市,其綜合位階,明顯要勝出鄭州。
可以說,這種源自“先天性”上的差異,決定了兩座城市在吸納國家頂級資源上的能力區別。
所以,單論人口,鄭州在規模上超出西安,將是大概率。但論綜合發展表現,鄭州要超過西安,要彌補上一些先天性的不足,依然還要付出很大的努力。
04
其實,從更大視野來看,西安與鄭州之間的較量,最終的目標其實指向的都是“北方第二城”之爭。
目前,北方第二城,地位最牢固的依然是天津。
其余的青島、鄭州、西安、濟南,都算得上是最有實力的沖刺者。
隨著鄭州晉升為北方人口增量第一城,或將為這種競爭格局注入新的變量。
并且,從今年1-2月的情況看,鄭州的表現依然亮眼。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5.6%,增速在9大國家中心城市和中部省會城市中均穩居第一。
對鄭州來說,這幾年還有幾個外部機遇是可以抓住的。
一是,第二批央企總部疏解啟動,對于缺乏這方面資源的鄭州來說,可以盡量爭取分一杯羹。
事實上,2023年,南水北調集團就在鄭州建立了區域總部。
二是,鄭州都市圈規劃于去年獲批,成為全國第10個國家級都市圈。目前能夠拿到這個資格的北方城市,也僅5個。
三是,中部崛起戰略進入新的周期,有望迎來新的政策支持。
比如,針對之前熱議的“山河四省”話題,教育部此前就明確表示,支持中西部地區,特別是人口大省擴大高等教育資源規模,并優化類型結構和區域布局。若能落實,這對鄭州來說,堪稱是雪中送炭。
今年鄭州也提出,力爭引進落地一流大學、科研機構鄭州研究院10家,力爭20萬名大學生來鄭留鄭。
當前,城市在人口、產業、政策等各方面的競爭,都進入一個更為激烈的階段,比拼也將更為全面,要實現城市能級的持續躍升,任何一個方面不容掉鏈子。
鄭州到底會不會成為新一輪競賽中的佼佼者,甚至改變北方城市格局,我們拭目以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