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可能會經常聽到關于產能過剩的說法。如果某個行業產能過剩,往往會導致該行業內部過度競爭,即網絡流行語所說的內卷。那么,為什么會出現產能過剩這種現象呢?
圖一 產能過剩
這可以用經濟學的供求規律來解釋。
供求規律表明,在自由競爭市場中,商品需求量會隨著價格升高而減少,供給量會隨著價格升高而增加。需求曲線和供給曲線相交于均衡點,當市場價格正好等于均衡價格時,供給量恰好等于需求量。市場上既沒有過剩的商品,也沒有未滿足的需求,這種情況叫市場出清。
圖二 經濟學供求規律
如圖二所示,當市場價格高于均衡價格時,廠商在利潤誘惑下會增加產量,但因為價格高導致消費者需求量減少,一增一減,出現供大于求現象,商品就會滯銷,廠商只好降價售價、減少產量,于是市場價格和商品數量都會回到均衡點。當市場價格低于均衡價格時,廠商會因為利潤低而減產,但因為價格低導致消費者需求量會增加,一減一增,出現供不應求現象,商品脫銷,廠商會提高售價、增加產量,市場價格和商品數量又會再次回到均衡點。在自由市場的這種自發調節機制下,商品價格和商品數量會圍繞均衡點上下波動,但不會出現產能過剩。
那什么情況下會出現產能過剩呢?產能過剩是實行混合經濟體系的國家實施產業扶持政策、進行專項產業補貼的產物。
實行混合經濟體系的國家經常對本國某些產業實施扶持政策。混合經濟體系是指市場自發調節和政府自主調節同時并存的經濟形態。產業扶持政策包括經濟發展計劃、土地政策、貼息貸款、稅收減免、環保政策、銷售補貼、產量補貼、出口退稅、出口補貼等多種形式。
各種形式的產業扶持政策都可以等效折算為價格補貼。如圖三所示,政府產業扶持政策實施前,市場均衡點為A,對應的均衡價格是P0,均衡數量是Q0。政府實施的產業扶持政策的效果,等效折算為(P0-P2)的價格補貼,價格補貼等同于行業平均成本降低,于是供給曲線從供給曲線1向右平移到供給曲線2。假設需求曲線不變,新的供給曲線2與需求曲線相交于新的均衡點B。如果供給曲線變動真是由于技術進步導致的,這時新的均衡價格是P1,新的均衡數量是Q1。
圖三 產業扶持政策對供求規律的影響
但本次供給曲線的變動并不是技術進步導致的,而是政府產業扶持政策導致的。廠商的總收益包括產品銷售收入加上政府補貼金額。廠商拿到政府扶持政策的依據是產量。對于廠商來說,只要是產品成本加上政府價格補貼不高于P0價格,這樣的產量都值得生產出來。所以廠商會按照原來的均衡價格P0在新的供給曲線2上對應的C點對應的總產量Q2安排生產。廠商的總產量Q2減去新均衡數量Q1之差,就是過剩的產能。
這些過剩產能生產出的產品將會滯銷。部分廠商為了將(Q2-Q1)這部分滯銷產品消化掉,會展開低價傾銷。市場實際價格就會低于新的均衡價格P1,全行業正常利潤就會減少甚至虧損,行業出現過度競爭,高度內卷。廠商的實際利潤完全依賴于政府產業補貼政策。同行業內廠商之間的競爭,不再以技術先進、產品質量、勞動生產率為獲勝條件,而是以誰拿到更多的政府扶持政策為獲勝條件。
在前期文章中,我分析過政府產業扶持政策對于國際貿易市場的影響。從今天的分析可以看出,政府產業扶持政策對本國市場和產業健康發展也是不利的。
圖四 產能過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