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10日,中疾控發布3月全國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疫情數據[1]。3月全國報告新冠重癥病例588例、死亡病例26例。是的,你沒有穿越,這是2024年的新聞,是最近一個月的統計數據。
2023年8月-2024年3月全國新冠新增重癥病例趨勢
來源:根據中疾控發布數據繪制
是新冠卷土重來了嗎?也對,也不對。
一方面,由新冠導致的重癥病例創下近8個月的新高,對老年人的威脅不容忽視;另一方面,在哨點醫院監測的流感樣病例中,新冠病毒占比抬升到20%左右,還不算一家獨大。
全國哨點醫院流感樣病例新冠和流感病毒陽性率
變化趨勢
數據來源:中疾控
其實,這才是新冠防控進入常態化之后的真相:
新冠已成為我們生活中揮之不去的傳染病威脅之一,和其它甲流、乙流、合胞病毒一樣隔段時間就會抬頭作妖一波,不可能有歲月靜好,但也不是世界末日。無論新冠低水平流行還是大規模發展,正常生活都要繼續,無論新冠重癥病例變多還是變少,保護高危人群始終是關鍵。
老人是新冠高危人群
根據《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診療方案(試行第十版)》 [2] ,以下6類人群為重型/危重型高危人群:
(1)大于65歲,尤其是未全程接種新冠病毒疫苗者;
(2)有心腦血管疾病(含高血壓)、慢性肺部疾病、糖尿病、慢性肝臟、腎臟疾病、腫瘤等基礎疾病以及維持性透析患者;
(3)免疫功能缺陷(如艾滋病患者、長期使用皮質類固醇或其他免疫抑制藥物導致免疫功能減退狀態);
(4)肥胖(體質指數≥30);
(5)晚期妊娠和圍產期女性;
(6)重度吸煙者。
很多時候,老人家都是合并了上面好幾種情況,比如年齡七八十歲,同時患有三高,還有多年吸煙史,這些就是3月份500多名新冠重癥病例的典型畫像。
老年人感染新冠病毒后,重癥和死亡的比例在所有人群各個年齡段當中最高,其主要原因有三個[3] :
(1)隨著年齡增長,老年人的免疫系統逐漸削弱;
(2)老年人感染病毒或細菌后,自身免疫發生率增加,更易出現炎癥反應;
(3)病毒感染會導致原有基礎疾病癥狀更嚴重或更易出現合并癥。
因此,盡管當前新冠病毒的致病力有所減弱,多數人感染新冠后癥狀減輕,但是由于老年人的特殊免疫情況和較為復雜的身體狀況,新冠病毒對老年人的威脅仍需要重點關注。
老人還面臨長新冠威脅
新冠病毒侵入人體并造成病理損害分為四個階段[4]:
(1)侵入
(2)抗病毒先天免疫受阻
(3)病毒防御機制與適應性免疫相互作用
(4)COVID-19急性或長期并發癥[5]。
網上很多人把新冠感染后身體出現的一些負面變化稱為“后遺癥”,這里面有一部分是錯誤歸因的巧合,還有一部分是真實存在的【長新冠】。
老年人具有特殊的免疫背景,在衰老過程中免疫系統會進入一種被稱為 "免疫衰老 "的狀態。在正常情況下,中青年人的免疫系統在發現病毒 "入侵 "后能迅速做出強烈但短暫的動態反應。然而,老年人由于免疫衰老,面對病毒“入侵”會經歷輕微的慢性激活,導致反應時間延長 [6] ,對外部威脅的反應和防御能力下降 [7,8] 。
久而久之,在老年人身上會發生一連串的事件:
免疫衰老導致免疫失調,從而引起炎癥;
炎癥導致老年人出現合并癥,增加了他們感染新冠病毒的可能性和嚴重程度;
新冠感染的嚴重程度也會增加長新冠的風險。
此外,新冠感染次數越多,老年人發生長新冠的風險就越大[9] 。
回顧性分析表明,高齡和新冠感染住院期間發生重癥,與較高的疲勞風險和出現多種長新冠癥狀有關 [10] 。 因此,老年人不僅在急性新冠感染期間面臨著更高的風險,而且在長新冠中也面臨著更大的風險,這可能會對他們的身體和精神造成傷害。
因此,不應低估長新冠對老年人的影響。作為老人的子女、家屬,更應該重視對老人新冠感染可能引發的一系列健康問題。
早期抗病毒治療是關鍵
要避免老人家出現重癥和長新冠,最好的辦法是預防新冠感染,但我們都生活在一個需要與人接觸的社會里,要想完全避免感染是不可能的,這就要看治療介入是否及時。
新冠是自限性疾病,對年輕人來說,吃點退燒藥休息幾天扛過去了就沒事了。但對老人家來說,扛過去可能并不是個好主意。急性癥狀消退不等于就高枕無憂,長新冠的陰影還籠罩著呢。
所以,老人家感染新冠后,盡早進行抗病毒治療就顯得至關重要。盡快服用抗病毒藥物,可以快速減少病毒在體內的復制,減輕病毒對機體的損傷,降低重癥和長新冠風險。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佑安醫院呼吸與感染性疾病科主任醫師李侗曾在4月6日發布的微博上回復網友提問時表示:新冠抗病毒治療盡早用藥很重要。
目前,國內已經有7款新冠治療藥物上市,其中5款國產小分子抗新冠藥已被納入醫保或臨時醫保。
以首個具備完整循證醫學證據鏈(完成臨床要求的所有研究,研究成果悉數發表)的國產3CL抗新冠創新藥先諾欣(先諾特韋片/利托那韋片組合包裝) [11] 為例,進入醫保后自費不到百元。家中提前備藥,感染后第一時間用藥及阻斷病毒復制,防止重癥、快速轉陰恢復身體狀態很有必要。
當下,新冠、流感、肺炎支原體感染等多種呼吸道傳染病交替流行,不乏有幾種呼吸道病原體混合感染的情況出現,從而對身體造成更大的損傷。對于老年人及其家屬,更應該做好預防,確診后盡早服用相應藥物,減輕病原體對身體的損傷。
參考資料:
1.https://www.chinacdc.cn/jkzt/crb/zl/szkb_11803/jszl_13141/202404/t20240410_276046.html
2.https://baike.baidu.com/item/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診療方案(試行第十版)/62532782?fr=ge_ala
3.https://mp.weixin.qq.com/s/NlAbjR6d1rLEfSig4mV16w
4.Hu, Yunguang et al. “Risk Factors for Long COVID in Older Adults.” Biomedicines vol. 11,11 3002. 8 Nov. 2023, doi:10.3390/biomedicines11113002IF
5.Gusev E., Sarapultsev A., Solomatina L., Chereshnev V. SARS-CoV-2-Specific Immune Response and the Pathogenesis of COVID-19. Int. J. Mol. Sci. 2022;23:1716. doi: 10.3390/ijms23031716
6.Bektas A., Schurman S.H., Sen R., Ferrucci L. Human T cell immunosenescence and inflammation in aging. J. Leukoc. Biol. 2017;102:977–988. doi: 10.1189/jlb.3RI0716-335R
7.“immunosenescence”: Adaptation or dysregulation? Immun. Ageing. 2012;9:15. doi: 10.1186/1742-4933-9-15
8.Goronzy J.J., Weyand C.M. Understanding immunosenescence to improve responses to vaccines. Nat. Immunol. 2013;14:428–436. doi: 10.1038/ni.2588
9.Lai C.C., Hsu C.K., Yen M.Y., Lee P.I., Ko W.C., Hsueh P.R. Long COVID: An inevitable sequela of SARS-CoV-2 infection. J. Microbiol. Immunol. Infect. 2023;56:1–9. doi: 10.1016/j.jmii.2022.10.003
10.Zhang X., Wang F., Shen Y., Zhang X., Cen Y., Wang B., Zhao S., Zhou Y., Hu B., Wang M., et al. Symptoms and Health Outcomes Among Survivors of COVID-19 Infection 1 Year After Discharge From Hospitals in Wuhan, China. JAMA Netw. Open. 2021;4:e2127403. doi: 10.1001/jamanetworkopen.2021.27403
11.https://mp.weixin.qq.com/s/v87K9DGOPNOz5xm0IcC5uQ
編輯 | 邢亞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