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還有一重量級文物,那就是新巴比倫王國的城門,伊斯塔爾城門。
先普及一下,這個新巴比倫王國(前626年-前539年)與古巴比倫王國(前1894年–前1595年)沒什么關系,只是所在的兩河流域地域有些重合,年代晚了一千來年。
伊斯塔爾(Ishtar,或伊什塔爾)是新巴比倫王國崇拜的一個與戰爭和愛情有關的女神。所以巴比倫城最重要的一個城門,用伊斯塔爾女神命名。
城門的建造者是新巴比倫最著名的國王,(Nebuchadnezzar II,前635-前562),有人可能不熟悉,威爾第的歌劇《納布科》,就說的是他。滅了猶太王國并摧毀了耶路撒冷第一圣殿,把猶太工匠都抓去巴比倫也是他干的,即所謂“巴比倫之囚”。還有就是古代世界七大奇跡之一的空中花園也是他為他思念家鄉的王后建造的。圣經里有位先知但以理就是在尼布甲尼撒二世的宮殿里長大的,并深得國王喜愛。
伊斯塔爾城門外立面全部由彩色琉璃磚鋪成,上面的兩種動物代表了其他主要的神,公牛代表天氣之神阿達德(Adad),第二種動物代表國神和主神馬杜克(Marduk),外形是神話中的混合體,也被稱為龍(巴比倫語:Mushhuschu),有蛇的身體和舌頭,獅子的前腿,猛禽的后腿和蝎子的尾巴。
公牛和混合龍(暫且這么叫吧)
最下方是花卉圖案的裝飾帶
城門旁邊的一組琉璃墻壁不屬于城門,是尼布甲尼撒二世王宮內王座室的墻壁,Throne Room,權且譯成王座室,是國王接受外國朝覲和商議國事的地方,可以簡單理解為故宮的太和殿。
王座室的墻壁圖案由花卉圖案組成,中間的樹好像是棕櫚樹,上半部顯得很新是近代在柏林復制燒制的,下方很舊的部分則是原始的墻磚。
注意看這里象征伊斯塔爾女神的獅子,尾巴是朝上的,后面看到的游行大道上的獅子則是尾巴朝下。
另一側的王座室墻壁,下方的獅子朝向與前面那面墻的相反。
最下方的裝飾圖案
在巴比倫城門附近的挖掘過程中,還發現了許多帶有楔形文字的碎片,后來發現這些文字是介紹伊斯塔爾城門的建造過程。柏林這里博物館展出的銘文墻是使用原始碎片和柏林制造的瓷磚組裝重建的。另一塊保存更加完好的銘文墻則是在倫敦(不知道是不是在大英博物館,我查了以前拍過的照片,沒有發現)。
銘文大意:“我,尼布甲尼撒,奠定了城門的基礎,直到地下水的深度......并讓他們用純粹的藍色石頭建造,上面精心繪制了公牛和龍......我把野牛和狂暴的巨龍放在門前,光彩奪目的華麗裝飾,讓全人類驚奇。(節選)
簡單說一下城門的發掘過程,1899年,德國著名考古學家、建筑師羅伯特.科爾德威(Robert Koldewey,1855-1925)在伊拉克的新巴比倫王國遺址上發現了一些藍色的碎瓷片,隨后十年進行的考古挖掘又發現了大量的碎片以及少量城市城門及房間遺跡,后經銘文判斷,是尼布甲尼撒二世的伊斯塔爾城門。
經過與奧斯曼當局的談判(當時包括伊拉克在內的整個中東還屬于奧斯曼帝國管轄),第一批碎片于1903年運到柏林,直到1927年,總計536箱碎片被運到柏林。經過漫長的拼湊,大致復原了伊斯塔爾城門,部分缺失的磚塊被柏林燒制的瓷磚所替代。
這些就是當時從巴格達發掘并運到柏林的原始碎片及運輸箱,目前還有些沒有拆封的。不知道現在的伊拉克政府有沒有像希臘埃及那樣也提出歸還要求。
下圖是按照1:100比例復原的伊斯塔爾城門模型,正對城門的大街叫游行大道,大概就是舉行新年慶典或凱旋閱兵之類的活動。大道的另一端是馬杜克神廟,大道具體有多長不清楚,但在王宮墻外,兩側都有獅子的部分有約180米。
伊斯塔爾城門也只是當初八座城門中最重要的一個。
游行大道的模型
博物館內有一小段復制的游行大道,大約30米長,只有8米寬,而實際的大道有20-24米寬。
巴比倫城的游行大道,兩邊各有60只獅子,一共120只。
注意看,這里的獅子尾巴都是朝下的。
從博物館二樓的高處看游行大道。
在城門與王座室墻壁夾角處,有個漢謨拉比法典的復制品,真跡大家都知道在盧浮宮,是古巴比倫的法典,也是世界上第一個成文法典,其實古巴比倫王國與新巴比倫王國沒什么聯系,放在這里也有點牽強。
一群小學生,在聽老師的講解。
新巴比倫城的琉璃磚在世界上其他的一些博物館也能偶爾見到,這是我去年在美國羅德島藝術學院博物館見到的一塊,尾巴朝下,是游行大道上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