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世紀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末,毛主席為了消滅城鄉差別,教育當代知識青年,發表了一道具有深遠影響的指示:“知識青年到農村去,接受貧下中農的再教育,很有必要。”
中國的知識青年上山下鄉的運動便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轟轟烈烈地展開,整個中華大地上掀起了一股“狂潮”,城里的知識青年們大量涌入農村,為農村建設帶來了巨大的作用。
咱們今天所要講述故事的主人公,便是這千千萬萬上山下鄉知識青年中的一員,她是一名出身工人家庭的“女知青”,她原本就讀于撫順市第八中學,成績優異。
按這位女知青原本的人生規劃,正讀高中的她要好好學習,將來才能考上大學。
可國家號召知識青年到農村去的口號如龍卷一般席卷撫順,她在聽到了國家號召后,二話不說便報了名,插隊去了農村。
吳獻忠
這位女知青在農村表現優異,她所在的農村生產隊曾多次推薦他到縣城擔任干部,可她卻一口氣回絕:“我不走!”
不久之后生產隊拿到了北京大學的一個招生名額,大家第一個想到了這位女知青,當大家把這個消息告訴她時,沒想到這位女知青卻回答說:“我要一輩子扎根在農村!”
這位“頗具性格”的女知青在當時可謂是家喻戶曉,那么這位女知青是誰?為什么她堅持要“一輩子扎根在農村”呢?當1979年知青上山下鄉的運動接近尾聲后,這位女知青后來又如何了呢?
知識青年上山下鄉
這位女知青的名字叫做吳獻忠,在這頗具男子氣概的名字背后,吳獻忠在農村的勤勉奮斗精神可著實“不讓須眉”。
吳獻忠油畫
吳獻忠是一位有著傳奇色彩的奇女子,她的名字在上世紀七十年代可謂是“家喻戶曉”,她是黨中央宣傳的上山下鄉時代幾個知識青年典型,她是一個時代的印記,體現著當時知識青年們對在農村“廣闊天地,大有作為”的不懈追求。
我們今天故事的主人公,便是一代知青傳奇吳獻忠,她的一生波折卻永遠奮發向上,她的精神值得我們借鑒和銘記。
上世紀五十年代中旬,吳獻忠出生于撫順市一戶普通的工人家庭,吳獻忠的父母都是受人尊敬的工人,吳獻忠從小聰穎好學,初中畢業以后,吳獻忠以優異的成績考入了撫順市第十中學。
上了高中以后的吳獻忠依然品學兼優,她在班里擔任班長,在學校擔任校革委會副主任。
下鄉知青們
吳獻忠滿載著父母的期待,刻苦學習,立志要考上大學,可就在吳獻忠考上高中的第一年,毛主席就發出了“鼓勵知識青年到農村去”的號召,吳獻忠聽到號召以后,毅然決然報名到了遼寧省黑山縣耿屯一隊插隊,她暫且擱置了考上大學的夢想,成了一名社會主義“新型農民”。
吳獻忠在耿屯一呆就是九年,在那個特別的年代,吳獻忠將“扎根農村一輩子,做社會主義新型農民”作為自己的崇高理想,在她在耿屯的九年間,她從未向組織上申請過一回探親假,僅在春節時在領導和同事們的再三勸說下,才回撫順老家住過兩天。
在吳獻忠下鄉的這九年時間里,她的生活作風極其簡樸,吳獻忠刷牙用牙粉不用牙膏,一條褲子即使打了十七八個補丁也舍不得扔,她極盡節省自己的一切開支,只為更好地投入下鄉的學習與工作中。
女知青們
吳獻忠以無限的熱情投入到了農村的勞作之中,她真真切切將農村當成了自己的“廣闊天地”,她將自己的全身心都奉獻給了這片承載夢想的熱土,無論純種、秋收,人們總能在田野上看見吳獻忠的身影。
1970年秋天時,國家向下鄉的“知青”們發起招工,黑山縣響應號召發起了招工大會,耿屯隊的大家一致推薦吳獻忠參加,可吳獻忠卻回答的十分干脆:“我不走!”
當時的人們還以為是吳獻忠眼界高,以為她想當大學生所以才不參加招工大會,可過了不久,便有許多大學向耿屯發給了招生名額,其中不乏有北大、清華這樣的世界級名校。
耿屯隊的大伙兒將北京大學的名額留給了吳獻忠,當大家將這個消息告訴吳獻忠后,吳獻忠只是淡淡笑了笑說:“我愿意留在農村。”
北京大學
就在吳獻忠拒絕接受北京大學名額的當晚,她提筆在自己的日記里寫下了這樣一段話:“鐵下一條心,扎根在農村,甘愿吃盡天下苦,樂把青春獻人民。”
“甘愿吃盡天下苦,樂把青春獻人民”這句話不知怎地便流傳了開來,一時間竟轟傳全國,全國許多知青將這句話列為自己的座右銘,這句話也成為了上山下鄉時代中國,最為響亮,最具號召性的口號之一。
隨著吳獻忠日記中這句口號的流傳,吳獻忠本人也為越來越多人所熟知,隨著名氣越來越大,數不清的榮譽向吳獻忠迎面而來,第十屆全國代表大會前,時任耿屯黨支部書記的吳獻忠作為遼寧省唯一的知青代表,前往北京受到了毛主席的接見。
然而,身披各項榮譽的吳獻忠,久而久之便要面對諸般誘惑,因為她巨大的影響力,許多企業想和她搞“合作”,企業家們答應給吳獻忠一筆不小的“報酬”,可吳獻忠卻一一拒絕了,她對她腳下的農村土地忠心耿耿,她深知自己的使命,絲毫不為大企業提出的高額報酬所動。
波折的人生
就在吳獻忠擔任耿屯黨支部書記的這段時間里,她收獲了她人生中第一段愛情,擔任吳獻忠助手的耿屯黨支部副書記也是一名有理想、有抱負的知青,兩個人有著相同的革命理想和信念,二人之間很快便擦出了愛情的火化,在某個契機之后便走到了一起。
可正當吳獻忠與男友準備共建愛巢白頭偕老時,吳獻忠遭遇到了人生中一次巨大的挫折,因為一些原因,曾經的男友離她而去,消失的無影無蹤了。
吳獻忠跌跌撞撞地回到了老家,卻得知父親已經去世,母親則因為她父親的離世而哭瞎了眼睛,她和弟弟妹妹們抱頭痛哭,忍了多年的淚水如江河決堤一般傾瀉而下。
吳獻忠回家以后,家人們不想再讓她回農村了,可吳獻忠在家里呆了一陣后,便執意要回到耿屯她的崗位上去,對此家人們曾問過她:“你真的還要回農村嗎?”
吳獻忠向家人們解釋說:“扎根農村是我的誓言,不管遇到怎樣的磨難,我都會堅持下去!”
吳獻忠是這么說,也是這么做的,她不斷向錦州市有關部門表達自己想回耿屯工作的意愿,有關部門在經過充分考慮之后,決定安排吳獻忠前往農業科學研究所當一名農工,雖然不是回到耿屯大隊去,但吳獻忠又可以在她所熱愛的農村土地上揮灑汗水了。
時間飛速流逝,轉眼間便來到了上世紀八十年代,當時全國知青上山下鄉的熱潮已經褪去,除了極少數選擇定居在農村的知識青年外,大部分知青從各種渠道陸陸續續由農村回到了城市。
此時此刻選擇留在農村的吳獻忠,在同齡人眼中便是個不折不扣的“異類”,她身上依然洋溢著當年毛主席鼓勵知青下鄉時的熱血澎湃,可這在當時的知青之中,卻顯得有些“格格不入”。
大部分知識青年回城以后便投入了城市建設之中,曾經令人血脈噴子的“廣闊天地大有作為”口號,在當時已略顯生澀,吳獻忠與她所代表的那個時代,便逐漸被人遺忘了。
下鄉的知青們
吳獻忠回到農村后,在農村中過著平靜而充實的生活,然而因為一個人、一件事,吳獻忠結束了她平靜無波的生活,她將面臨人生中第二次巨大的挫折。
原來,在吳獻忠在農業科學研究所工作的這期間,耿屯的一名農村青年給吳獻忠寄來了一封信,這封信上寫滿了對吳獻忠的愛慕之情,字里行間都表現著對吳獻忠的追崇與敬意:我追求吳獻忠,只是想用一顆滾燙的心去溫暖另一顆受傷的冰冷的心。
這名農村青年的信深深打動了吳獻忠的心,她決定與這名農村小伙見一面,見面后吳獻忠問她:“我是政治犯,你為什么不怕我,又為什么相信我?”農村青年回答說:“我主動向你求婚,就說明我不怕,我相信你是好人。”
我們知道吳獻忠有過一段失敗的感情,他的前男友因為一些原因離開了她,這著實讓吳獻忠受到了不小的打擊,吳獻忠再得到這名農村青年的回答后繼續問說:“我是沒有前途的人,你確定想和我在一起嗎?”這名農村青年堅定地說:“我想和你結為伴侶,是因為人間自有真情在,不為其他。”
男知青
在這名農村男子甜言蜜語的攻勢下,吳獻忠被冰封的內心解凍了,她覺得這次自己沒有看錯人,便將自己的后半輩子都托付給了農村青年。
可由于身份背景以及價值觀上的巨大差異,吳獻忠婚后的和睦生活并沒能持續多久,結婚以后,丈夫反復想讓吳獻忠找關系把自己的戶口調到城里,這引起了吳獻忠的反感,夫妻二人就此大吵了一架。
原來這名農村青年并不是真正喜歡吳獻忠,他之所以寫情書向吳獻忠表白,其實也只是看中了吳獻忠原來的影響力和社會關系,能更好地為自己好吃懶做提供保障而已。
吳獻忠
吳獻忠此前與丈夫有了個孩子,為了孩子著想,吳獻忠默默忍受著這一切,她拼命努力工作賺錢養家,換來的卻只有丈夫的嫌棄和白眼,吳獻忠感到十分委屈,但嫁給這沒出息的丈夫是她自己的選擇,她選擇了認命。
1988年時,小叔子一家四口人來投奔吳獻忠一家,想在吳獻忠家混口飯吃,吳獻忠微薄的工資要供八口人生活,很快便出現了拮據,吳獻忠家每天的午餐都是饅頭白菜,每天的晚餐都是窩窩頭咸菜,生活困苦可見一斑,可吳獻忠卻對此毫無怨言,她只希望家里能和和氣氣就好。
吳獻忠的領導知道她家經濟條件困難,幾次要將困難補助送到她手里,可都被吳獻忠婉言謝絕了,吳獻忠對領導說:“感謝領導的好意,我現在生活的挺好,不需要組織上對我進行特殊照顧...”
吳獻忠為她的小家付出了許多,可她的丈夫卻對這些全都視而不見,吳獻忠曾勸丈夫飯前洗手,可丈夫卻勃然大怒,說吳獻忠嫌他臟;一家人頓頓吃饅頭白菜,丈夫也要發飆,指責吳獻忠不好好工作所以沒錢...也許這段婚姻一開始便注定走向扭曲,卑賤的人格永遠將一切都視作等同。
吳獻忠與丈夫結婚九年,最終實在忍無可忍了,吳獻忠便向當地法院遞交了一紙“離婚訴訟書”,最終吳獻忠與丈夫離婚,表面上她脫離了苦海,實際上吳獻忠的內心早已千瘡百孔,她無法再在農村工作了,農村留給她的記憶中,只剩下了悲傷和痛苦。
知青品牌,重新起航
吳獻忠從農村回到城里之后,她原先的親朋好友們向她伸出了援手,當被告知可以重新選擇工作時,吳獻忠想了一下說:“給我安排一份農業、畜牧業相關的工作吧,我的大半生都獻給了農業,現在已經離不開它了!”
在吳獻忠的請求下,組織上將她分配到了撫順肉雞聯營公司當了一名保管員,后來,吳獻忠被調至撫順飼料公司擔任辦公室主任,此后又分別被撫順鴕鳥養殖中心、沈陽高樓香雞公司聘為副經理、經營經理。
在這些企業任職的幾年間,吳獻忠勤勤懇懇學習著相關知識,也正是得益于這些年任職于管理層而得到的寶貴管理經驗,為吳獻忠后來出來創業奠定了基礎。
1998年6月,吳獻忠辭去了所有企業職位,他拿出多年勤勉工作攢下的積蓄,創辦了自己的公司——遼寧知青食品有限公司,吳獻忠正式走上了創業的道路。
在知青食品有限公司創辦初期,吳獻忠因條件緊張,買不起辦食品公司所必須的真空包裝機,在得知吳獻忠的緊張情況后,曾與他一同度過幾年知青歲月的王建平慷慨相助,給了吳獻忠幾萬塊錢幫吳獻忠緩解了燃眉之急。
吳獻忠對此很是感激,她在回憶起此事的時候,曾無不自豪且充滿感激地說:“到底是我們知青,在任何時候都能風雨同舟,只是受人如此恩典,該如何相報!”
在吳獻忠的精心管理之下,知青食品有限公司發展迅速,很快便實現了盈利,她在經營公司的同時,依然不忘創辦公司的初心:為同一代知識青年們提供“避風港”,建成一座知青大廈,讓老“知青”們能夠愉快地在其中工作,生活...
1998年9月28日,吳獻忠在淡出公眾視野二十多年后,再次出現在了人們的視線當中,在沈陽市柳湖賓館宴會廳,吳獻忠出席了一次重要會面,其身份是遼寧省知青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
年屆五十歲的吳獻忠,臉上寫滿了歲月的滄桑,她的前半生經歷過太多挫折與磨難,她的雙眼見過深不見底的漆黑,從而顯得睿智而深邃。
吳獻忠
人們對吳獻忠這些年來的經歷十分好奇,許多記者圍著吳獻忠提出各種各樣的疑問,面對人們的種種疑問,吳獻忠只淡淡地說:“只要心中有真誠的愛,胸中有永不屈服的靈魂,我就永遠也不會倒下。”
如今吳獻忠已年屆七十多歲高齡了,有人前去拜訪她之后說,吳獻忠顯得瘦弱、單薄,但步履輕健,眼神中也時刻流露出一種堅毅,仿佛在傳達著某種精神,那是獨屬于吳獻忠的曾經熱血與曲折經歷的證明,是獨屬于曾經那個時代知青們在漫長時間長河中刻下的徽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