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和景明,草長鶯飛
正是放風箏的好時節
不依賴風也能飛上天的風箏
你見過嗎?
一起來認識
湖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荊州磨鷹風箏
高挺立體的鷹頭和身軀,眼睛部分鏤空并配有亮彩的“活眼”,整體形狀繪畫似真鷹,在天空中盤旋,栩栩如生,這就是擁有千年文化底蘊的荊州磨鷹風箏。
楚人崇尚鳳鳥,相傳磨鷹是神鳥鳳凰的化身,楚人把磨鷹制作成風箏,放飛蒼穹,以示崇敬,以求平安。
磨鷹,精髓在一個“磨”字,即使遇到沒風的天氣,也能如磨盤一樣在空中打轉,盤旋升降,隨意自如,秘訣就在于它獨特的肢體構造。
磨鷹風箏制作技藝
湖北省級代表性傳承人 孫宏成
北方的風箏以硬翅為主,我們采用軟翅風箏的結構,下面沒有骨架,翅膀有翼角,像直升機的螺旋槳,風箏拉上去之后可以不停滑動旋轉,產生了上升的動力,所以沒有風也可以放飛。
要做成這身靈巧的骨架,制作過程也很“磨人”。骨架要用這種3到5年生的楠竹來做,竹節要長且直,挑選好后,還需經歷2年的脫水等待。
“制作風箏無外乎‘扎、糊、繪、放’四個字?!?/strong>孫宏成介紹,“扎”就是扎風箏的骨架,“糊”就是貼風箏的翅膀和身體,“繪”就是給風箏上色,“放”就是看做好的風箏飛得怎么樣。
看似寥寥幾個字,卻有上百種工序,孫宏成要用一個多月甚至幾個月,才能制作出一只風箏。
孫宏成做了40多年風箏,一直使用傳統制作方式,他說,“這項技藝是對傳統文化的傳承,不能把它丟掉?!?/strong>
磨鷹風箏的售價僅數百元,再加上商品化風箏的沖擊,導致從事磨鷹風箏扎制的人,越來越少。
為了讓更多的人了解磨鷹風箏,2006年,孫宏成成立磨鷹風箏工作室,招收徒弟傳授風箏制作技藝。
2012年,荊州磨鷹風箏制作技藝入選湖北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這項古老的技藝,開始走進多所中小學、高校,成為孩子們的選修課。
在長江藝術工程職業學院,孫宏成還開設了跨專業設計課,將青銅器、漆器等楚文化,與磨鷹風箏進行結合。
長江藝術工程職業學院
非遺學院副院長 孟祥高
磨鷹風箏這個項目在我們學校已經有12年了,一共培養了362位學生,讓風箏飛得更高、讓文化走得更遠。
文脈賡續,生生不息
趁春風和煦
一起放飛一只磨鷹風箏
留住春天的快樂
長江云新聞記者:尹晨 朱哲鋆 荊州融媒體中心記者:胡威虎
編輯:匡月晴 / 責編:唐杰/ 編審:王桃芳/監制:唐萬全
出品:荊州市融媒體中心
更多內容,關注虎座鳥視頻號
往期 · 推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